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坐在面前的董义龙告诉我,他才36岁时,我简直不敢相信:横搁在额头的川字纹,布满眼角的鱼尾纹,加上一脸的老成持重和已有的成绩,我总以为他有四十多岁。
几天的采访我才明白,为了南泥湾钻采公司的兴旺发达,他将十几年的青春热血全部洒进南钻的开拓进取中,特殊的生命经历,锤炼得他比同龄人显然苍老了些,但也更具魅力些。
科技兴油,这是南泥湾钻采公司飞速发展的动力
1987年,大学毕业的董义龙被分配到延长油矿管理局机关工作,当时的延长油矿在陕北都是首屈一指的企业。而南钻才刚刚起步,一无经济,二无技术,三无设备,四无技术特长,加之缺乏科学管理,缺乏科技人才,到1989年负债180多万元,公司濒临倒闭。在这个紧要关头,延安市政府任命董义龙为公司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这一年董义龙24岁。
等待董义龙的是什么呢?
山峁下的南钻公司,只有7孔窑洞,没有办公桌,职工灶是个油毛毡棚子。生活单调得像把“一”竖起来又横下去,文化生活等于零,电视没一台,连电话也没有。如果选择环境,董义龙肯定会呆在延长油矿管理局,但他选择了专业。他想:必须把自己学到的东西使用到最有用的地方。顶着来自亲戚朋友的压力,董义龙背上被褥来到南钻。
组织派我来是搞技术的,我必须利用技术让南钻打一个漂亮的翻身仗。董义龙烧起了第一把火,边勘探边开发,探采结合,内外结合。又先后与有关地质部门合作,在松树林、阳台、郭台、汾川河区域等地进行了地质勘探,初步确定了九块油气富集区。经过几年的努力,探明了控制储量4500万吨,油田面积达300平方公里,地质储量8000万吨,丰富的储量不仅保证了油田的飞速发展,而获得的资料也为以后企业的有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油井产量的高低,完全取决于压裂技术工艺的高低。传统的工艺是清水压裂,压一口井需要300立方水,油井在川道离水源近好解决,如果油井在几百米高的峁山上,取水就会极不方便,又增加费用,这种压裂法不仅劳动强度大,而且水会对油层造成污染。针对这种落后的压裂工艺,董义龙翻阅了大量的资料寻找答案。一次他从一个推销员处得知陕北属低渗区,加入瓜胶粉液不会给油层造成污染,还会形成保护膜对地层进行保护,并且,出油率会大大提高。董义龙听后异常兴奋,他把这个推销人员请回公司,选井进行试验。谁知道接连试验的两口井都失败了,给公司造成了十几万元的损失。一时间公司舆论哗然,说什么的都有。多少年来从没流过泪的董义龙躲在没人的角落痛哭。这时,公司总经理田维宽走过来,拍着他的肩膀说:“小董,别伤心,要得到科学的回报,就必须先交学费,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失败了,不敢再干。继续干,大胆干,我支持你!”
擦干眼泪,董义龙全力以赴投入试验,重新对试验剂的比例作了调整,一次性投入五口井。一天24小时,董义龙不敢合眼,只要机器响,就能看见他的身影。有几天,雨如注地往下落,董义龙成了落汤鸡,可还是奔波于五口井之间,指导、询问甚至亲自操作。
爱人在外地上学,孩子无人照管,只好放在岳母家中,等把油井试验成功赶回家,儿子的头发由于发高烧脱了个精光,抱着儿子,董义龙热泪涌流。
老母亲瘫痪两年多,作为儿子无法尽孝道,即便在咽气时,董义龙还忙着搞试验,不能赶回去为老娘送终。至今说起,董义龙还是泪眼婆娑:“忠孝不能两全啊!”
兴许是董义龙的精神感动了上苍,试验终于成功。董义龙的瓜胶压裂液压裂成功后,可使原来的产量增加6倍,当年增产原油652.6吨,创收62.1万元,1996年后全部使用瓜胶压裂液压裂、高级气体压裂等先进的压裂技术,单产97.6吨,按年平均新增口井计算,年增产14546吨,创收一千余万元。
针对旧设备压井日产4-5吨,而新设备压裂后高达7-8吨,产量成倍增长的显著优势,董义龙经过反复考察论证,大胆决策,挤出2200多万元资金及时引进了一套“1800型”压裂机组,明显地提高了经济效益,仅以1999年为例,作业的新井增产有效率就达到82%,在同等的油层条件下,初期月产量比原来的500型小型机组压裂井增产近50吨,单井月增产280吨,增产幅度为50.7%,投入产出比为1:2.26。
管理增效,这是南泥湾钻采公司飞速发展的保障
1999年,南钻人迎来了新的历史性的转折:与工人一起风餐露宿,摸爬滚打的董义龙走上了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的领导岗位。南钻人期望创造新的奇迹,董义龙则面临着全面的考验。
董义龙认为:科技与管理是驱动企业有序发展的两大车轮,如果没有科学严格的管理,企业就像沙滩上的楼房,一遇潮汐就会很快倒塌。
理解了董义龙,也就理解了南钻人的内心世界。在先辈们半个世纪前创造的这块精神领地上,他们把“继承、创新、跨越”六个字作为企业的精神,锐意创新,励精图治,向管理要效益,依靠管理保障企业的稳步发展。针对油区横跨临镇、麻洞山、南泥湾、官庄等五乡镇60多平方公里,野外作业多,战线长,加之近年来上产速度快,吸收青工较多,企业规模扩大的实际,公司首先制定完善了各项内部管理制度,同时,狠抓制度的贯彻落实,做到严字当头,奖罚分明。有一次,针对个别违纪现象,连公司的主管领导也接受了处罚,并在广播里播放三天。扎实有序的基础管理使南泥湾钻采总公司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严肃活泼的气氛。
在狠抓管理使企业稳步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公司狠抓教育培养干部职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促使员工们不断进取。董义龙致力于建设三支队伍,一是建设能文能武的干部队伍,让干部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在南泥湾钻采总公司内,凡是机关干部,每年要义务承担油田建设中的100口油井的输变电线路、平修道路、装卸材料和植树等任务。据统计,每年仅装卸各种油管和压裂砂子就达8000多吨,平整道路200多公里,架设电路70多公里。这样,干部们每年的分外工作,累计不少于200天(次),仅此一项,为公司节约建设资金100多万元。今天,人们看到的公司基地大院和大门外绿树成荫、笔直而开阔的大道,正是公司领导和机关干部们汗水的结晶。二是建设能打善战的工人队伍。在方圆60多平方公里的油区内,活跃着召之即来、来则能战、战则能胜的工人们。他们肯吃苦,乐奉献,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默默地奉献在自己的岗位上。其中涌现出随身携带大小药包长住基层的采油大队长,支部书记官保林,舍小家顾大家的新密区区长伍向前和班长周卫成,以及代永志、崔剑、白延明、高侯明、王安平等人。三是建设精益求精的技术队伍。在十多年来的磨砺中,总公司已有一支技术精湛、锐意创新的技术队伍。他们在工作中加班加点地坚守在钻机旁,奋战在图纸和资料的海洋里,内引外联,不断探索。在公司技术攻关中,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
“继承、创新、跨越”,正是这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将董义龙和企业的员工们凝聚在一起,团结奋斗,通力协作,创造了辉煌的业绩。截至目前,该公司日产量已突破600吨,年产量22万吨,创税利1.52亿元,上缴财政8788万元,完成工业总产值6113.5万元,由1990年前负债180多万的小企业,发展成为延安市的利税大户,宝塔区的财政支柱企业和国家中型企业。公司多次荣获国家、省、市区政府授予的各种荣誉称号,总经理董义龙也荣获延安市先进工作者、先进科技工作者、劳动模范、陕西省新长征突击手、杰出青年实业家、全国跨世纪青年科技创业英才等殊荣。
发展不忘帮扶,这是南泥湾钻采公司对延安精神新的阐释
带领公司发展的同时,董义龙把扶贫帮困写进了南钻工作日程。每到一处,他总要把路延伸到村户,把电送给村民,没学校的地方他竭尽全力捐资帮助。
南泥湾是林区,许多群众平时就砍树为薪,要么就偷烧原油,既破坏生态又浪费资源。董义龙无偿地在机井口焊接了许多气口,然后让村民把石油中携带的天然气用输气管引到自家,既节省了资源,又避免了群众偷油砍伐的恶习。老百姓高兴地说:“南钻的领导真好!他们想得真周到!”
有些企业不景气,许多下岗职工无法生活,董义龙知道后,立即向困难企业捐资5万元,捐面两千袋。
宝塔区元龙寺乡的一个贫困村连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南钻投资4万多给村里修路、引水、平整土地、安自来水管道。到了春播期间把化肥无偿送到村民手里。
万花乡平堡川村是南钻包贫点,公司一次性投资十几万,将路、电、水全部通村通户,对学校校舍也重新修整补葺。
靠近南钻公司的曲里村和付家湾村更是受益匪浅。董义龙不仅给两个村修建校舍,购买桌椅板凳,而且每个学校聘来三个教师,教师的工资待遇全由公司包揽,无偿为两村服务。
南钻新窑采区有个“新长征突击队”,得知邻村有一个小孩因父母长年有病卧床不起而无法上学,他们主动承担起这一家人的生活用度。他们有计划地安排轮流值日,为他们担水劈柴,买米买面,送孩子上学。
“如今的南泥湾,与往年不一般……”
在返回的列车上,又听到这首民歌,美丽的南泥湾和她今日的风采又一次展现在眼前,我们有理由相信董义龙和南钻人创造的辉煌业绩,也像当年的英雄们那样,被写入民歌,成为新的旋律,新的节奏,并被人们长期咏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