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於古道茶香飘
打印

“万里路长在,六年身始归。所经多旧馆,大半主人非。”曾经,诗人白居易行走于商於古道,立于高处极目远眺,不禁心生感慨,写下了这首《商山路有感》。如今,只要不忙的时候,陕西省商南县阳城驿文化旅游产业园管理委员会主任张立华就会开车沿着商南县312国道来到阳城驿景区的知青茶园观景平台,读一读展板上的这些诗句。

历史上的商於古道自长安起,穿过丹凤县、商南县的蜿蜒河谷,最终延伸到河南南阳,绵延600里。回望这条古道,有孟郊笔下“商岭莓苔滑,石坂上下频”的行路艰难,有李白口中“我行至商洛,幽独访神仙”的怡人风光,也有王贞白所说“商山名利路,夜亦有人行”的繁华……

“在这条交通要道上,文化的大传播、大融合、大繁荣有之,商客交易、文人往来亦有之。”商南县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胡海波说,如今商南县312国道的线路走向,与延续千年的商於古道大致重合,位于富水镇的阳城驿站是历史上商於古道出陕的重要驿站。

“历史上,茶叶在商南来来往往,但商南本地从不产茶。直到1962年‘茶奶奶’张淑珍购回10公斤茶籽,8年后首次采到1.9公斤茶叶,并成功培育出1.5亩茶树,种茶、制茶便在商南逐步兴起。”张立华说,现在改造后的阳城驿站有一片知青茶园,张淑珍就是在这里培育出当地第一片茶园,将茶叶栽培由南向北推移了300多公里。

茶叶专业科班出身的刘保柱来到商南后,就跟着张淑珍一起研究商南茶叶。“商南是全国西部茶区最北端,从土壤、降水量来说不占优势,所以我们选择茶园时就选那些植被好、生态小气候好的地方,采用宜林则林、宜茶则茶的方式。”作为商南县茶叶联营公司总经理的刘保柱现在依然与茶打交道,依托他所经营的双山茶叶基地,商南县富水镇建起了4万亩的茶海公园,并开办民宿、进行茶叶相关技术培训。

商南县因茶兴业,依靠“南茶北移”的绿色奇迹,以“生态茶+文旅”康养的思路在富水镇、试马镇、城关街道实施茶园改造提升计划,既设立茶科技示范基地和茶苗繁育中心,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化升级,又配套茶文化体验园、康养民宿集群、滨河茶主题长廊,打造“生产+展示+体验”复合功能区。

好山好水养好茶,商南茶叶的好品质源于绿水青山。商南县纪委监委将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纳入政治监督重点事项清单,开展项目化监督,先后聚焦耕地图斑“出土见苗”、耕地保护、野生鸟类保护等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与相关职能部门开展联合督查11次,督办整改问题55个,运用“四种形态”追究21人相关责任,形成“发现、交办、整改、问责”的监督工作闭环。

“我们通过列席茶产业联席会议、约谈提醒责任部门、下发监察建议书、开展专项督查等方式,深入茶企、合作社,对有机茶园管理、传统制茶工艺保护、茶旅融合发展等关键环节开展监督,推动茶产业规范化发展。”商南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县监委主任雷保卫说。

如今,商南茶产业从1.5亩茶树到茶园总面积29万亩,其全产业链产值突破20亿元,带动8900户2.4万农民通过土地租金、务工薪金等走上致富路。漫山遍野的茶树不仅让群众增收致富,也让茶叶产业、文旅产业在千年古道上繁荣兴盛,续写新时代的故事。



下一条:小戏唱响清风曲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