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清岸绿产业兴——陕西纪检监察机关以有力监督护航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陕西纪检监察机关以有力监督护航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打印

黄河入陕第一湾。(府谷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当游客站在陕西省府谷县的黄河龙湾景区的观景台上,俯瞰壮美的黄河入陕第一湾时,黑鹳、大天鹅等鸟儿也在黄河出陕处的潼关黄河湿地翩跹起舞。进入秋季,719公里的黄河陕西段色彩斑斓、生机盎然。

大河奔涌,使命在肩。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也是陕西纪检监察机关监督保障的重点领域。近年来,陕西纪检监察机关立足政治监督定位,推动各级各地正确处理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为水常清、产业兴、百姓安提供坚强纪律保障。

打好监督“组合拳”

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是黄河复杂难治的症结所在。2024年7月9日,在阵阵爆破声中,横跨陕西、山西两省的古贤水利枢纽工程(以下简称“古贤工程”)正式开工建设。该工程建成后,将与龙羊峡、刘家峡、三门峡和小浪底水库等骨干工程联手,成为黄河水沙调控体系和防洪减灾体系的主体,守护黄河流域安澜。

与古贤工程建设同步推进的,还有陕西纪检监察机关的监督工作。陕西省纪委监委整合派驻机构、陕西黄河古贤水利枢纽开发有限公司纪委和市县纪委监委力量,成立了陕西协调小组,持续深化协同监督机制,把监督嵌入到工程建设的全过程各方面,放大协同联动监督的叠加效应,助力把古贤工程打造成民心工程、优质工程、廉洁工程。

“古贤工程在陕西的参与主体多,只有制定出一套标准化的监督流程与责任清单,才能避免自行其是,搞变通、打折扣。”陕西省纪委监委驻省水利厅纪检监察组负责人拿着2025年初制定的《古贤工程建设协同监督重点任务清单》向记者介绍。该清单围绕招标采购、征地拆迁补偿、工程质量等方面列出了监督重点,要求榆林、延安两地纪检监察机关每半年通报监督情况,及时分析协同成效,共享监督成果。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陕西省纪委监委凝聚监督合力,加强与审计监督、环保督察、自然资源督察等各类监督贯通联动,督促开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专项审计、生态环保督察等。同时,充分运用审计、督察监督成果,严肃查处相关违规违纪行为。

为了从制度层面构建全域统筹、协同联动的治理体系,陕西省纪委监委驻省水利厅纪检监察组在持续纠治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领域“风腐责”问题的同时,深入分析问题症结,督促厅党组编制《陕西省水资源调度管理办法(试行)》《关于加强地下水超采区治理与保护工作的通知》等制度规定,达到整改一个问题、避免一类问题、规范一个领域的良好效果。

推动治理护河清

暮色将至,子洲县大理河金鸡山公园段逐渐热闹起来,周边群众在此散步休闲。“经过治理,环境变美了,来这里散步真是享受啊。”附近苏家渠村村民艾绍兵见证了这里从杂草丛生、污水横流到整洁美观、水清岸绿的变化。

大理河全长170公里,是黄河支流无定河的第二大支流。2024年,子洲县纪委监委在日常监督中发现,部分乡镇污水处理设施运行不畅,生活污水直排问题突出。

子洲县纪委监委立即启动专项监督,组建联合督查组直插现场。通过调阅资料、走访群众等方式,督查组不仅摸清了多个排污口的精准坐标,更揪出了责任落实“挂空挡”、管网建设“踢皮球”等作风病灶。随即,子洲县纪委监委约谈了3名履职不力的乡镇“一把手”和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向榆林市生态环境局子洲分局、子洲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及属地乡镇发出纪检监察建议书5份,剑指责任悬空、推诿扯皮问题。

监督压力迅速转化为治理动力,榆林市生态环境局子洲分局牵头制定“一污一策”整改方案,住建部门加速推进污水管网延伸工程,相关乡镇立下“军令状”进行整改。短短数月,排污口实现截污纳管或生态化处理。如今,大理河出境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Ⅲ类水标准。

如何守护监督成效,让大理河水常清?“借助科技力量,我们将污染事件发现处置的响应时间缩短了80%以上。”榆林市生态环境局子洲分局局长贺腾飞介绍,2024年9月,该局生态环境智慧治理可视化平台投入使用。平台中的水质智能监测模块对大理河两个断面进行实时监控,可实现流域水体颜色、漂浮物智能识别分析预警,变以往“被动响应”为“主动防控”。此外,在子洲县纪委监委的监督推动下,该局还出台了《子洲县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办法》,建立“排查—整治—监管”的长效机制,从制度层面杜绝“整改一阵风、问题反复冒”的现象。

支流净才能干流清。延安市纪委监委推动主责部门累计建成日处理能力2000立方米以上的污水处理厂6座,污水管网422.6公里,流域城镇污水处理率由2015年底的不足80%提高到现在的高于95%。2023年,宝鸡市金陵河被水利部确定为西北首个、陕西唯一的幸福河湖建设试点项目,宝鸡市纪委监委聚焦工程变更、资金拨付、质量安全等关键节点开展监督,助力金陵河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咸阳市旬邑县纪委监委推进多部门联动,开展河道“清四乱”专项行动,累计巡查河道361公里,清理垃圾150立方米,目前三水河国控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Ⅲ类及以上标准,3个饮用水水源地达标率保持100%。

正是在各地纪检监察机关的共同监督推动下,黄河干流陕西段水质连续三年保持Ⅱ类。2024年,陕西111个国家考核断面优良水体比例为96.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个百分点。

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升的见证者,还有朱鹮,它们有的已经飞越秦岭,把家安在了陕北的无定河畔。

生态富民产业兴

“游客可以在拦沙坝垂钓,我们村又多了一个增收项目。”府谷县哈镇陈家圪堵村党支部书记陈占林所说的拦沙坝,是治理黄河流域水土流失的重要举措。

建在沟道中的一个个拦沙坝,不仅能起到蓄水调洪灌溉的作用,更能拦截泥沙,形成优质淤地,为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拓展增收空间。截至今年9月,府谷县共建成拦沙坝137座。

府谷县是黄河入陕的第一站,黄河流经全县6镇29村,全长 108公里,是陕西省黄河干流过境里程最长的县。黄河流域的治理,给这里带来的除了看得见的生态价值外,更有沉甸甸的经济效益。

作为一个能源大县,如何让“黑色能源”与“绿色生态”共生共荣,考验着当地纪检监察机关的政治定力和责任担当。

近年来,府谷县纪委监委推动兰炭落后产能淘汰提前全面完成、“明盘”整治剥离退出及治理工程按期整改、大宗固废规范管理及综合利用有序实施,为能源化工产业实现绿色低碳转型、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

在府谷县融茂煤业有限责任公司固废综合利用生产车间内,煤炭洗选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煤泥、煤矸石等固废摇身一变,成为环保建筑材料。“以前公司的煤泥、煤矸石需要审批填埋区域,而且要达到填埋要求,费用每吨约12元,每年处理费用高达600万元。这个项目建成后,不仅节约了固废处理费用,还创造出不菲的经济效益。”该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在距离府谷县500多公里的黄河合阳段,“变废为宝”的故事也在上演。

白露时节,合阳县洽川镇申东村一派丰收景象。

“看不出来吧,这片地原来是一个露天砂石场。”顺着申东村党总支书记李柯婷手指的方向,一座座设施农业大棚错落有致地排布在山峁间。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完成后,申东村依托修复平整的土地资源,逐步发展起智慧大棚农业产业和生态采摘旅游产业。环境美了,群众腰包也鼓了。

申东村的蝶变,是合阳县实施沿黄生态修复项目的一个样板。自2020年11月起,该县启动了黄河西岸矿山生态修复工程,确定了11处废弃采砂(石)场进行生态修复治理。合阳县纪委监委驻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纪检监察组推动相关职能部门扛牢矿山修复主体责任和监管责任,解决修复项目资金拨付缓慢、入园路面铺设不到位、设施大棚建造与蔬果生长需求有偏差等问题,切实打通项目堵点。

经过努力,合阳县共恢复耕地253.9亩,昔日采砂废弃地变成了“山绿、景美、田丰”的特色农业示范区。

移步换景,黄河岸边产业发展的故事还有很多。

在大荔县,从前没有人要的黄河滩盐碱地,现在一家挨一家全都建起冬枣设施大棚。截至2024年底,大荔县冬枣种植面积达42万亩,总产量超70万吨,年产值突破90亿元,全产业链产值突破百亿元大关。

在宜川县集义镇,椒农们正手持剪刀穿梭在花椒树间,一簇簇饱满红亮的花椒很快便装满了竹筐,全镇近4万亩的花椒采摘工作已近尾声。“今年花椒总产量将达1950吨,产值约6500万元。”该镇镇长张磊说。

而在潼关县,软籽石榴也迎来了收获季……

巨浪奔流,仿佛在纵声高歌。如今的这首“黄河大合唱”,唱的是生态的美丽画卷、产业的蓬勃生机和群众的幸福生活。



下一条:河边有条幸福路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