
马红丽(左)走进冬枣种植大棚,积极收集村民意见建议。秦川儿 摄
凌晨摸黑入园,中午顶着40多摄氏度的高温在大棚里抢收,人工成本连年上涨,稍慢一步还可能遭遇落果损失……7月初,陕西省大荔县畅家村的果农们迎来了大棚冬枣采摘季,却也面临着“甜蜜的负担”。
正当大家为采摘难题发愁时,一台白色机身、搭载精密视觉系统的机器人悄然来到冬枣大棚。它伸出灵活的机械臂,探入茂密的枝叶间,仅用8秒就能精准锁定一颗成熟的冬枣,将其轻巧摘下,送入收集筐中。
“真没想到,年初的议案这么快就落地了!”畅家村党总支书记马红丽难掩欣喜。数月前,她作为一名全国人大代表,在全国两会上提出“机器人采摘冬枣”的建议,如今已成为现实,马红丽心里有说不出的自豪。
“我愿意为群众搞好各项服务,对村上的事比自己的事更当回事……”50多岁的马红丽坐在办公室,小心翼翼地翻开一本泛黄的笔记本,里面写着她担任畅家村党支部副书记时的发言稿。
如今,纸页已经卷边泛黄,但字里行间的承诺依然清晰可见。
从教书育人的三尺讲台到服务群众的田间地头,马红丽人生轨迹的转变,要从1989年说起。
“我是嫁到畅家村的,以前一直在周边村子教书。1989年我生完孩子,刚好赶上畅家村村委会换届,乡亲们说我学历高,是知识分子,就推选我当村妇女主任。”马红丽笑着说。她说干就干,没有任何犹豫。
1996年,马红丽凭借出色的工作能力,当选畅家村党支部副书记,她开始思考更深远的问题——怎样才能让乡亲们的腰包鼓起来?
“过去村子里种的都是小麦、玉米,人均年收入很低,乡亲们勉强维持生计。”马红丽说,她白天干工作,晚上看报纸,决心要找出一条“新路子”。
很快,在马红丽的带领下,畅家村就找到了突破口。她不仅请来农业技术员住在村里,手把手教乡亲们种植技术,还组织村民们外出学习。为了优化产业结构,她安排村民们在地里轮种玉米、莲花白、西瓜和西芹,让大家的收入大大增加。
当乡亲们沉浸在喜悦中时,马红丽却并不满足。她订阅农业方面报刊,带领村干部从收音机里继续寻找致富信息。2000年的一天,收音机里传来山东沾化冬枣皮薄肉脆、核小,口感甘甜、清香,亩收益超万元的消息时,马红丽眼前一亮,立即自掏腰包引种试种。
“那3年可真难熬!”马红丽感慨道。冬枣树前3年不挂果,村民们都说她“瞎折腾”,但她还是咬牙坚持,直到冬枣大丰收。看到实实在在的收益,乡亲们坐不住了,马红丽趁热打铁,通过冬枣种植5亩以上补贴200元、建大棚每亩补助1000元等方式鼓励大家种植。几年间,冬枣种植在畅家村迅速发展壮大,成了村里的主导产业。
如今,畅家村成为远近闻名的“冬枣之乡”,冬枣种植面积达2000亩。
走进畅家村,一条笔直的柏油大道在大树的荫蔽下延伸向远方,排列整齐的二层小楼在阳光下格外醒目,家家户户门前都有精心打理的花圃和规划有序的停车位……这幅美丽乡村的新画卷,处处凝结着马红丽几十年来的执着与坚守。
2002年,马红丽在乡亲们的信任中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上任伊始,她就立下誓言,不但要让乡亲们的“钱袋子”鼓起来,更要让乡亲们过上有品质的好日子。为此,她带领村民对村庄进行整体规划改造,硬化2000米村道,改造13条巷道,实现全村100%硬化亮化绿化。“现在从县城到村里,都有路灯,晚上出门再也不怕黑了。”畅家村村民杨小红说。
然而,美丽乡村建设并非一帆风顺。在推进村容整治过程中,马红丽也遇到了一些阻力。有的村民不愿清理门前杂物,马红丽就带着村干部三番五次上门做工作;有的村民对改造方案有顾虑,她就组织村民代表开会讨论,耐心听取意见,反复修改完善方案。正是这份执着,让畅家村荣获了“全国美丽乡村示范村”等多项荣誉。
马红丽深知,美丽乡村建设既要“面子”光鲜,又要“里子”充实。她依托当地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资源,积极探索农旅融合发展模式,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为了避免村民因不懂法而吃亏受委屈,马红丽就把律师请到村子里,通过村民大会、入户宣讲等方式,普及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法律法规,教乡亲们用法律保护自己的权益。“要让乡亲们富口袋,也富脑袋。”马红丽说,现在邻里矛盾少了,乡亲们的法律意识显著提升,畅家村还被评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
一直以来,马红丽把群众冷暖挂在心上,这位被乡亲们亲切称为“暖心书记”的当家人,对村里429户家庭的情况如数家珍。独居老人何时需要打扫院落,贫困学子该申请什么补助,农产品销路该怎么拓展……她总能在群众需要时及时出现。这些看似平凡的点点滴滴,换来了群众的真心拥护,大家都说马支书就像家里的亲人。这句朴实的评价,道出了畅家村村民的心声。
清晨,畅家村豆腐厂飘出缕缕豆香,工人们忙着磨浆、点卤、压制,一块块嫩滑的豆腐新鲜出炉。“这豆腐用的是老手艺、好豆子,周边县都抢着要呢。”大荔县泽瑞豆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向兴超说,这个由废弃厂房改造的豆腐厂,不仅盘活了村集体闲置资产,也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
看着眼前红火的豆腐厂,向兴超不禁想起当年那个决定。
2014年,32岁的向兴超在县城装修生意做得还不错,却毅然回到畅家村,想为家乡发展尽一份力。“当时,村委会需要年轻人,我就回来了。”回忆起刚到村里工作的场景,向兴超坦言,“那时对村里的事务一窍不通,是马支书手把手教我,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干。”
向兴超跟在马红丽身后一点一点学,特别是产业发展,他在马红丽身上学到了很多。“那几年她带着我们不断尝试,失败了就重来,从没被打倒过。”向兴超说,看着马红丽整日为村子奔波的身影,自己也渐渐明白了责任与担当。
马红丽十分重视干部作风,她以身作则,坚持不私用公家一分钱、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教育村干部要“一把尺子量到底”,干群众工作不能有私心和杂念。每个月,她都会在村务栏贴满“明白纸”,自觉接受群众监督。
马红丽的一举一动,向兴超都看在眼里。如今,向兴超有了新身份,作为畅家村村委会副主任,他时刻不忘马红丽的教诲:干群众工作,要将心比心,你对他们好,他们就会对你好。向兴超也暗下决心,一心要为畅家村谋发展、为乡亲们谋幸福。
干好本职工作,就是最好的家教。马红丽的一言一行,也影响着家人。前不久,读小学二年级的孙女在日记里这样写道:“我亲爱的家人,奶奶。她胖胖的,眼睛小小的,头发厚厚的。她喜欢帮助人,是大家心中的‘活雷锋’……”马红丽感慨道,“虽然我陪伴家人的时间不多,但他们都把我当作榜样。”
从陕西省三八红旗手到全国劳动模范,马红丽在畅家村工作以来,获得荣誉无数。看着满满一柜子证书,她笑着说:“功劳是大家的,是大家一起用汗水换来的。”谈及未来,她目光坚定,“只要还能干,我会继续带着乡亲们向前冲!”她也深信,未来,畅家村还会有更多和她一样的党员干部,努力为乡亲们谋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