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阴市自2008年以来,以村务公开、民主管理为抓手,以推行村民监督委员会制度为平台,加大“难点村”治理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为区域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摸清难点找准成因,为治理“难点村”奠定基础
2008年村委会换届选举后, 由市委农工部牵头组织相关部门,对全市“难点村”的成因及现状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调查研究,掌握了全市“难点村”产生的原因、表现形式及影响后果。经过认真分析,认为“难点村”产生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个别村连续几届选不出两委会,选举难;两委会软弱涣散,工作开展难;村情复杂、村务不公开,问题尖锐,解决问题难;治安状况差,偷盗、赌博等问题突出,治理难;干部作风不实,少数干部违纪违法问题时有发生,群众意见大;基础差,底子薄,没有主导产业,经济发展难。以上六个方面的问题,极大影响了华阴经济发展和谐稳定。
二、抓住症结,重点突破,稳步推进“难点村”综合治理
针对“难点村”的成因和现状,华阴以建立村民监督委员会工作为契机,把“难点村”的治理和监委会示范工作有机结合,有效地推进了“难点村”治理工作的开展。
针对连续几届选不出两委会成员、选举难的村,市纪委采取先选监委会后选村委会、化解候选人之间的矛盾、支部候选人与村委会候选人同时酝酿等办法进行解决。孟塬镇柏庙村就是典型的先选监委会,后选村委会的例子。该村由于家族势力的原因,两派矛盾比较突出,村务长期不公开,换届无法进行。镇党委请示市纪委后先推选了监委会,再由监委会出面协调两派矛盾,公布账务,最终化解矛盾,使选举工作得以正常进行;针对村情复杂、村务不公开、问题尖锐、民主管理难的村,工作组在征求群众代表意见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监委会的职能作用,全程跟踪监督,及时公开村务,消除干群疑虑,化解干群矛盾。华山西线索道建设在五方乡岭上村征地过程中,由于群众对政府和村干部不信任,加之群众代表又各持己见, 使征地赔偿和村级公共管理费用的提留问题不能达成共识,严重地影响了工程的建设进度。村民监督委员会全程介入征地工作,负责监督征地款到村到户和提留费用的收支公开。这样做不但得到了群众的认可,消除了疑虑,还减少了干群之间的矛盾,使征地工作最终按期圆满完成。针对两委会软弱涣散、工作开展难的村,我们结合第三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进行谈心和走访,积极化解干部、干群之间的思想症结,大胆支持两委会开展工作。敷水镇夫南村两委会主要干部矛盾很深,并引发了派系之间的争斗,相互拆台现象时有发生。该村监委会成员先后多次深入协调化解,并利用红白理事会大打“感情牌”,把对立的双方成员都吸纳进来,无论那一派家里有事,都尽心尽力帮忙照应,待矛盾缓和能够坐到一起后,又顺势对两委工作流程提出建议,并全程监督,终使双方不计前嫌。针对治安状况差、群众安全感低、治理难的村,由综治委牵头,公检法司配合,采取技防设施建设、治安巡逻、法制宣传等有效手段,强化预防;对黄赌毒加大打击力度,震慑犯罪分子;对游手好闲的青少年,采取教育加技能培训的方法,消除隐患。通过这些工作的开展,使群众的安全感明显得到增强。桃下镇兴乐坊村原来吸贩毒泛滥,对社会治安影响极大,在平安创建工作中,该村安装了20组视频监控。同时公安机关加强了打击力度,共强制戒毒15人,刑事拘留8人,现在该村治安状况明显好转。针对基础差、底子薄,没有主导产业,经济发展难的村,各工作组认真调查,摸清村情,按照“一村一业”的要求,在考察论证的基础上,为贫困村制定发展思路,选定发展产业;对于贫困户,工作组帮助其选好发展项目,以技术支持、贷款扶持、民政救助等方式给予帮扶。同时决定,所有涉农项目捆绑向贫困村倾斜,加大了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有力地促进了贫困村的经济发展。桃下镇东城村是一个种植传统蔬菜的村子,但是传统种植效益低下,农民收入很低。工作组协同该村代表多次到杨凌、白水、华县等地考察,决定建设大棚。目前,该村已经建成蔬菜大棚26座,可增加农民年人均纯收入2000余元;针对干部作风不实,少数干部违纪违法问题时有发生,群众意见大,问题解决难的村,我们加大了违法违纪案件查办力度,打击了一批违法违纪村级干部。近几年来,共查办案件35件,给予党政纪处分37人次,追究刑事责任6人。
为了巩固“难点村”的治理成果,在推行村民监督委员会制度的基础上,我们下发了《关于在全市开展村民监督委员会质量效果提升年活动的通知》,全面实行村务公开“五化”标准:一是内容具体化。明确了社会救助、项目建设、农村合疗等16大项68小项公开的内容,让监委成员事前参与决策,事中参与管理,事后参与监督;二是形式多样化。通过固定公开栏、广播板报、群众代表会议、文件到户等形式公开村务内容,做到公开方式灵活多样;三是程序规范化。村委会提方案,两委会和村民代表会议审议,监委会审核后进行公开;四是时间统一化。热点问题点题公开,一般问题按时公开,重点问题跟踪公开;五是管理制度化。建立村民代表会议、党员议事会议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制度及财务管理集体审批制度等,做到有章可依、按章办事。
三、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建立村民监督委员会长效机制
近年来,华阴市委、市政府针对村级民主管理先后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如推行村财乡管村用、三章会审、村两委及党员干部公开承诺、设立村级专职纪检员等制度,取得了一定实际效果。为了建立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长效机制,2008年,我们结合实际,适时推行监委会制度。一是抓试点。建立了市级示范点和乡级联系点制度,推出一批以华西镇演家村为代表的可看、可学、可推行的示范点,为我市监委会全面推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二是抓推进。召开全市监委会工作现场会,推广示范村的先进经验。组织对村两委会及监委会成员进行集中培训,先后培训3批900余人次。针对全市不同的乡情、村情,提出了“一类村争先创优、二类村升级晋档、三类村规范达标”目标。三是抓规范。推行了监委会建设“八有五统一”标准。从组织、制度、程序、记载、场所、牌子、印章、实效等方面予以规范统一;实行监委会工作月报告、季例会、年考核制度;结合“四议两公开”工作,明确“规定监督”内容,及时开展“下达监督”;四是抓保障。明确凡是有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参加的会议,监委会主任必须列席。同时,通过转移支付、乡镇补助、村上补贴的方式,落实监委会成员待遇,提高了监委会成员的工作积极性。
截至目前,我市186个村已全部建立监委会,实现了农村全覆盖。85%的村监委会制度健全,运作规范,监委会的长效机制初步建立,在促进“难点村”治理工作的同时,加快了村级经济的快速发展。
四、组织到位,措施得力,“难点村”治理工作成效明显
围绕“难点村”的成因、现状和影响,我们紧紧依托监委会这一群众性监督机构,使村民能够全程参与村务决策、管理和监督,并以此为抓手,化解矛盾,凝心聚力。
一是严格村务公开,解干群猜忌之“难”。村级财务管理是村务公开的关键,也是群众关注的焦点。市上针对此问题明确要求各乡镇实行“集体财务审批日”制度,让村两委会和监委会在集体财务收支中相互监督制约,并及时公开,还群众一个明白,大大消除了干群之间的猜忌和误解;二是发挥参谋帮带作用,解经济发展之“难”。监委会在做好监督工作的同时,积极支持两委会开展工作,寓监督于支持之中,为村上各项工作的开展建言献策。据统计,两年来,监委会共向村两委会提出建议意见368条,被采纳236条;三是发挥监委会成员自身优势,解稳定和谐之“难”。监委会成员多是离任村干部,经验丰富,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他们在工作中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化解干群矛盾,拉近了干群距离,促进了农村和谐稳定。■
(作者系华阴市委常委、纪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