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维艰闯为先——记榆林市青云乡党委书记刘兴伟
打印


  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的榆林市青云乡,是个名不见经传、地不出财宝的山区小乡。可当历史的脚步迈入20世纪90年代第8个年头的时候,这里却发生了惊人的变化。

  这15个行政村,1万余人,102平方公里的乡,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亿元,乡财政收入达到110万元,农村人均纯收入2015元,首批挤入了全市富裕乡,被榆林地委、行署授予“小康乡镇”。这些成绩的取得与乡党委书记、群众致富的领路人刘兴伟的努力分不开。

  乡镇企业的领路人

  1992年,刘兴伟出任了青云乡乡长。上任后的第二天,他便徒步到农村搞调查研究。半个月的调研,使他清楚地认识到,青云乡要脱贫,必须走发展乡镇企业之路。他向党委交上一份有理有据发展乡镇企业的可行性报告。这一报告在全乡炸开了锅。群众说:“发展乡镇企业是件好事,但我们这里的条件不行,我们办的硅铁厂刚刚起步就停了产,这教训还不够深刻吗?”一些干部也心存顾虑:“弄不好,劳民伤财,群众对我们有意见,还是稳妥些。”乡党委老书记王锦山看出刘兴伟的心思,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兴伟,你年轻,干吧!万事开头难,只要有信心,总会成功的。”老书记的话给刘兴伟撑了腰,壮了胆。1993年春,党委会确定把停产的硅铁厂实行公开承包,并提出党委成员也可以包。可是党委会上没有一个人吭气。刘兴伟想,硅铁厂的成败关系到今后全乡企业发展的前途命运,我决心救活硅铁厂,用事实教育群众,闯出乡镇企业发展之路。刘兴伟站起来,“我承包!赔了钱算我的,赚了钱按比例交政府。”语惊四座,有人为他祝贺,有人为他担心,有人观望,有人轻蔑地一笑。

  刘兴伟认定的东西是不会轻易变的。不久他走进了硅铁厂。当时一没资金,二没技术,咋办?刘兴伟揣上自己和几个兄弟们的10多个房产证走进了银行的门,他向银行领导陈述了自己的打算。银行的领导为这位年轻的乡领导的精神所折服,同意给他贷款。钱有了,技术咋办?陕北的春天初暖乍寒,他登上了北上的公共车,上号称乡企之乡的府谷县拜师学艺。他一连走访了几个硅铁厂,进行实地考察,不懂的地方虚心请教。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掌握了硅铁生产技术。这一年,对于刘兴伟来说确实是不平凡的一年,白天跑乡村,晚上在厂开会办公。经过一段时间的紧张筹备,硅铁厂终于投料生产了。开炉那天,大清早他就蹲在炉房指挥各个环节,进行紧张的工作。炉膛的火光,把整个车间映得通红。当第一炉硅铁出炉,化验室送出硅铁合格的报告后,刘兴伟和工人们激动地跳了起来,“我们成功了,我们成功了。”就这样,当年实现利税近20万元。但按合同规定和涨价因素,乡上不仅不能分红,还欠刘兴伟10多万元,而刘兴伟不仅没有要,还给乡上交了5万元的利润。有人说他不值得,他说:“值得!乡上增收5万元,让全乡干部群众知道,办乡镇企业有前途,调动大家办企业的积极性。如果大家都办企业,这样全乡的经济就搞活了,群众就会富起来,我的目的就达到了。”

  就这样,1994年全乡掀起办企业热,一时间办企业成了全乡的热门话题。截至目前全乡办起了各类企业36个。这些厂矿的兴办,同时也带动了运输业的发展。乡镇企业已成为青云乡的支柱产业。乡亲们称刘兴伟是咱乡镇企业的领路人。

心里揣着咱老百姓

  刘兴伟常说:“乡长乡长,一乡之长,不为群众着想,何配做这乡长。”他这样说,也这样做了。当他在宣沟村下乡时,发现50多名学生娃娃在土窑洞上课,窑顶上裂缝有一指多宽!尤家湾村办小学在大山脚下,随时有滑坡的可能。60年代创办的乡中学年久失修,雨漏湿了学生的桌凳课本。看到这些,他难受极了,决心改变这个面貌。他跑县上跑地区到省上,千方百计争取资金。就这样风里来雨里去,硬是争取了80多万元,新修了14所小学,一所中学。还为青云中学购进电脑22台,学校开设了计算机课程,教学条件明显改善。

  1996年,他发现太平沟村的娃娃们在几里路外的破庙里上课。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水,不少孩子因路远中午不能回家吃饭。他想,长期这样下去总不是个事,要是在村里办一所学校该多好!他把这个意见向村干部和群众讲了。一些群众认为既投钱又投劳,不愿干。特别是一些暂无孩子上学的人认为自己吃亏,竟持反对态度。刘兴伟硬是走东家串西家,做群众的工作,最后统一了思想。可他跑到市教育局时,又碰上难题:一是普六投资结束了,无款可拨;二是这个自然村未列入办学计划,所以不能投资。但刘兴伟不服输,隔三差五去市教育局,一时成了县局的常客。后来局领导被他这种强烈的责任心感动,破例为这所学校投资了4万元。乡里又通过其他渠道争取了2万元,一所崭新的学校建成了,娃娃们就近上学的问题解决了。群众说:“还是刘乡长想得对,看得远,咱村的娃娃再也不用为上学跑远路了。”

  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及运输车辆的增加,公路成了制约全乡经济发展的“瓶颈”。狭窄的沙区公路坑坑洼洼,严重影响车辆的正常行驶,拓宽和硬化道路提到了刘兴伟的议事日程。可这一工程需要投资500多万元,钱哪里去找?在讨论的过程中,他由过去争取柏油路面的想法,转向就地取材、利用砖厂的焦砖硬化路面上。因为焦砖路面只有柏油路面投资的30%。经过1997—1998年两年多的努力,投资170多万元,56.4公里的乡村公路全部实现了焦砖硬化。

  创业是艰难的,但所有艰难和坎坷都会被敢闯敢干的脚步踏平。青云乡近些年用实干换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再一次证明了这一点。

清清白白做人

  前些年,色草湾村村民陈光前突然双目失明,一家人生活十分困难,刘兴伟便出面担保,为陈光前贷款4000元,帮陈光前家养肉牛。这年秋,陈光前不仅还了贷款,还赚了7000元,日子一下子变了样。春节前,陈光前让女儿用车子推着他,提上烟酒,亲自上门感谢刘书记的帮困扶贫之恩。刘兴伟说:“帮大家脱贫致富是我们的职责。今天你增收渡过了难关,我比啥都高兴,烟酒还是带回去。”

  乡政府决定修办公大楼,不少施工队登门找他。工程承包中的行贿受贿是公开的秘密。可是刘兴伟就是不吃这一套。一次,一个包工头带着厚厚一沓钱硬往他包里塞,刘兴伟严辞拒绝了。一位老同学为承包修建大楼工程登上门来,刘兴伟说:“这个工程你包不得,一是资质不符合要求,二是你我同学关系,我要主动回避。”老同学见他软中带硬的话,失望地走了。

  前几年,吃喝玩乐之风盛行,刘兴伟觉得奢侈浪费之风不可取。党委会讨论制订来客招待制度,谁分管谁陪客。几年来乡里很少招待客人,舞厅更与他无缘。

  这几年,乡上的工作取得了成绩,市上每年要奖给他和乡长郭世元上万元的奖金,按理说拿奖金无可非议。可刘兴伟说:“工作是大家干的,奖金怎能少数人拿。”他决定将奖金按贡献大小,在全体干部中分配。

  刘兴伟在农村工作了16个年头,在青云乡从乡长到书记,一干就是8年。在他的带领下,1998年终于把青云乡建成“地级小康乡”。1998年,榆林市委授予青云乡“先进党委”;1999年,地委授予青云乡“先进基层党组织”;刘兴伟被地市授予“先进党务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的称号。在荣誉面前,刘兴伟说:“这些荣誉只是组织上对我们过去工作的认可。我们要努力在西部大开发的日子里,团结奋进,再创辉煌。”


上一条: 信息广角8则
下一条: 贪欲的代价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