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推拖绕”须打“组合拳”
打印

一纸证明让群众在部门间反复奔波,一项审批在科室流转中耗时月余,一个诉求被反复研究无限期搁置……这些政务服务中的“推拖绕”乱象,不仅是作风建设的“绊脚石”,更是侵蚀干群信任的“腐蚀剂”,必须靶向整治、坚决破除。

今年上半年,全国共查处在联系服务群众中消极应付、冷硬横推、效率低下等问题4200余起,批评教育和处理5100余人,给予党纪政务处分3200余人。这组数据既彰显了党中央向“推拖绕”亮剑的坚定决心,更暴露出部分干部作风问题的顽固性和普遍性。

“推拖绕”看似是办事效率问题,实则是宗旨意识严重缺乏的表现。有的干部把“多干多错、少干少错、不干不错”当“护身符”,遇问题“绕道走”、碰矛盾“往外推”,甘当“躺平式”干部;有的部门职责边界模糊、权责划分不清,留下“真空地带”,让群众办事“找不着门、摸不到路”。这些行为,看似规避了个人风险,实则寒了群众的心、失了政府的公信力、断了干群的“连心桥”。

破解“推拖绕”顽疾,不能只做“表面文章”,必须标本兼治、打出“组合拳”。

思想上要“拧紧开关”,让宗旨意识扎根铸魂。办理群众事项时,干部应少算个人“得失账”、多算群众“冷暖账”,以“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的主动,取代“等指令、看惯例”的被动,从根源上杜绝“不愿办、不想办”的消极心态。

制度上要“扎紧笼子”,让责任边界清晰明确。必须厘清职责范围,消除“模糊地带”;严格落实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明确“谁接待、谁负责”“谁办理、谁担责”,让“踢皮球”者无处遁形;健全责任追究制,对“推拖绕”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以问责利剑倒逼责任落实。近日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健全“高效办成一件事”重点事项常态化推进机制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坚决防治和纠正政务服务中的‘面子工程’”,为破解“推拖绕”提供了制度支撑。

举措上要“破旧立新”,让服务效能提质增效。要推广“一站式”服务等创新做法,依托数据共享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更要把评价权交给群众,将群众满意度作为评价政务服务质量的“硬杠杠”,让群众监督成为倒逼干部改进作风的“强动力”。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整治“推拖绕”绝不是“一阵风”。唯有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事事紧抓不放”的执行力,才能真正解决群众办事难、办事慢、办事繁的痛点,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更充实、幸福感更真切、安全感更稳固。


上一条:“不做不错”才是最大的错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