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天平山
打印

夏日的天平山满眼青翠。绿树、青草、细竹、荷叶……恰如诗人笔下的“雨过天平翠作堆,净无尘土有苍苔”。

天平山位于苏州城西的木渎镇,这里有“红枫、清泉、奇石”三绝,也是北宋范仲淹先祖归葬之地,先忧后乐、勤政清廉,范氏遗风激励着代代后人。

这里的枫林有400多年历史了,是明代万历年间范仲淹第十七世孙范允临所植。历经风雨的参天古木,依旧挺拔耸立,生机盎然。

十景塘里的荷叶露出尖尖角,还有几株睡莲,浅粉的、淡黄的,清波中晃动着绿树的倒影,水面上是曲折的木栏杆古桥,远处楼阁亭榭随山势层叠……俨然一幅名家笔下的江南山水画。

穿过高义园古石牌坊,轻轻踏在金山石铺就的古御道上,走过绿树环抱中的御碑楠亭,看着亭里的诗碑,我遥想,当年乾隆有感于范仲淹的高风义行,取杜甫诗句“辞第输高义,观图忆古人”之意,这里因此得名高义园。

范仲淹的故事我是知道的。他自幼孤贫,却勤学苦读,后步入仕途。《岳阳楼记》中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世人称颂。他还乐善好施,在苏州购买田地,创建范氏义庄,周济老弱。

穿过石牌坊,我怀着景仰之心走进范仲淹纪念馆,这里是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一行行文字、一张张图片、一段段视频,贮存着大量历史、文化信息。

瞻仰范公像,重温他出任苏州知州时的故事,令人感慨万千。为解决当地洪涝灾害,他实地踏勘,调查研究,组织灾民“修围、浚河、置闸”,抵抗旱涝,确保水稻丰收,使苏州成为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

神思徜徉中,我被视频播放的“家书抵万金,范仲淹的家书”所吸引。“勤读圣贤书,尊师如重亲”“谦恭尚廉洁,绝戒骄傲情”……范仲淹治家甚严,亲定《六十一字族规》《义庄规矩》,并且专门写《诫诸子书》教育自家子弟,承载着其对子孙后代的殷切期望。

范仲淹在山东青州任职时,应书法家苏舜元之请书写《易经·乾卦》。范仲淹眼睛不好,没有写《乾卦》,而是书写了字数较少的《伯夷颂》。

《伯夷颂》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散文,赞扬了伯夷特立独行,不与世俗同流的精神。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也”。道德高尚、清廉清白,难怪当年乾隆在范公手书上题字圣之清。

流连在天平山庄、白云古刹、翻经台、乐天楼之间。我恍若穿越时空,身临其境聆听苏州府学(苏州中学前身)“范校长”授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恍若听到苏州中学的教室里传出朗朗书声,钱伟长、叶圣陶、陆文夫等科技、文教人才从这里走出……

告别天平山时,我依依不舍。待到深秋时节,我还要再来看一看“经霜色愈红”的天平秋景,再望一望如画的仙山楼阁,感受根植于江南历史文化中的深沉力量。


上一条:来中国国家博物馆看新时代考古成果 400件新出土文物鉴往知远
下一条:云龙的脚步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