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点亮生活

——记陕西“最美清廉家庭”惠芳家庭
打印

惠芳家庭合影。秦川儿 摄

秋雨潇潇,洗去了夏季的余热。9月的一个晚上,惠芳坐在电脑前,专注于“西安检察”微信公众号的审核发布工作。即便忙碌了一整天,她的脸上也丝毫寻不见半分疲惫的痕迹。

“我这个人啊,很少有烦心事。”惠芳捋了捋头发爽朗地说,“每天开开心心工作,踏踏实实生活,我心里就特别满足。”窗外雨声依旧,她豁达开朗的话语,让雨夜中的办公室显得格外温暖。

被爱浇灌

惠芳的童年,是被温暖与爱包裹着的。1983年8月,她出生在一个工人家庭,父母都是陕西法士特汽车传动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原陕西汽车齿轮总厂)的职工。

“我的童年很快乐,父母把所有的爱都给了我。”惠芳笑着说。当时他们一家住在宝鸡市陈仓区钓渭镇同峪沟,虽然住得有些偏远,但在她的记忆中,那段在厂区筒子楼里的日子朴实、幸福。

那里人际关系简单,邻居都是父母的同事,从全国各地赶来支援三线建设。长长的楼道里挤着6户人家,大家相处得亲如家人。有时候,谁家做了好吃的,总会端一碗分给邻居;谁家孩子临时没人照看,立马就有热心的叔叔阿姨主动帮忙。那段热热闹闹、互帮互助的温情时光,是惠芳童年最珍贵的回忆。

“我父亲年轻时是厂里的车工,凭着过硬的技术被提拔为车间的组长。”一说到父亲,惠芳的语气里有一种说不出的自豪。在她心里,父亲是个特别厉害的人。齿轮加工十分考验技术和细心,调试机器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导致一批零件报废。但是,惠芳的父亲总能把机床掌控得恰到好处,把每一个齿轮都打磨得规整漂亮。2005年,父亲带领的班组被评为厂级优秀班组,厂里奖励他免费去欧洲旅行。即便这么多年过去,惠芳讲起这件事,眼里依然闪着光。

“父亲今年71岁了,他总是教育我,干什么事都要兢兢业业,不要好高骛远,要脚踏实地做人。”惠芳坦言,这句话她早已刻在心里,成为人生信条。

小时候,惠芳最喜欢在家等父亲下班。每次下班回家,父亲总是一边脱下沾满机油的工服,一边用方言说:“光冒汗、光冒汗。”惠芳觉得好玩,就会模仿父亲的语气说话,逗得父亲哈哈大笑。随后,父亲便从裤兜里掏出蛋黄饼干,那是他路过家属区唯一的便民店,用自己省下的钱买给惠芳的“小惊喜”,虽不贵重,却是父亲表达爱的一种方式。

“母亲早年是一名纺织女工,跟父亲结婚后,调到厂里工作,主要负责供水、供热等保障工作。不管在哪个岗位上,她都认真踏实地工作。”惠芳说,“母亲勤俭持家了一辈子,在那个年代,父母每月工资只有100多块钱,却舍得花1000多块钱给我买电子琴,培养我的兴趣爱好。父母对孩子的期待和宠爱,我这辈子都忘不了。”惠芳眼里露出一丝暖意。

正是在这样有爱的环境中,惠芳慢慢成长为一个温暖、明亮的人,她的真诚、直率、乐观也感染着身边的人。她比谁都清楚,自己的乐观与温暖从来不是与生俱来,而是父母用温暖的陪伴、笨拙的惊喜、坚定的支持一点点浇灌出来的。

一腔热爱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熟悉惠芳的人都知道,她是个走到哪儿都能带来笑声的人。这份直率,也贯穿了她的工作生涯。

惠芳学的是新闻专业,2006年,她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学新闻就业路子不太宽。”惠芳回忆说,她曾在一家新闻媒体工作,后来因理想与现实的碰撞,她毅然离职。当时,有人给她的父母出主意,让他们托关系,找人给惠芳在厂子里谋份工作,但她的父亲坚持让她凭本事吃饭。

“我之前确实经历过事业上的彷徨期,对自己也充满了怀疑。”惠芳说,“那段时间,我很迷茫,但父亲总是给我加油鼓劲,不停地安慰我,‘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我娃踏踏实实干,没有捷径可以走,咱就靠自己的实力!’”

后来,惠芳燃起斗志,认真准备公务员考试。2009年,她终于如愿进入西安市人民检察院工作,成为检察宣传战线的一员。

刚入行,惠芳就遇到了难题。检察工作对她而言是陌生的领域,为了尽快进入工作状态,惠芳不断学习法律知识,参加各类培训,研读司法解释。有时候,在工作中遇到复杂的法律问题,就虚心向业务部门的前辈请教。“钻研业务的过程十分痛苦,但不学习就做不好宣传。”惠芳坦言,怎么把生硬的法律条文,通过笔端、镜头的加工变成冒着热气的法治宣传作品,如何把检察机关、检察干警的故事讲给人民群众,是她一直思考的问题。

于是,她从一线宣传工作做起——外宣对接、撰写稿件、现场拍摄,几乎什么都干,从不挑拣。老处长曾语重心长地对她说:“宣传工作是一场见人心、得人心的历练。只有自己身正心正,才能把真正有价值的内容传递出去。”这句话,自那时起便深深烙印在惠芳心中。

多年来,正是怀揣着这样一腔赤诚的热爱,她采访了一位位检察系统的先进典型,从徒手夺刀、制服歹徒的“中国好人”,到业务精湛、作风优良的劳动模范,再到扎根基层、默默奉献的身边榜样……她用笔头和镜头深情记录他们的故事,也一次次被他们打动。这些报道,既让公众看到了检察系统干部兢兢业业、专注执着的真实形象,也让惠芳在书写与感悟中,不断汲取着前行的力量。

随着工作的深入,惠芳和同事们在检察宣传的形式上也做了不少创新。2024年,依托西安市检察院“一平台十中心”建设,西安检察法治宣传融媒体中心成立,通过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形成“一体策划、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的检察融媒体新闻生产管理模式。从去年开始,惠芳和同事们围绕职务犯罪预防等主题,定期录制 《西检青·廉说》节目,结合真实案例,深入剖析廉政风险点,讲述办案过程中发生的廉洁故事,有效营造了风清气正、崇廉尚洁的文化氛围。

如今,惠芳已经在岗位上坚守了16年,从当年的检察宣传新人到西安市人民检察院政治部宣传处副处长,那份直率、爽朗和对工作的热忱,始终未变。

用爱传递

在惠芳的家庭里,藏着许多平凡而温馨的小故事。

她的丈夫学建筑专业出身,曾在中铁一局城轨公司工作,参与了西安地铁2号线、1号线和4号线的建设。那时,惠芳经常提醒他:“地铁是民生工程更是良心工程,你作为技术负责人,千万不敢马虎。”有一次,项目在建设过程中突发隧道涌水,他连续几天几夜守在工地,直到险情排除,自己却落下了一受凉就脚后跟疼的毛病。每当提起这件事时,惠芳总是忍不住心疼,她知道丈夫的坚守,是为了守护更多人的生命安全和出行便利。

“当初他和我结婚的时候,还半开玩笑地说,西安地铁的活儿怕是干到退休都干不完,他肯定不会离开西安。可转眼间,我俩已经两地分居三年半了。”惠芳笑着说,语气里带着几分感慨。这几年,她的丈夫在中铁水务集团工作,常年在哈尔滨、河南等项目一线,夫妻二人聚少离多,惠芳也曾因丈夫不在身边而失落过,但她从未抱怨。她明白,丈夫对工作的那份执着与追求,值得她全心全意支持。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天性,应该尊重他们的选择。”在子女教育上,惠芳有自己的一套理念,她从不把成绩看作衡量孩子的唯一标准,她更希望孩子们在有爱的环境里快乐成长。今年,儿子上初二,是个小学霸,凭实力考入西安交大附中英才部;女儿上小学四年级,性格活泼开朗,是学校举办各类校园活动的“常客”。

最让惠芳骄傲的是,女儿还是自己工作中的好帮手。有一次,单位要拍一个关于禁毒的宣传视频,惠芳和同事连夜改编了一首歌,想让女儿试着唱下。谁知,女儿不仅顺利完成了录制,还在学校唱给同学们听。惠芳觉得,这种方式不仅让孩子学到了禁毒知识,也把法治宣传带入了校园。

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日,惠芳在接儿子回家的路上,儿子突然感慨道:“妈妈,看了今天的阅兵仪式,我特别骄傲,我觉得生活在中国特别美好。”那一刻,惠芳心里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自豪。她感到,儿子真的长大了。

当然,一个家的温暖,离不开每一位成员用爱倾注的付出与包容。尽管丈夫常年在外,惠芳和公婆住在一起,彼此尊重、互相理解、和睦相处。“家的温度,不是靠物质堆砌,而是靠理解、支持、爱与感恩。”惠芳说,生活虽有奔波与辛苦,但只要心中有爱,就能把日子过得热气腾腾,在平凡中浇灌出快乐。

寥寥数语,勾勒出一个家的幸福轮廓。这就是在“德润三秦·清廉家风”主题实践活动中,被推选为陕西“最美清廉家庭”的惠芳家庭。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