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为一名共产党员,村民选举投了我一票,我上要对得起党的培养,下要对得起生我养我的这块土地,我将与全村人民共谋三件事:一是兴茶建茶厂,二是拉通高压电,三是修通村级路。如果办不到,我就辞职”。这是陕西省紫阳县毛坝镇竹山村党支部书记侯在德在当选村支书时对群众的承诺。
他举债10多万元把机器背上山顶办茶厂,从荒山中开辟茶园3000多亩,带领乡亲务起“铁杆庄稼”;他带领村民硬生生从悬崖峭壁上凿出一条长达21公里、盘旋于1800米高山的出山通道。他将一个全市头号特困村改成人均纯收入6500元的富裕村。
迎难而上、铁骨铮铮,敢叫天堑变通途
竹山村位于陕西省紫阳汉江上游南岸,因盛产毛竹而得名,全村356户1431人,均居住在海拔700——1800米的山上。该村距集镇25公里,最远的村民小组距集镇40公里。2006年前,全村不通公路,不通电话,全村70%的农户不通电。
2003年,血气方刚的侯在德以高票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第一件事就是解决农户的照明问题。他身先士卒,第一个带头出资,组织劳力没日没夜的干。在不通公路的情况下,八九百斤重的高压线杆和设备全靠肩扛人抬,鞋磨破了几双,手磨出了厚厚的茧,人晒的又黑又瘦。两个月下来,高压线终于拉通了,家家户户都装上了电灯,彻底结束了照煤油灯的历史。同时,在他的带领下,全村铺设饮水管道13公里,彻底解决了180户800余人吃水难的问题。
为了打开出山通道、改变落后面貌,2006年11月到2007年6月,侯在德带领800多位村民,手持铁锤和钢钎与大山宣战,他们共投入了23700个劳力,开挖了36万立方的土石方,硬生生从悬崖峭壁中凿出一条“天路”。为了修建竹山公路,在不到一年时间里,侯在德用完了5箱手电池,跑烂了16双解放鞋,减去了3公斤体重。为此,他也得了一个诨名——“铁支书”
“路通了,还要铺上水泥路!”侯在德在党员代表大会上铮铮有声地说,于是在他的带领下,积极争取项目资金,群众打底子,政府铺面子,全村上下又投入到新一轮建设热潮中。水泥路通了,一些出门在外的小伙子纷纷回到家乡找发展的门路。刚刚20出头的陈国松就是其中一员。去年还在内蒙务工,第一个回到家乡跑起了运输,见天收入100多元。如今,全村像他这样返乡发展的小伙子就有20多个,其中有8人开起了商店,有6人买车跑起了货运。原本冷清的村子越来越闹热了!
刚中有柔、苦拼实干,誓让旧貌换新颜
路通了,贫瘠仍在。直到2006年,竹山村人均年收入只有780元,要想办法让竹山村的农民腰包鼓起来,让他们活的有模有样。于是,这个“铁支书”摇身一变,“猛张飞绣花”似的钻研起产业建设和经济发展来了。
茶叶是竹山村的主导产业,种植历史悠久,是当地传统的骨干经济项目,但加工粗糙,经济效益低。侯在德多方筹资10万元购置名优茶加工机械一套,建起了“金竹山”名优茶加工厂。改过去的粗加工为精加工。同时带领村民腾出好田好地发展茶园20亩,发展密植桑园3亩,自己掏钱给贫困户曹先顺和曾明地两户购买茶种40斤,并亲手帮他们种在地里。村民看见村上领导将好田好地发展茶叶,又帮贫困户种茶,大家都跟着搞,竹山村的茶叶产业迅速发展起来。几年来侯在德组织村民新发展丰产密植茶园2100亩,到2012年年底全村茶叶面积达到3500亩,户均7亩以上,年产茶35吨,人均实现茶叶收入1800元。
为了使全村养蚕技术得到提高,候在德每年春秋两季组织蚕农进行专题培训,在他的带动下,全村发展密植桑园800亩,修标准化蚕室100间,养蚕收入由1998年人均68元增加到2012年的420元。在抓好茶桑主导产业的同时,侯在德还动员群众积极发展养殖业。组织有头脑的村民走出去,把良种长白猪引了进来,几年来使该村的畜牧产业有了大的变化。养猪户汪明贵多年来养猪效益不好,侯在德与他一起分析原因,调整饲养时间,更换良种,结果当年就盈利8000余元,去年还盖起了180平方米的新房,汪明贵逢人便夸:“没有侯支书的帮助,就没有我的今天”。
近几年来,侯在德带领全村发展规范化魔芋2000亩。建起了年产仔猪400头、年出栏生猪100头的规范化养猪场两个。发展标准化厚朴园5000亩,200余户村民新修的特色民居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分布在公路沿线,构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到2012年底,全村实现人均纯收入6500元,由曾经的特困村变身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克己奉公、两袖清风,甘用青春书誓言
电通了,路通了,产业发展起来了,农民住进了小洋楼,贫困户少了,富裕户多了。“铁支书”侯在德也相继评为紫阳县劳动模范;安康市委、市政府授予他“路书记”称号;成为陕西省“致富带头人”、“感动交通十大人物”、“优秀党员”、“十大杰出青年”和“劳动模范”;2012年当选为陕西省十二届党代表。
集众多荣誉于一身,侯在德却始终保持着朴实的本色,村里的建设资金短缺,他把省市交通部门奖给他的38万元奖金全部捐给了村上。儿子中专毕业没有找到工作,侯在德毅然让儿子出门打工。很多人都劝侯在德用自己的特殊身份去跑跑关系、走走门路给儿子找份稳定的工作,侯在德却认为,这些荣誉都是各级组织多年来对他的培养和信任,这些荣誉和奖金都是全村老百姓共同努力的回报,不是他一个人的。“与其向组织哭诉自己的困难,还不如多说说村里的困难,我可以拿着这些荣誉去为村里要钱要项目,但绝不会为自己要任何东西,我不会给咱们村儿丢人!”。
谈起侯在德,该村村民覃承平感触良多,他说:“候在德这人没的说,办事公道、不徇私情,我原来是他的死对头,现在却成了他的好兄弟”。在修路集资时,这个原本是全村、全镇的“刺儿头”极力反对侯在德,手指点在侯在德的脑门上说“要钱没有,要命有一条!”,侯在德向他保证,路修通了,你挣不到钱,我把命赔给你就是!在发展魔芋产业时,很多村民不舍得将自己的好田好地拿出来集中改造集中管理,尤其是覃承平,又和侯在德唱起了对台戏,为了发展产业,侯在德带着村干部凭着一张“婆娘嘴”白天黑夜的在覃承平家里软磨硬泡,他向覃承平承诺,你的地交给我,发财是你的、赔本算我的,最终,覃承平向侯在德妥协了。如今,覃承平买了三轮车跑起了运输,办起了养猪场和魔芋加工厂、开起了商店,日子越来越红火。
由于竹山村是由原来的两村合一,侯在德家住地势较低的村在并村前就已经拉通了电线,在并村电网改造时,侯在德的亲朋好友一直要求地势较高村要多出钱才行,然而侯在德却说,这并村了以后大家就是一家人了,凭什么让别人多出钱,要出就出一样多;在低保户五保户资格确定时侯在德定下了铁规,“能不能享受国家政策让全村说了算,凡是我侯在德的亲戚一律不准享受”;这些年来,侯在德共发动集资多达40万,每次集资他都先拿亲戚朋友开刀,所以,侯在德又被亲朋好友说成是胳膊往外拐的“铁支书”。
侯在德同志的事迹被陕西日报2009年5月31日以题为《撼山动地筑“天路”——紫阳县竹山村八百山民凿路记》刊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09年5月10日以题为《“撼山动地”拔穷根——村支部侯再德》刊发;人民网2010年7月2日以题为《大山里的致富带头人——陕西紫阳毛坝镇竹山村党支部书记》刊发;陕西电视台今日点击以专题节目播出《竹山村的新“愚公”》。
他相继被评为紫阳县劳动模范,安康市委、市政府授予他“路书记”称号,陕西省“致富带头人”、“感动交通十大人物”、“优秀党员”、“十大杰出青年”和“劳动模范”,省十二次党代会党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