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档案:
刘凌,1933年2月出生于陕西省富平县义门村,曾就读于富平县立诚中学。1949年7月,在富平县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六军后勤部,1952年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军区空军,1960年被授予中尉军衔。1964年复员回到老家富平县,1997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齐村公社文化站站长、齐村乡政府办公室主任。

刘凌军装照。
寒露已过,富平县村道中、田野间的柿子树上挂满了橙红的柿子,仿若挂上了一盏盏喜庆的红灯笼。92岁的刘凌因为卧病在床,无法再走出家门看看这丰收的景象。
翻开老相册,照片上的刘凌身穿军装英气十足,军营生活于他是一段火热的青春记忆。而在家人的记忆里,复员回到家乡后的刘凌,把公家的事看得比自己的事重,面对名利总是很淡然。“在物质上,父亲虽然并不宽裕,但是在精神上,父亲的富有令人仰望。”刘凌的儿子刘毛英说。
信仰的种子在少年心里扎下根
走进刘凌的卧室,最显眼的是摆放在窗台上、柜子中的几张放大的军装照,这些照片,是2021年富平县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为他拍摄的。照片中那一身崭新的老式军装,也是志愿者送的。“老人复员多年,没留下军装,我们送上新军装,也是想让老兵重温那份荣光。”志愿者闫磊记得拍照那天,刘凌很开心。
时间仿佛倒回到了1949年的夏天,那年16岁的刘凌如愿穿上了军装,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六军的一名战士。
当兵,是少年刘凌最真切的愿望。在富平县立诚中学读书期间,刘凌喜欢看俄国的屠格涅夫、普希金等作家的作品。当时刘凌虽然不懂什么是阶级,但已经明确认识到“有些人欺压人,多数人过着贫穷苦难的生活”。鲁迅也是刘凌很喜欢的作家,他常对同学称自己是“鲁迅派”。
刘凌将自己对现实的不满挥洒在笔墨间,班上要出墙报,他总是积极投稿。这也引起了老师的担忧,“你写文章时要注意,不要写对社会不满的话,以免引起麻烦。”
早在大革命时期,立诚中学就建立了富平县第一个中国共产党党小组、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小组,成为渭北地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中心地点之一。在这块红色热土,刘凌找到了他人生的方向——跟着共产党走。
1948年,解放战争进入夺取全国胜利的决定性阶段,刘凌和同学计划北上投奔共产党,但由于同学的母亲极力反对未能成行。1949年5月富平解放后,刘凌得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六军后勤部在县上招兵,就瞒着家人报名参了军。“听到别人称我为同志时,非常激动。”成为军人,是刘凌心中最自豪的事情。
不久后,刘凌随军西进到了新疆。他所在的班,大部分是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老兵,刘凌的年纪最小,个子也最矮,战友们的关心爱护让刘凌感受到了军营大家庭的温暖。他晚年回忆说:“他们不让我做饭也不让我干重体力活,就连拆洗被子、做鞋都是他们帮我做。在他们眼里,我简直是个小孩。”但刘凌能写会画有文化,就帮着大家认字、写东西,很快被选为了副班长。
1951年9月10日,中央军委决定,在兰州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军区空军司令部。刘凌随后也被组织选中,进入西北军区空军军医学校学习。1年学习期满后,刘凌被分配到后勤部工作。
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实行军衔制时,刘凌被授予少尉军衔。5年后,他又晋升为中尉。
“今天跑了四趟车,连中午饭也没有吃。”“开罢会把车擦了一遍,擦得比较彻底,得到很多同志的赞扬。”“昨天就开始订一专多能计划和每人献一件宝,我订的计划是在三个月内基本学会驾驶汽车。”翻开刘凌在1959年写的日记,字里行间洋溢着的,是对工作的热情和对集体的热爱。

富平县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上门为刘凌拍摄照片。党佩峰 摄
没进公家门,心里装的都是公家事
1963年元月,经战友介绍,刘凌和江苏姑娘李淑琴结为夫妻。还沉浸在新婚喜悦中的刘凌怎么也没想到,他的军旅生涯即将画上句号。
这一年年末,李淑琴的父亲,一位曾从事过地下工作的老革命被诬陷为叛徒,加之刘凌的父亲此前被定为了地主成分,部队政治部要求刘凌复员回乡。1964年的春天,刘凌怀着不舍的心情结束了自己15年的军旅生活。
回到义门村后,刘凌脱下军装,换上粗布衣裳,把委屈深埋心底,扛起了一家人的生计。白天他在生产队参加集体劳动,晚上就在自留地干活。一到年节,刘凌还热心地帮左邻右舍画窗花、写春联。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工作逐步开展,李淑琴的父亲得到平反。部队派人来义门村找刘凌,计划恢复他的军官身份,安排他到一个部队农场工作。可命运再次和刘凌开起了玩笑,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他的人事档案被当地武装部门弄丢了。也有人给他出主意,“你找找人,把档案重新做一份。”但直脾气的刘凌拒绝了。那一年,年过40的刘凌回到部队看望了老战友后,又返回了他扎根的义门村。
是金子,在哪里都会闪光。刘凌有知识,人又踏实,1982年,齐村公社把他聘为文化站站长。从那以后,刘凌就把精力放在了文化站的工作上。1983年,齐村公社文化站被评为渭南地区先进文化站。
在集体利益面前,刘凌不计个人得失。1984年下半年,文化站的工资发放成了问题,可刘凌家里有5个孩子,负担很重。看着丈夫每天奔忙却赚不到钱,李淑琴不免埋怨,但刘凌说:“不发工资就不工作了吗?”
1993年,刘凌又被调到了乡政府办公室,担任主任一职。收公粮,写材料,搞招待……办公室工作繁杂,刘凌经常加班到深夜。一天晚上,儿子刘毛英去办公室看他,只见他手底下算盘打得噼啪响,本子上一笔笔账记得清清楚楚。“那些年,从来没有人因为被算错了账找过父亲。”刘毛英佩服父亲身上很多品质,对待工作一丝不苟、认真负责就是其中之一。
公款,刘凌一分没碰过。1997年,家里盖房没钱买钢筋,刘凌就带着孩子去附近的工地一点点砸废弃的楼板,抽里面的钢筋用。
刘凌的身份一直是个“临时工”。从1982年担任公社文化站站长到2010年卸任乡政府办公室主任,刘凌为公家工作了近30年,却始终没有开口为自己争取一个正式编制,甚至连养老保险都没有要求单位给自己买。
在父亲的精神养分中开出自己的花
刘凌和妻子都很重视孩子的教育,即使负担重,还是坚持让5个子女都上了学。但在父母眼中,小儿子刘毛英有些叛逆,高三那年,他说什么都不愿意考大学。
那时刘毛英也有自己的理由,“父亲在乡上上班,母亲开了一间小书店。最远的学校离家要20里路,母亲不会骑自行车,每次都是拉着板车去各个学校门口卖书,我很心疼。”刘毛英说。就这样,在父母的反对、老师的惋惜中,刘毛英替母亲拉起板车,扛起了生活的重担。
20世纪90年代,刘毛英被聘为基层辅警。儿子穿上警服的那天,刘凌很高兴,但也不忘叮嘱他,“工作和做人都要正,不要搞歪门邪道。”刘毛英把一个“正”字记在了心里,在工作中多次拒绝了当事人的吃请。
基层派出所直面群众的日常纠纷和实际困难,更需要责任心和耐心。有一回,两家人因耕地界畔之争吵得不可开交,刘毛英和同事在两年内上门调解了十几次,终于把矛盾化解了。刘毛英还曾配合同事处理过两个吸毒人员,为帮助他们摆脱毒瘾,刘毛英经常上门和他们谈心谈话,积极帮他们联系工作,重新融入社会。在他的长期帮扶下,这两个人都戒了毒,也找到了工作。
从小刘到老刘,刘毛英在基层辅警的岗位干了30余年,因为工作踏实负责,他曾3次被富平县公安局评为“优秀辅警”。
除了出色的工作能力外,刘毛英对父母孝顺也是出了名的。2016年,父亲突发脑梗瘫痪在床,母亲也患上了老年痴呆,他每天早上雷打不动来到父母家,伺候父亲排便、穿衣、洗漱,做好早饭后,再赶去单位上班。2022年,刘毛英被评为“富平好人”。
“在照顾父亲方面,我们兄弟姐妹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从来没有闹过矛盾。”刘毛英说。
刘凌的大儿子刘毛文住得近,就白天来看护父亲;大女儿刘毛媛等孙子放假时,就来帮忙做饭;两个小女儿住在西安,就负责买药周末送来。在兄弟姐妹的悉心照料下,刘凌的病情逐渐好转,现在已经能自己拿着勺子吃饭了。
1997年,在刘凌64岁这一年,他如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这个年龄选择入党,他只是为了离组织近一些,再近一些。
在笔记本上,刘凌曾写下一首名为《过去》的诗,“忆往年豪气把军参,踏越六盘山,乌山岭上寒,随军西出嘉峪关……看如今握锄劳田间,中国梦要实现,勿忘自己是共产党员。”
现在,刘毛英每个月依然坚持替父亲向村党支部交5毛钱的党费。在刘毛英看来,父亲一辈子虽然有过太多遗憾,但也得到了许多更为珍贵的东西。“父亲没有当过官,却用他的好人品赢得了大家的尊重和认可,一辈子坚守住了自己的本心,这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刘毛英说。
刘凌的一生,在渭北的黄土地,闪耀着质朴而璀璨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