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而不满
打印

欹器,是古代一种倾斜易覆的盛水器,盛水少时则倾,盛水适中时则正,盛水满时则覆,因这一特质,其常被古人放置在身边,用以反思警醒自己,故又被称为“宥坐之器”。

欹器最早可以追溯到仰韶文化时期,当时的先民为了汲水,发明了一种尖底、口小的陶罐,并根据力学原理在罐腹中央偏下位置设计了两个系绳用的环耳,当空罐被绳子吊起时,呈倾斜状态入水,水更容易进入罐中。先秦时期,人们在这种生活用具特殊构造的启发下,制作出了欹器这种器物。老子弟子辛文子在《通玄真经·守弱》中记载“三皇五帝有戒之器,命曰侑卮,其冲即正,其盈即覆。”这是关于欹器的最早的古文献记载,后在《荀子·宥坐》中出现了关于孔子与欹器的记载。

两千多年前,孔子到鲁桓公庙里参观时,就看到了这种器物,他形象描述了其“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的特征,因势利导,教育弟子聪明睿智要用朴拙保持,功成名就要用谦让保持。这种盈满之道对当今领导干部修身从政仍有重要启示价值。

首先要力戒贪欲,慎防“满则覆”。孔子理性地认为人人都有正常的欲望追求。他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意思是富贵是人人都喜欢得到的,贫贱是人人都希望摆脱的,但是求得富贵和摆脱贫贱都需要用符合“义”的方式。对于当今领导干部而言,更应该做到“慎欲”。古人讲“本心如日月,利欲食之既”,那些因贪腐落马的官员,就是因欲望过满、自视过高,最终走向了覆灭。正如孔子观欹后喟然之叹:“吁!恶有满而不覆者哉!”

其次要摒弃无为,杜绝“虚则欹”。欹器并不倡导人无所作为,因为空了就会倾斜。孔子的弟子子张曾经问孔子如何治理好政事,孔子回答:“居之无倦,行之以忠。”这既是一种孜孜以求、坚持不懈的敬业精神,也是一种乐以忘忧、乐此不疲的工作境界。从古至今,这种舍我其谁的担当品质,深深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品格。无论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三国名臣诸葛亮、还是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抑或是扎根脱贫一线的黄文秀,他们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历史长河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但也有少数“躺平式”干部,见到工作“两手一摊”,碰到问题“两眼一闭”,不作为、懒作为,长此以往,便会形成无水欹器“虚则欹”的状态,变得空虚而倾斜,归根到底,还是理想信念缺失、责任心不强导致。

最后要把握分寸,实现“中则正”。长期以来,总有人把欹器“中则正”的状态理解成:半满则为正。认为折中主义、甘居中游等就是中庸,其实不然。朱熹认为“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欹器所体现出的中庸之道,并不是半满和平庸的状态,而是在这个注水平衡的过程中追求“和”的状态。

其实,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欹器,它无时无刻不在加水和溢出,这个过程,就是我们不断努力,然后达到平衡和谐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不断求知、思索、取舍,只有把握好分寸,做到无过无不及,方可实现行中正之事、求中道之正、致中用之和的中庸之道。欹器半满而正的特性寓意着为人处世既不能不及,也不要过头,掌握好分寸,把握好尺度,做到盈而不满,才是恰到好处。


上一条:鹧鸪声声思乡情
下一条:人生惟有廉节重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