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不少“一字之师”的故事。一字之别,有时境界完全不同,显露出一个人的文学功底与修养。或许,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五代史补》所记录的这一则。
晚唐诗僧齐己有一首《早梅》,其中有“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一句。他带着自己的诗,从湖南去袁州(今江西宜春)拜访诗人郑谷。郑谷见到《早梅》中的那一句后,建议他修改一个字,将“昨夜数枝开”改为“昨夜一枝开”,既然写的是早梅,数枝并不早,一枝才是早。齐己听后,如醍醐灌顶,对郑谷表示深深佩服,文献中记载他“不觉兼三衣叩地膜拜”,其他诗人听到此事后,亦称赞郑谷是齐己的“一字之师”。
郑谷是晚唐诗人,袁州人,《唐才子传》称他的诗风“清婉明白,不俚而切”。郑谷的诗通俗易懂,但不俚俗,且切合实际。郑谷在唐代诗坛上又被称作“郑鹧鸪”,宜春城中过去还有一条巷子就叫“鹧鸪巷”,乃是因为郑谷的一首《鹧鸪》名动天下。
《鹧鸪》诗曰:“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首联写鹧鸪有华丽的羽毛,在诗人看来,其高雅与山鸡不分伯仲。诗人并没有很细致地描绘鹧鸪的形象,因为在他看来,鹧鸪的叫声更具有感染力。古人认为,鹧鸪的叫声近似“行不得也哥哥”。游子闻鹧鸪声,而生发出思乡之深情。
颔联为鹧鸪鸣叫渲染出一个哀愁的环境,青草湖、黄陵庙这两个地点并非作者随意选择的,它们都在洞庭湖一带,这里是娥皇女英泪洒斑竹之地,是屈原行吟沉思的流放之地。在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在让天色变得越发昏沉的雨中,在一片又一片花被打落在庙中地面时,鹧鸪发出的鸣叫,怎能不让游子沾襟、佳人凝眉?
诗人不用愁字,而游子沾襟、佳人凝眉已显出愁绪,这是思乡之愁,是离别之愁。尾联更将这愁绪融化在景中,湘江阔、竹林深、日向西,已是黄昏,前方的路还有好长,何时能走完,何时能归乡,何时能与家人重聚在一起。
郑谷很喜欢鹧鸪这个意象,在《席上贻歌者》诗中,他写道:“花月楼台近九衢,清歌一曲倒金壶。座中亦有江南客,莫向春风唱《鹧鸪》。”这是郑谷参加宴席时赠给歌者的诗。
古人的宴席,常有诗文唱和。郑谷参加的这场宴席,显然不在家乡,有人认为是在长安。宴席设于楼台之上,仰可观月,俯可赏花,又有美酒,又有清歌,何等惬意。只是这歌声让人生起了愁绪。唐朝有《鹧鸪曲》,颇为流行,模仿鹧鸪的叫声,哀婉动人。宴席上有来自江南的客人,这歌声引动了他的思乡之情,这江南客也许不是别人,正是郑谷自己。
郑谷另有一首离别诗《淮上与友人别》,也十分出色。这首诗的音乐性最为诗家称许,其诗曰:“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前两句中,连续出现三个同音字,读起来朗朗上口,如果谱上曲,也会动听。杨柳是送别的经典意象,江边离亭,杨柳依依,笛声如泣如诉,诗人和友人都是离家的远行之人,只是一个要去到潇湘之地,一个要去到关中,方向不同,无法陪伴。
郑谷在诗中说他的方向是去关中。据《唐才子传》的记载,他却有一段在长安为官的经历,唐僖宗光启三年(887年),郑谷考中进士,曾在京兆鄠县(今西安鄠邑)做过县尉,后迁右拾遗、补阙,唐昭宗乾宁四年(897年)任刑部都官郎中,都官司的职责则是“掌配役隶,簿录俘囚,以给衣粮医药,以理诉竞雪冤”。都官郎中应是郑谷的最高官职,之后他就辞官回到家乡袁州。
较之贺知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郑谷与家乡的分别并不那么久。在这个被韩愈赞誉为“莫以宜春远,江山多胜游”的地方,郑谷隐居于仰山,这里风景秀美,禅意盎然,或许齐己就是在这里求教于郑谷,从而留下那段“一字之师”的美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