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非遗说廉洁
打印

怀抱一把三弦,手握两块甩板,指尖翻飞间,高亢的嗓音诉说着千古往事,将人情冷暖娓娓道来……陕北说书,这一扎根在黄土高原的独特曲艺形式,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质朴方言、生动叙事、劝世良言来教化人心。

近年来,榆林市纪委监委将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作为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基础性工程,挖掘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系统梳理陕北说书等传统艺术形式中蕴含的清廉元素,以群众喜闻乐见的表演形式弘扬正气、教化人心,不断增强廉洁文化的传播力、影响力、感染力。

如今,一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廉洁文化的“双向奔赴”正在榆林悄然开启,而土生土长的米脂说书艺人贰强,既是亲历者,也是推动者。他用乡音乡韵讲述清廉故事,让新风正气充盈在陕北的沟壑梁峁之间。

“我就是个普通老百姓,搞创作这么多年,一直把根扎在老百姓的生活里。”谈及自己的作品,贰强语气里带着一贯的朴实。之前,贰强收到榆林市纪委监委的邀请 — —希望共同创作一部体现廉洁文化的新作品,他倍感荣幸,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陕北说书的魅力,在于用老百姓熟悉的语言和旋律,讲身边事、说心里话。”贰强说,为了唱出那股子“抓心”劲儿,让老百姓听得懂、喜欢听,他牢牢抓住陕北说书“词要抓心、唱腔要够味”的精髓,既没有丢掉传统的曲调,又在编曲上大胆探索,在三弦、甩板这两个传统乐器的基础上,融入新的音乐元素,让节奏更符合当下听众的审美。

很快,陕北说书《反腐倡廉为人民》顺利推出并引发热议。作品里没有生硬的口号、没有晦涩的条文,而是用贴民心、接地气的表达方式,用老百姓熟悉的比喻、直白的语言,把“廉洁”二字融入生活场景,将为官之道转化为人生之理。作品一经推出,就被中央、省级媒体广泛传播,不仅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也在群众中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这次特殊的经历,也让贰强对陕北说书的传承有了新的感悟。“传承不能只守着老本子,要让老艺术说新话、唱新篇,反映新时代、新思想。”他坦言,陕北说书作为传播廉洁理念、培育清风正气的载体,不仅能发挥更大的社会价值,还能让这门传统艺术的生命力愈发旺盛。

“廉洁文化不是生硬的说教,而应如春雨般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我们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清廉理念,进一步推出《名城话廉唱榆林》《算好人生‘七笔账’》等陕北说书作品,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榆林市纪委监委宣传部负责人介绍,这一具体实践,让全市各地迅速行动起来,深入挖掘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含的清廉元素,因地制宜地开展创作与传播。

靖边县纪委监委结合剪纸艺术,组织民间艺人创作以廉洁故事、优秀家规家训为主题的剪纸作品进行展览;绥德县纪委监委融合说书艺术与红色文化资源,以“文艺+廉政”的方式助推廉洁教育走深走实;清涧县纪委监委联合县文联等单位,将传统曲艺道情与当地红色文化中的廉洁元素、移风易俗等内容结合起来,创作廉政道情小戏《订婚的那天》等文艺精品;横山区纪委监委精心打造了非遗小剧场、横山曲艺展馆、廉洁剪纸工坊等系列文化阵地,通过非遗展演、曲艺说唱、剪纸创作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廉洁理念融入日常、浸润人心。

一系列举措不仅盘活了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使其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还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区域性廉洁文化品牌,构建起多点开花、全域联动的廉洁文化“大保护”“大传承”格局,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廉洁文化建设实现了同频共振、协同发力。

“文化传承是脉,廉洁建设是魂。”榆林市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坚持系统观念,以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抓手,在构建“大保护”“大传承”格局上持续发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廉洁基因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上一条:红色文化润廉心
下一条:丰富产品供给 创新传播手段 为建设文化强省提供有力支撑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