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埋忠骨 马兰铸英魂 ——马兰革命烈士纪念碑碑文敬读
打印

马兰革命烈士纪念碑坐落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硕县马兰烈士陵园,东临“死亡之海”罗布泊,北枕巍巍天山,南眺博斯腾湖,是为纪念献身中国核试验事业的英烈们而建。该纪念碑修建于马兰基地成立40周年的1998年,由碑座和碑体组成,采用天山“马兰红”花岗岩砌成,碑体正面由两院院士、“两弹一星”元勋朱光亚亲笔题书“马兰革命烈士纪念碑”碑名。纪念碑高21米,代表马兰基地的保密代码“第21试验训练基地”。碑体呈字母“H”的立体造型,是“核”字汉语拼音的第一个字母,象征着中国核试验基地,代表着中国核试验事业,也代表着“和平”之盾巍然屹立在罗布泊广袤的大地上。纪念碑基座上镌刻着碑文,全文如下:

这是一块沉睡了千年的国土,又是一块挺起祖国母亲脊梁的热土。

自一九五八年组建核试验基地以来,我国在这里成功地进行了一次次原子弹、氢弹、导弹核武器试验。瞬间的辉煌铸造了共和国的和平盾牌,也为社会主义中国成为有重要影响的大国争得了地位,更激起了饱受外国列强屈辱的炎黄子孙的自尊与骄傲!

安葬在这里的人们,就是为创造这种惊天动地业绩而献身的一群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他们来自大江南北、长城内外,靠着对国防科技事业的一片赤诚之心,有的在试验现场壮烈牺牲,有的在建设基地中以身殉职,有的在抢救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中英勇捐躯,有的在平凡的岗位上积劳成疾悄然逝世,还有的则是为支持这项事业而栖息在这里的父老妻儿……

他们的生命已经逝去!但后来者懂得,正是这种苍凉与悲壮才使“和平”显得更加珍贵。安息吧!前人所钟爱的事业将继续下去,直到世界宁静之日;他们创造的“艰苦奋斗干惊天动地事、无私奉献做隐姓埋名人”的马兰精神,已成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们的英名将彪炳史册,激励后人!

让我们记住那个年代,记住长眠在这里的人们!

为中国核试验事业而献身的英烈们永垂不朽!

中国核试验基地敬立

一九九八年九月一日

碑文高度概括了我国核试验事业的辉煌成就,记述了殚精竭虑为祖国潜心铸造“核盾牌”而献身的英烈们的伟大壮举,表达了对扎根大漠、献身国防、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马兰先烈们的无限缅怀和崇高敬意。斯人已逝,以承为祭,敬读碑文,言犹在耳,激励着后人争做强国脊梁。

隐姓埋名铸“核盾”

新中国成立后,多次遭遇帝国主义赤裸裸的核讹诈。尤其在抗美援朝和炮击金门时期,美国曾多次扬言要对中国进行“外科手术式”核打击。为了维护国家的独立和尊严,党中央果断决定研制“两弹一星”。1955年1月15日,毛泽东作出发展原子能事业的战略决策。随着原子弹研制的推进,核试验基地选址也提上了议程。时任国防部部长彭德怀提出:关于导弹基地、原子弹试验基地选场问题交给陈锡联;选好了交给工程兵司令陈士榘,由他的工程兵负责建;安排部队的事情,荣臻同志多操心,最好是成建制拉过去,这样利于保密。

1958年下半年,在勘察青海西部、内蒙古西部、新疆东南部等地后,苏联专家建议定于敦煌西北地区。10月2日,0673部队主任张蕴钰奉命抵达敦煌,认为该地并不适合,爆炸当量规模太小且破坏古迹,并将意见上报中央。12月24日,张蕴钰率队勘察自敦煌出发,经玉门关向西赴罗布泊,选定试验区。28日,张蕴钰一行到达罗布泊西北100多公里处,打下第一根木桩,后来此处就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爆心。在当时给中央起草的电报上这样写道:“这里土地肥沃,能种菜、种粮,这里水源充足,水是甜的,还带有香味……”

1959年5月,勘察大队在规划生活区时,发现距离试验中心区300多公里有一条天然水沟从中流过,水沟两旁长满了马兰。张蕴钰便提议:“就把这个地方叫马兰吧!”从此,博斯腾湖湖畔,有了“马兰人”。一群群肩负着特殊使命的中华优秀儿女,为了核试验事业,他们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隐姓埋名扎根大漠戈壁,以身许国铸科技长剑,用一生践行“祖国利益高于一切、党的事业大于一切、忠诚使命重于一切”的爱国信念,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大漠忠魂。

罗布泊蘑菇云腾空而起

1964年9月9日,首次核试验总指挥张爱萍和副总指挥刘西尧向中央呈报首次核试验准备情况,提出了“早试、晚试”两种方案。毛泽东批准早试。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第一次原子核裂变的巨大火球和蘑菇云升上了戈壁荒漠,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成为继美、苏、英、法之后第5个拥有核武装的国家。罗布泊一声“东方巨响”,蘑菇云腾空而起,中华民族自此挺直了腰杆。

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氢弹的爆炸成功,令国人振奋、世界震惊,打击了其他大国的核威胁、核讹诈政策。从原子弹到氢弹,我国只用了2年8个月,而英国是4年7个月,美国是7年4个月,法国是8年6个月,体现着社会主义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越性。

1969年9月23日,我国第一次地下核爆炸试验成功。

1996年7月29日,在成功进行了一次地下核试验后,我国政府声明从7月30日起暂停核试验。此后,核试验基地主要用于开展科研工作。

自1958年组建以来,我国在马兰基地成功地进行了45次原子弹、氢弹、中子弹和导弹核武器试验,其中23次是大气核试验。马兰花开——朵朵“蘑菇云”,铸造了共和国的和平盾牌,使我国具备了核威慑力量,为经济建设创造了一个相对安定的国际环境。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罗布泊上空的蘑菇云早已散尽,千里戈壁也恢复了昔日宁静。但是,“马兰人”的功勋,祖国不会忘记。1999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召开大会,对当年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予以表彰。

60多年来,马兰基地先后走出10位院士、37名将军,11位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0多名国家“863”“973”计划专家,建成3个国家级实验室。如今,“艰苦奋斗干惊天动地事、无私奉献做隐姓埋名人”的“马兰精神”代代相传,作为“两弹一星”精神的重要内容,已成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上一条:石井书院:二朱过化 闽学开宗
下一条:泉州:曾经“东方第一大港”依然是“光明之城”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