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驼城”插上“金翅膀”榆林市加强财政管理工作纪实
打印

 

近年来,伴随改革开放春潮强劲涌动,榆林这块古老贫瘠的土地,演绎出一个又一个经济建设创奇迹的神话。仿佛一夜之间,榆林的“钱袋子”鼓了起来。如何借风扬帆、乘势而上,实现“经济发展快、党风廉政好”双轮驱动,榆林市委市政府突出经济建设第一要务,以“反六腐、扫三风”为抓手,着力加强财政管理,为经济建设插上了腾飞的“金翅膀”。

助推项目发展 一刀切除“肠梗阻”

项目建设是带动经济发展的“龙头”。在市委市政府“项目带动战略”的部署下,全市每年新上的百余个项目争相破土开工。但个别部门单位受利益驱动影响,申报项目按“潜规则”出牌,以致出现了“人情项目”、“关系项目”和“虚报项目”的问题,造成财政资金效益低下、浪费严重,甚至胡支乱花的腐败现象。

为了刹住项目申报中的不良风气,堵住财政资金泄流的“黑洞”,市财政局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制度建设,深化项目审批改革”的要求,统一规定业务科室建立项目储备库,筛选论证项目时,必须按13的比例从项目库中提取;各业务科室提交局长办公会研究论证的项目,必须集体讨论研究决定,以12的比例提出项目申报意见;局长办公会上报省上或确定本级支持的项目,严格执行11的比例,确保项目申报“零偏差”。同时,建立项目申报终身负责制和备案制度,严把项目入口关,努力杜绝“项目带病”上马。

项目资金是项目建设的血液。为了把项目资金用好用活,市财政局自觉执行市委市政府提出“资金捆绑使用,一个漏斗出钱”的原则,“革命先从内部做起”,果断将67个财政专户整合为37个。针对政府有的项目主管部门多头开设账户、滞留项目资金、甚至吃拿卡要的弊端,在市委市政府的强力推进下,市财政局“僧面”、“佛面”都不看,一刀切掉市级项目主管部门的16个“肠梗阻”专户,项目资金由财政局直接下达,专款专用,有效提高了项目资金利用率。

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市财政局一班人自觉克服“服务项目就是给钱”的片面认识,严格按照有关政策规定,打破常规思维,主动建立政府投资项目评审机制,对政府投资项目的决策制定、资金预算、施工进度、竣工决算和财政资金使用绩效等,进行全过程跟踪评审监督,发现违规操作问题立即纠正,被行风建设监督员誉为项目建设的“防疫局”,人民放心的“好管家”。今年1-10月份,市财政局政府项目投资小组共评审新闻大厦等项目的概()算、决()56个,项目总投资15亿,审减资金143亿元,审减率达9.5%。

“破五难、查三漏”

一把抓回“18亿”

2008年初,一季度全市财政总收入发出了短收17.6亿元、同比下降1.6个百分点的预警信号,引起了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高度警觉。是金融危机的冲击,还是生产管理掉了链子?市委书记李金柱带着一连串思考,一连半个月,深入煤矿、工地、车间搞调研,用敏锐的眼光很快摸到了“税源查实难、资源产品产量核实难、计税价格规范难、税费政策理顺难、财税举措创新难”和税收征管“漏统、漏登、漏征”的第一手资料。随即,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开展破五难、查三漏税收执法专项行动的通知》和《关于开展破五难、查三漏税收执法专项行动的公告》,通过各种媒体的广泛宣传,“破五难、查三漏”的攻坚战在全市打响。

“做秀”祸害深,务实出“真金”。为了确保“破五难、查三漏”认识到位、措施到位,防止“打雷不下雨”,避免决策与落实脱节,市委、人大、政府、政协、纪委主要领导带领9个工作组深入基层,开展“问题不查清不放过、自纠不到位不放过、措施不改进不放过”的大检查,纪检、监察、检察、审计、财政、公安、税务、工商等相关部门协同作战,共克时艰,打出了一套察实情、出实招、见实效的组合拳。

一是深入税法宣传增加收入。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向全市各类企业广泛宣传税收政策和法规,督促企业纳税人强化纳税意识,主动补交税款。截至2008年底,有492户企业进行自查自纠,累计补交税款2.34亿元。

二是运用科技手段增加收入。为了提高管理的科技含量,全市投资4000多万元,在187个煤矿井口安装了监控摄像装置和产量统计信息显示屏,对坑口产量进行管理部门、统计部门、生产单位联网监控,使税费收入大幅增加。仅地税统计,2008年煤炭行业产量为19742万吨,税款收入为28.83亿元,税款同比增加16.24亿元;今年仅前9个月煤炭行业产量为l3738万吨,税款收入为35.29亿元,比2008年全年税款增加19.05亿元。

三是集中专项治理,增加收入。市上专门成立督察小分队,以煤炭、石油行业为重点,开展经常性的“拉网式”大检查,深化整治力度,共查出有问题企业700个,依法处置企业692个,清理查补税款4.75亿元。

四是加大查处涉税案件力度,增加收入。严厉打击偷税、逃税、抗税等严重经济犯罪行为,强力追缴税款。府谷县通过对官商勾结、“黑金”送礼、私放车辆、制贩假票的行为严厉打击,共查处违纪违法案件12起,对煤管站20名领导和工作人员实施党政纪处分,使该煤管站日均增收115万元,两年累计增收7.6亿多元。

“破五难、查三漏”的重拳出击,不仅刹住了一些行业生产经营中的不正之风,堵住了国有资产外流的“黑洞”,一把收回18亿资金,更重要的是标本兼治,强化了市委市政府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意识,加强了财政管理的制度建设。

惠民政策系真情

“一卡”直通百姓家

2006年开始,中、省相继出台一系列惠农政策,受惠农民脸上溢满了笑容。为防止惠农补贴发放中间环节出现截留、克扣及“雁过拔毛”的问题,榆林市对各项惠农资金,按照退耕还林()、种粮补贴、农机具补贴等不同内容,实行分类分卡发放,确保足额及时发到农民手里。

然而,随着各项惠农项目和资金逐年增加,实行分类分卡发放,由于分卡种类过多,单卡资金量少,服务网点分散,偏远山区群众为四处奔波领取补贴犯了愁。“群众利益无小事”。为了消除分类分卡发放的缺憾,把好事做好,实事做实,榆林市主动把涉及农民的7项惠农资金合并到一个存折上,变“多卡”发放为“一卡通”形式发放,保证受惠群众手持一张卡,在任何一个服务网点都能领到所需惠农补贴,“一卡通”解了“多卡愁”。

市委、市政府及时总结惠农补贴实行“一卡通”的成功经验,从20085月份开始,又着手研究解决将城市居民的29项补贴全部纳入“一卡通”发放的问题。经反复论证后,下发了《榆林市惠民补贴资金直通车发放实施意见》,在全市统一推行“部门分工负责、资金专户管理、财政集中支付、银行统一发放”的管理运作模式。

今年71日,市委、市政府在榆林世纪广场举行了惠民补贴资金“一卡通”发放启动仪式,发放宣传单15000份,广泛宣传惠民补贴资金的意义、内容范围、管理模式和运行程序。

爱民真情催生爱民行动。为了真正使“一卡通”变成上门为老百姓服务的“好帮手”,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情系民生办实事,‘一卡通’尽融爱民情”的要求,市财政局和效能办组成联合督办组,从715日开始,由效能办主任带队,深入到12个县()乡镇、学校、农户,对“一卡通”到达的最末端进行了历时两个月明察暗访,现场督办和解决了基层群众反映的近百个具体问题。

廉政建设树正气

一支队伍强起来

财政系统是容易滋生腐败的高风险行业。为了确保财政干部“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避免发生“经济上去了,干部倒下了”的悲剧,打造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纪律严明、作风过硬的财政干部队伍,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加强财政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当作一项重要任务来抓。

在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市财政局一班人正确处理管钱与管人的关系,以廉政理财为主旨,发动干部职工分析“廉政风险点、勤政切入点、行政疏漏点”,制订了58项实用、管用、好用的制度,形成了以制度管权、管人、管事的格局,为规范全体干部职工“干事不出事”提供了制度保障。

面对新的挑战和考验,市财政局在市纪委的具体指导下,创新落实长效机制,挑选3名业务骨干,在市直部门率先成立了督察督办组,负责对各项制度和各项任务落实情况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各环节督察督办,实打实抓,硬碰硬管,有效激活了全局干部职工的自控力、竞争力和创造力,基本杜绝了“不作为、慢作为和乱作为”的不正之风,初步形成了顾全大局、乐于奉献、严守纪律的良好风气。2008年在市直部门年度目标任务考核中被评为第一名、被省监察厅确定为全省行政效能建设联系点。

事实是最好的印证。从2002年起,榆林财政收入连续七年增幅全省第一,2008年财政总收入达到221亿元,总量跃居全省第二;2009110月达到244亿元,年底有望逼近300亿元大关,为推动榆林乃至全省经济快速发展书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上一条: 西安市在重大公共投资项目中构筑保廉体系
下一条: 县委书记贪色 旋入“高档情妇门”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