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延安,流传着毛泽东、朱德和农民杨步浩交往的佳话。要了解伟大领袖与普通农民的深情厚谊,先得从“代耕”说起。
代 耕
在延安的大生产运动中,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都以普通一兵的身份参加生产,而且要完成一定的任务。这事被延安县川口区六乡石家畔农民杨步浩知道后,主动要求为毛主席、朱总司令代耕,每年代他们交一石小麦(300斤)。杨步浩为什么要为他们代耕呢?
杨步浩老家是陕北横山县人,民国十八年(1929年)陕北遭了大旱灾,为了活命,全家背井离乡逃荒讨饭到延安县石家畔落户。父亲和两个女儿被活活饿死了,为葬父又背上了地主的驴打滚债,一家人挣扎在死亡线上。盼星星盼月亮,盼着受苦人能解放。1935年,共产党来了,红军来了,毛泽东来到了陕北。杨步浩在土改中分了地,分了窑,废除了债务,彻底翻了身,光景一年好似一年。他从心里无限热爱共产党,感激毛泽东。为了多打粮食,为抗战多出一份力量,他起早贪黑,精耕细作,每垧地总比别人多收二斗粮。1943年被评为延安县劳动模范。正月十五他去南泥湾慰劳359旅指战员时,听王震旅长说:毛主席、朱总司令也有生产任务,也同战士们一样开荒种地。杨步浩寻思:毛主席、朱总司令为咱受苦人操碎了心,他们的生产任务,我咋不能代他们完成呢?由于杨步浩的坚决请求,县委同意了,并报告给毛主席。毛主席对他拥护党和政府的心意,表示感谢。
第二年麦收后,杨步浩吆着三头毛驴将晒干扬净的一石新麦送到杨家岭。毛泽东、朱德亲切会见了他,亲自端水、敬烟。当问他为什么要为自己代耕时,杨步浩讲了自己的苦难身世,最后说:“吃米不忘种谷人,穿青不忘制靛人。我过上了幸福生活,不能忘了共产党和您的恩情呀!”毛泽东拉着他满是厚茧的手,不住地夸赞说:“谢谢你,这才是无产阶级闹革命呀!”从此,他们间的来往就频繁起来,像亲戚一样。代耕一直坚持到1947年。杨步浩在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关怀鼓励下,生产劲头更足了。他不仅生产搞得好,年年多打粮多缴救国公粮,而且热心公益事业,领导全村搞变工互助,打井抗旱,办冬学扫盲识字班,组织妇女纺线,植树造林,节约备荒,安置移难民等。在他的带动下,川口区六乡成了模范乡。1945年,杨步浩出席了边区群英会,被评为陕甘宁边区甲等劳动英雄,受到奖励。
献 匾
1946年春节,在杨步浩的提议下,决定以延安县川口区六乡人民的名义,给毛泽东敬献一块大红金字匾。匾上写什么字呢?经大家热烈讨论,从自己的切身体会中认识到:共产党、毛泽东是咱受苦人的大救星,一致同意写上“人民救星”四个大字。杨步浩又是找能工巧匠做匾牌,又是跑延安城找书法家毕光斗写字,忙乎了几天,一块五尺长、三尺五宽的匾终于做好了。
正月十五元宵节,各路秧歌队齐集延安会演,杨步浩也带领六乡的秧歌队给党中央拜年,给毛泽东献匾来了。一路上吹吹打打,从边区政府门口一直扭到王家坪军委驻地。
毛主席走出军委大门口迎接,他紧紧地握着杨步浩的手一同步入枣园的平场上。锣鼓、唢呐声停了,杨步浩激动地说:“您是咱人民的大救星。今天,向您献匾,是我们川口六乡群众的一片心意。祝贺您身体健康。”
毛泽东微笑着接过匾后,兴奋地说:“延安川口区六乡的530户、2400多口人,经常和咱们中央机关来来往往,像亲戚一样。今天又送来了金字匾,对中央和政府这样关切。我感谢六乡的全体人民,祝贺六乡人民今年夺得大丰收。”
锣鼓声又起,扭了一阵子陕北大秧歌后,又演出了几个小节目。杨步浩同毛泽东坐在一起,把节目名称、表演者一一介绍给毛主席。演出结束后,毛泽东同杨步浩等一起合影,并在军委礼堂请大家吃饭。席间,毛主席一再劝老乡们吃好喝好。
重 逢
全国解放后,虽然毛主席、朱总司令进了北京,同延安远隔千山万水,但是领袖同一位农民朋友在战争年代建立起来的情谊并未中断。
1952年杨步浩作为延安老区的代表去北京参观国营农场时,写信给中央办公厅,要求见见毛主席。很快,毛泽东就把他接到家里,对多年不见的老朋友给予热情招待。毛主席同他坐在一起,拉着他的手详细地询问了胡宗南占领延安后的破坏情况,解放后延安的建设情况、老区人民的生产生活情况等等。要他代向延安人民问候。临走,给杨步浩换了身新崭崭的灰布棉衣,又送给他充足的路费。
1961年困难时期,毛主席工作繁忙,仍惦记故人,不知延安人民的生活如何?杨步浩如何?便托人给杨步浩捎来几斤白糖和两瓶酒。朱德委员长给杨步浩寄了几块布料。见物更思人,又燃起了杨步浩再次进京的强烈愿望。他先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说:“主席,我很想念您,想去北京看看您,不知您有空没有?”不久,毛主席就回信说:我同意,你跟地方上商量一下,只要地方上同意,我没有什么意见。
杨步浩的愿望得到了延安县政府的支持。他高兴得几夜没睡好,同老伴精心缝制了几个白布小口袋,装上了延安最好的小米、炒面、绿豆、红枣、干菜等,于9月底赶到北京。
10月1日,在天安门城楼上,毛泽东亲切地会见了老朋友,并把他介绍给观礼的外国友人。之后,又同他长时间交谈,了解询问延安的许多情况,要他向延安县委转达自己对老区人民的怀念和感谢。
1975年,当杨步浩得知毛主席、周总理病情加重的消息后,心急如焚,说什么也要进京再见一面。中央办公厅的同志接待了老英雄,只是因毛主席、周总理均住院治疗,不便会客,不好安排他们见面。毛主席、周总理在病床上知道老朋友来京探视,也很激动,但医生的意见又不好不听,便分别委托朱德委员长和王震副总理代为接待。
朱德、王震在家里热情款待杨步浩,长时间促膝交谈,合影留念,并分别在杨步浩的笔记本上亲笔题词,勉励他要发扬光大毛主席培育的延安精神。
1976年1月、7月、9月,中国革命史上的三颗巨星相继陨落了。杨步浩声音一次次哭哑,眼睛一次次红肿,他多么希望老朋友能再次重逢呀!在组织老区人民代表团进京吊唁时,杨步浩受延安人民的重托去了。当他看到日夜思念的毛主席安详地躺在水晶棺里时,扑上去失声痛哭,他有多少心里话要给毛主席说呵!可是这一天永远不会有了。
一代历史伟人虽然相继去世了,但是领袖同一位普通农民间的交往和彼此建立起来的深厚情谊,将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