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川市便民服务中心,橘黄色的标识牌,醒目而温暖,蕴含着“便民、为民、利民”的深意,群众办事无需四处跑路,在这里就可以实现“一站式”办理。像这样的便民服务机构,覆盖了铜川市市、区(县)、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包括1个市中心、4个区县、39个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和543个村、70个社区便民服务站,各级中心(站)按照“统一的服务环境、统一的运行机制、统一的服务规范、统一的监察规则”建立,并通过便民服务专网链接,实现互联互通。
建设四级便民服务网络,是铜川市纪委监察局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落实中省纪委关于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要求作出的重要决策,也是该市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成果体现。在该便民服务模式运行中,铜川市积极发挥纪委的监督责任,坚持运用法制思维和法治方式惩治和预防腐败,加大规范权力运行制度建设和创新力度,构建权力运行体系,健全权力制约和协调机制,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制度笼子里阳光运行。
审批权力清单制度---建立“权力账”。为了有效杜绝行政不作为、乱作为或以权谋私等乱象,使政府部门显性权力规范化、隐性权力公开化,该市聘请西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9名教授、博士、35名研究生组成法律专家团队,对全市各区县、各部门上报的726项行政许可(审批)事项按照法定原则进行了全面梳理。其中,不属于审批项目的306项,保留386项,取消34项。对保留事项按照事项名称、设定依据、申请条件、申报材料、办理期限、收费标准等逐项进行清理和规范,厘清权力边界,并进行细化和固化,立规矩,定红线,化杠杠。同时要求所有行政许可(审批)服务事项必须在便民服务中心门户网站和部门门户网站进行公开,在便民服务应用管理平台内进行格式化运行,行政许可(审批)服务部门不得在许可(审批)服务中提高要求、增加条件或变更办理程序。
一窗式办理制度---筑牢“防火墙”。针对过去“两头受理”、“体外循环”等瓶颈难题,防止在事项办理过程中发生的权力寻租现象和部门行政程序扰民问题,铜川便民服务模式对入驻中心的行政许可(审批)服务事项,按照中心窗口受理、办理,部门后台审核、审批,信息发布、受理登记、内部流转、结果反馈等通过铜川市便民服务应用管理平台全过程网上运行,并按《行政许可法》规定程序进行许可(审批)。部门后台不得擅自约见申请人,对于因法定事由需要约见申请人或者现场勘查、审验的事项,必须在便民服务中心指定时间、地点进行,并不得按部门行政程序要求申请人履行义务。目前,全市各级共设立便民服务窗口408个,进驻行政部门133个,涉及行政许可(审批)事项386项,进驻公共服务单位9个,涉及事项79项,建立了许可(审批)权力行使的唯一通道。
CA认证制度---划分“责任区”。为了解决以往审批过程中权力、责任划分不清的弊端,铜川市对入驻中心的行政许可(审批)服务事项涉及的受理、审核、审批环节1117名工作人员,依据各自的权限设置实行电子身份认证,明确各自在许可(审批)服务事项办理过程中的权限和责任,做到定岗、定责、定人。审批关键节点信息及时通过后台传入中心,所有审批服务事项实行电子化操作,网络化运行,全过程留痕,并以此作为考核和问责的依据。该制度以现代网络技术为支撑,增强了网络数据传输的安全性、完整性和行政责任的确定性、唯一性,确保行政许可(审批)服务事项规范高效办理。
廉政风险警示制度---设置“高压点”。根据《行政许可法》的要求和流程设计,向市县两级中心每一个行政许可(审批)服务项目各个环节的责任人、分管领导发送短信,除超期提醒功能外,同时对责任人应当遵守的行为规范、廉政风险进行警示。该平台结合行政许可(审批)服务过程中各环节工作人员的权限和责任,设置不同的廉政风险警示提醒语并通过短信方式适时进行警示,以促进工作人员认真履职、依法行政、廉洁从政。全市共预设廉政警示语2790条,起到了很好的预警、警示和督促作用。该制度旨在以制约和监督权力运行为核心,以岗位风险防控为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构建权责清晰、流程规范、风险明确、预警及时的廉政风险防控机制,提高预防腐败工作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水平。
全程电子监察制度---网罗“千里眼”。为了促进廉洁高效服务,该市专门设立了电子监察平台,依托全市便民服务专网,结合行政许可(审批)服务事项各办事环节的工作人员的电子身份认证(CA认证),对各环节的办理状态、依法行政、行政效能等情况分4类22种形式,通过实时和再现的方式进行定性、定量监察,对违反审批条件、审批程序或超时限、乱收费等违规现象进行预警和报警,使事项办理过程“看得见,管得住”。在全市各级中心安装157个视频监控装置,对窗口工作人员上班期间的工作状态、服务行为实现了实时监察;同时在市县两级设置408个窗口终端和142个部门后台终端,结合CA认证对全市办件情况进行全程监察;并结合全市便民服务应用平台搭建了市区两级电子监察网,实现了对全市行政许可(审批)服务事项的全方位、全过程叠加式监察。该模式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被动监察为主动监察,结果性监察为过程性监察,有利于有效保护群众利益,防止腐败问题的发生。
过错责任追究制度---撑起“保护伞”。为防止窗口单位及工作人员在行政许可(审批)服务中不依法履行职责、出现违规违纪问题,该市出台了《铜川市便民服务过错责任追究暂行办法》。《办法》对各行政审批职能部门、各窗口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在实施行政许可(审批)过程中因故意或者过失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规定的职责、影响服务秩序和效率、贻误行政管理工作、损害相对人及服务对象的合法权益、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等39种过错行为进行明确界定,监察机关主动问责、主动追究,综合运用批评教育、责令整改、行政问责、组织处理和纪律处分等方式实施责任追究。该制度防止了行政许可(审批)服务事项办理过程中对权力制约不力、责任不落实等问题,重在惩处和纠正各行政审批职能部门、各窗口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在实施行政许可中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规定的职责等行为,撑起了群众利益的“保护伞”,确保群众利益不受侵害。
铜川市以规范权力运行为根本,以全程监督为手段,以便民利民为目标,采取“制度+科技”方式,构建起了覆盖全市的四级便民服务网络,使权力得到了有效的监督和制约,真正将权力关进了制度的笼子里,有效保护了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