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弟媳庞淑谊的平民生活
打印

  众所周知,毛泽东弟兄共有十位。这十位弟兄,为中国革命和新中国建设做出了杰出贡献,大都为人们所熟悉,而其中的一位却鲜为人知,他就是毛泽东的堂弟毛泽青(后来改名为毛运才、毛万才)。解放后,毛泽东的这位不善言谈的堂弟和他的妻子庞淑谊一直默默无闻地生活在东北。

  生在韶山,8岁那年,由毛泽民的妻子王淑兰做媒,她嫁给了15岁的毛泽青

  1930年夏天的一个早晨,在韶山的一条小道上,一个多病的妇人领着她8岁的小女孩和5岁的小男孩,到外面乞讨……这个小女孩就是庞淑谊。

  当时,在韶山从事秘密革命活动的,就有毛泽民的妻子王淑兰。为了保持韶山的革命力量,为了不被国民党抓走,这位坚强的共产党员与毛泽民不得不“假离婚”。这个时候,王淑兰就寄住在毛慰生家。

  一天,王淑兰对毛慰生夫妻俩说:“看庞月池(庞淑谊的父亲)家很苦的,他家的女娃子很懂事,给泽青做媳妇吧。”毛慰生夫妻当即表示同意。

  第二天,王淑兰来到庞家说媒。庞淑谊的父母觉得毛家人都很诚实可靠,便爽快地答应了这门亲事。

  很快,庞淑谊出嫁到了毛家,做了毛泽青的童养媳。那一年她8岁,毛泽青15岁。

  20岁那年,她的丈夫投奔延安的“三哥”,为了免遭敌人的迫害,他对她说“出去做生意”。庞淑谊在韶山默默地等待着丈夫的归来,这一等,竟是漫长的12年

  来到毛家后,庞淑谊有时和毛泽青一起在别人家里做一些农活,有时则帮助婆婆做一些家务。

  毛泽青长到20岁时,他的个头已经早已高过了自己的家门。人们说,韶山还没有过这么高个子的人。后来据他的子女讲,他的个头足有一米九五。

  毛泽青从小就对三哥毛泽东充满着敬意。在他的心中,一直向往着革命,向往着能跟着这位一直走革命道路的三哥为穷人打天下。

  他开始向革命组织靠近。他在王淑兰的秘密工作下,决定离开韶山,投奔延安,追随毛泽东。为了保证家里人的安全,免遭敌人的迫害,毛泽青对他们保守这一秘密。临走的时候,他对庞淑谊说:“我要出去做生意,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你在家里好好过吧……”

  毛泽青这一走,再也没有任何音讯。庞淑谊和她的公公、婆婆都不知道他的去向,更不知道他的生意做得怎么样。

  从此,庞淑谊身上的负担更重了。没有地种,她只好和家里人一起到外面给人家做长工。

  庞淑谊以她的勤劳和诚挚,料理着公公、婆婆的生活,支撑着这家人艰苦的日子。尽管她显得有些瘦小,但她却总主动承担更多的劳动,这使得她与公婆和妯娌相处得很好。一家人在韶山相依为命,等待着毛泽青的归来。

  1949年,湘潭地区解放。这年9月,一位解放军捎来口信:“毛泽青早就参加了革命,如今是后勤部队里的一个副连职干部,现在长沙,过一段要回家里来看看并接走妻子……”

  几天后,在长沙戥子桥附近的一处军营里,这对韶山夫妻,终于等来了12年后的相聚。

  此时的毛泽青,已32岁,比他离开韶山时更高了,而最明显的,还是他比在家时胖了一些;而庞淑谊,多年的劳累和困苦使她变得有些憔悴,站在高大的毛泽青面前,就更显得有些瘦弱了。

  原来,12年前,毛泽青经过两个多月的奔波,来到了延安。在一个贴着窗花的窑洞里,他终于找到了日盼夜盼的“三哥”。

  参军到入党,毛泽青的介绍人都是毛泽东。

  毛泽青在跟随革命队伍进行南征北战的过程中,一直惦记着家里的妻子,但是,为了防止国民党的迫害,他始终不敢写信告诉她跟随“三哥”参加了革命。这样,他一直保密到全国解放……

  转业时,有人建议将她丈夫的名字改回叫“毛泽青”,她坚决反对,并给他改名叫毛万才

  几天后,庞淑谊和毛泽青回到了韶山。毛泽青看到解放后的韶山充满了生机,贫苦农民都有了自己的土地,竟然激动得流下了眼泪……他对庞淑谊说:“跟着毛主席干了12年革命,就是盼着今天啊……”

  半个月后,庞淑谊跟着毛泽青回到了部队。按照当时的有关规定,连职干部可以让家属随军。这样,庞淑谊就跟着丈夫和部队一起走南闯北,从此他们再也没有分开。

  庞淑谊,一直在家里带孩子,并料理着所有的家务。她常常对丈夫说:“毛主席早就对你说过,不要想升官发财,在部队里要注意呀。”毛泽青说:“我一定不给‘三哥’抹黑。”

  1954年,庞淑谊的丈夫毛泽青转业到辽宁阜新发电厂。转业前,一位干部在家里对他们说:“要转业了,你们要听我的话,毛大哥再用原来‘毛泽青’的名字更好,用毛运才这个名字,没有几个人知道大哥是毛主席的堂弟,别说你们不说,就是说了也没人信。”

  这位好心的干部刚走,庞淑谊对丈夫说:“运才,这名字可不能往回改,咱们要的就是不让别人知道我们和毛主席的关系……要改也可以,毛运才这个名字用家乡的话说不大上口,就改成毛万才吧。不管咋说,不能再叫毛泽青。”

  丈夫听了庞淑谊的话,到了阜新发电厂后,取名“毛万才”。

  1956年11月,他们收到了总理办的通知,让他们全家来北京一次。庞淑谊和丈夫激动得一夜未睡。

  在毛泽东的家里,庞淑谊平生第一次见到了这位红光满面、正领导着亿万中国人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毛泽东。此前,她曾想了千言万语,但此刻竟一句说也说不出来。当丈夫向“三哥”介绍妻子和孩子时,毛泽东对她说:“东北那里很冷啊,你能习惯吗?”庞淑谊说:“早就习惯了。”

  闲谈间,毛泽东把几个孩子叫进来。很快,庞淑谊一家人见到了李敏、李讷和十几岁的毛远新。毛泽东请他们吃了一顿饭,都是一些很普通的湖南菜。毛泽东说:“吃点家乡的菜吧。”

  饭后,毛泽东说:“咱们合个影,留个纪念。”这样,毛泽东、江青、李敏、李讷、毛远新和毛万才一家人在餐厅前合了影。后来,这张照片他们一直珍藏在家中,40多年从没有公开过。

  临走时,毛泽东给了他们300元钱,让一家人回了一趟韶山老家……

  毛泽东去抚顺视察要见他们,但却没能见到。“大跃进”时,她和几位妇女义务性地开办了一个幼儿园

  回到东北后,庞淑谊对丈夫说:“见到毛主席的事,就不要对别人讲了,平平常常最好,免得人家说咱骄傲。”

  后来,庞淑谊和丈夫带着孩子来到抚顺。毛万才在抚顺市政公司任党委副书记。

  1958年8月,毛泽东到抚顺视察,表示要见一见他们。因为保密的原因,市委的同志事先让他们第二天去机关一趟。但到了第二天,他们却因孩子生病而没有去。两天后,他们才知道是毛泽东要见他们,可这时毛泽东早已离开抚顺。两个人急哭了……

  “大跃进”时,人们“干劲冲天”,许多年轻夫妇看不过来孩子。这时,一向在家里相夫教子的庞淑谊和几个女同志一起,在抚顺市开办了一个幼儿园,为人们义务看孩子。

  那时候,除了管档案的同志和她丈夫的上级领导之外,没有几个人知道他们的身世。

  后来幼儿园解散,庞淑谊又回到家里。作为一个普通的家庭妇女,她又恢复了原来的生活。

  当“文化大革命”的浪潮席卷全国的时候,抚顺各种派别林立,他们“文攻武斗”,闹得不可开交。

  庞淑谊天天劝说丈夫:“外面这么乱,你可千万别参加这个派那个派的去武斗啊!”丈夫说:“放心,我不去乱闹。咱干不了大事,也不能给三哥抹黑。”

  那时候,有两个派的头目了解到了庞淑谊和她丈夫的身世,便先后悄悄地找到他们,让他们加入自己的派别,以壮大其声势。但是,不管来人怎么说,他们就是不答应。

  丈夫去世后,为了生活,她为居委会扫了三年的街道,每天挣一元钱。

  1974年秋,庞淑谊和丈夫想回湖南韶山探亲,事先写信给毛泽东,想先去看望他。不久,总理办公室来信,让他们到北京来,准备去中南海见毛泽东。但他们在北京等了几天后,计划因故取消。后来他们才知道,毛泽东因为身体的原因而没能再见到他的堂弟和弟媳。

  1981年,毛万才去世。

  此后,因为一直没有工作,儿女们的收入也非常低,庞淑谊的生活便没有了保障。在这种情况下,她与当地居委会联系,和几个老太太一起打扫街道卫生,她们一人负责一片,春夏扫脏物,秋天扫树叶,冬天扫)。每天早早地起来,拿着扫帚沿着街道清扫。没有人知道,她自己也从不讲起,她就是毛泽东的“十弟媳”。

  儿女们心疼,不让她去。她笑着说:“就算锻炼身体了,起得早,干点活儿,身板也结实。这不挺好嘛。”

  当时,居委会一天给她一元钱的报酬。这样,她一直坚持到了1984年。

  1993年,抚顺市财政局局长郭峰在飞机上看到了一篇写毛泽东的文章,里面讲到了他的弟弟毛万才一家一直很清贫地生活在抚顺。他真的有些不相信,毛泽东的堂弟竟也生活在抚顺这个城市。回来后他就四处查寻。两个月后,他终于找到了庞淑谊老人。他发现,老人生活得很拮据,这位局长的眼睛湿润了……

  他要发动干部为老人捐款,老人坚决不允。

  庞淑谊的五个子女除了她的大女儿毛小平在机关做服务工作收入稍好外,其余人收入都很低,生活都很困难。尽管生活得不算太好,但她常常告诫子女们:“要像你爸那样,什么时候也不要给毛主席抹黑啊。”

  


上一条: 情系马栏——记“人民群众满意的政法干警”、马栏监狱党委书记、监狱长王保涵
下一条: 毛泽东与他的农民朋友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