廷•巴特尔:新时期草原英雄
打印

   2001年1月,一场罕见的暴风雪席卷了锡林郭勒草原。飞雪挟着扬沙织成一张污浊的大网,铺天盖地而来。白魔肆虐,天昏地暗,廷·巴特尔心急如焚:嘎查牧户人畜怎么样了?有没有毡包被风雪吞没?有没有断粮断柴的人家?有没有人畜被困在风雪中迷路的?想着想着,廷·巴特尔再也坐不住了,顾不得妻子的劝告,顾不得生命的危险,开着自己的客货车,冲进了暴风雪中。

   凭着对嘎查一沟一壑的谙熟,凭着对每一户牧民的惦记,廷·巴特尔就像天外来客一样出现在一户户牧民的家里,为身处险境的牧户们送来了粮食、草料,送来了党对群众的关怀。牧民们感动得说不出话,心中却在庆幸自己的嘎查能有这么一位好书记、贴心人。

   “做人要正,做事要公,做官要清”

   1993年,廷·巴特尔当选萨如拉嘎查党支部书记,成了村里的“一把手”。廷·巴特尔之所以受到嘎查牧民的衷心拥戴,不光是他作为高干子弟留在草原不回城,更重要的是他党性强,人品好,脑子灵,有能力带领大家发家致富。

   八十年代初,村里分自留畜时,廷·巴特尔定了一项政策:知青不能养自留畜。当时知青只剩他一个人了,这个政策实际就是管他自己的。当时,一头牛才合三四十元钱,如果凑点钱,买上十来头牛,轻轻松松一倒手就能赚上几十倍。但廷·巴特尔自断财路,没沾集体这个便宜。

   1983年村里实行草畜双承包,承包的结果,嘎查长廷·巴特尔的牲畜最少,草场也最差。1996年重新划分草场时,草原局的同志为补偿巴特尔的损失,把靠河边的好草场划给了他,他发现后坚决换了过来。照他的话说:“做官就不能让牧民吃亏,宁可亏自己,也不能亏了牧民!”

   这次重新划分草场,上面派来的测绘人员放下一张图纸就走了。廷巴特开着自己的客货车奔波了一个月,上沙梁,趟大河,照着图上的地址,一家一户地丈量,硬是用25天的时间做完了别的嘎查需要5个月才能完成的工作。任务是完成了,可他那辆客货车却差点报废了。

   鉴于牧户过去常因草场划分不均发生争执,每次调解都得到旗里找划分图。为解决这个问题,廷·巴特尔晚上挑灯夜战,自学测绘知识,白天开车、骑马实地测量。几天后,一幅1:5万的精确的萨如拉图亚草场划分图问世了。图上,草场划分、水井位置、牧民住址,河流和树木分布,都标得清清楚楚,一目了然。有了精确的划分图,牧户再也没有为草场划分发生争执。廷·巴特尔也借助这张图对村里的发展进行规划。

   萨如拉图亚嘎查面积437.5平方公里,相当于一个新加坡,村干部开展工作需要交通费用,同时还要招待各方面的客人。但巴特尔上任以来,嘎查帐面上却没有一张汽油票和汽车修理费单据,招待费的单据也只有50元钱。是干部没开展工作?不是。车是用了,用的是干部自己的车;油是耗了,花的是干部自己的钱;客人也招待了,吃的是干部自家的饭。洪格尔高勒苏木党委书记宝力嘎对记者算了一笔帐,他说:“这四年,我个人去巴特尔家商量工作至少有200次,不算吃饭,光是喝奶茶,就有600碗,每碗3毛钱,合计就是180元。大家想想,算上其他各方面领导和客人,廷·巴特尔一家光是招待费,就要花去多少钱?”

   为公家花了多少钱,廷·巴特尔从不记帐,而嘎查的帐目却是一清二楚。嘎查的钱由正副嘎查长和廷·巴特尔三人共管,一人当会计,一人干出纳,一人管现金。牧民大会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向牧民公布帐目,廷·巴特尔还规定:哪个牧民都可以查帐,不用申请,不限时间。 “牧民需要什么,他就琢磨什么”

   采访中,记者询问牧民:“廷·巴特尔这个人怎么样?”牧民的回答不约而同:“好。”

   “生产生活中遇到困难怎么办?”牧民的回答也不约而同:“找廷·巴特尔。”

   作为嘎查党支部书记,廷·巴特尔时刻牢记着为牧民服务的宗旨。他说:“对‘三个代表’的要求,我用最实在的话跟牧民说,主要的还不是说,而是从实处做,做好了不用多说。”

   廷·巴特尔头脑灵敏,勤奋好学,一年四季,脑子不停,手脚不闲。凡是牧区生产、牧民生活需要解决的问题,他都学习,都钻研,都琢磨。大到设计房屋、暖棚,修理汽车、拖拉机、摩托车、收割机、电视机和其他牧业机械,小到做家俱、马鞍子、蒙古袍、水桶、腰带、被褥、棉衣,他都会,就连治个小病小灾的,他也会。牧民找他帮忙或跟他学习,他从来都是二话不说。二十多年来,廷·巴特尔到底帮助牧民做了多少事,谁也数不清。由于土质沙化,在草原打井十分危险,常常出现安全事故。廷·巴特尔认真琢磨,发明了一种用水泥管逐渐下移的打井法,既安全又提高了速度。

   在萨如拉图亚,廷·巴特尔就像一位事事操心的“家长”,牧民们娶妻生子、购买机具、牲畜出栏,找他;俩口子吵架、孩子不听话,找他;甚至有个头疼脑热、小伤小病,也找他。在牧民心目中,廷·巴特尔不仅是支部书记,也是农艺师、技术员、赤脚医生,不仅是老人的好儿孙,也是同龄人的好兄弟、年轻人的好长辈。牧民们觉得,有事找廷·巴特尔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廷·巴特尔自己也说:“这些事,我不管谁管?”

   一次,一户牧民家的小女孩儿哭得背过了气,家长以为孩子死了,急得大哭。正在附近的廷·巴特尔听到哭声急忙赶了过来。

   “咋了?”

   “孩子死了!”孩子父母哭泣着说。

   摸摸还有脉,廷·巴特尔急忙用白酒揉搓孩子的胸口和脚心,然后倒提小腿,敲打后背。孩子突然“哇”的一声哭了出来。孩子父母又惊又喜,要给恩人磕头,廷·巴特尔拉起夫妻俩,说:“孩子是暂时昏过去了,现在好了,快好好看着孩子吧!”

   如今,这个女孩儿已长成亭亭玉立的大姑娘了。

   “扶贫帮困是党员的义务,更是书记的责任”

   靠着党的好政策,靠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廷·巴特尔成了嘎查的富裕户,家里客货车、摩托车、电视机、电话机、搂草机、收割机、青贮粉碎机等等,一应俱全,还盖起了4 间大瓦房和两处库房,日子越过越红火。

   己富了,但廷·巴特尔从未忘记一个共产党员和支部书记的责任:带领牧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用他自己的话说,“扶贫帮困是党员的义务,更是书记的责任。”

   萨如拉图亚嘎查地处沙地与沙漠的结合部,曾是全苏木生态条件最差、经济最落后的嘎查。1983年草畜双承包时,嘎查有1.4万头牲畜,由于经营不善,加上自然灾害,到1993年只剩下7000头,人均收入不足700元。一些牧民把分到手的牛羊换了钱,没几年就坐吃山空,成了贫困户。

   对于贫困牧民,廷·巴特尔总是热情地给以帮助和扶持。他自家的草料、蔬菜、草籽、树苗,只要牧民打声招呼,想拿什么拿什么。记者一路采访的十几户牧民,几乎都得到过廷·巴特尔的扶助。有人估计,这几年来,廷·巴特尔为牧民搭进去不下10万元。

   他还动员富裕户特别是党员富裕户,与贫困户结对子,以富带贫,共同致富。他自己带头扶持两户贫困户。一户男主人已故,只剩下女主人和三个孩子,无依无靠。廷·巴特尔为他们盖起两间房,送给他们几十只羊。如今,这家已有牲畜上百只,日子一天天好起来。

   30多岁的大巴特尔家里贫困,没有牲畜,只好外出打工。廷·巴特尔对他说:“你回嘎查来吧,在外面我们没法帮你。”大巴特尔回来了。廷·巴特尔从嘎查拨给他100只流动扶贫羊,还为他申请了一笔扶贫款,帮他盖起两间房,又花了几天时间为他设计了一座适合沙漠地区又便于搬迁的活动式暖棚,然后亲自到苏木选购材料,用自己的车运到大巴特尔家帮他搭建。在廷·巴特尔的帮助下,大巴特尔摆脱了贫困。去年苏木遭遇大雪灾时,大巴特尔家的羊安全过冬,无一死亡。

   先治懒后扶贫,评比式扶贫讲条件

   不要以为廷·巴特尔的扶贫是无条件的,恰恰相反,他对于扶贫是很讲条件的。

   观念的转变源于一次扶贫的失败。

   嘎查里有一户人家,女主人和五个孩子都是高中毕业,有文化,可就是不爱干活,穷得家徒四壁。旗里给她家200只扶贫羊,可过了两三年剩下不到60只,问她怎么回事,她竟振振有词:“你们没给种公羊,怎么下羔子?”

   既然这个态度,旗里不再扶持,把羊收了。

   廷·把特尔当了书记,她又找上了家门。廷·巴特尔给了她家100只流动扶贫羊。一个月后,苏木来检查,那100只羊不见了。原来,都被她转包给了别人,她一家人什么也不干,坐在家里拿转包费,还辩解说:“放羊多累呀!”

   廷·巴特尔生气了,把羊收回嘎查。但让廷·巴特尔没有料到的是,没了扶持,这户人家反倒白手起家,自己干起来,现在已经有了50多只羊。

   这件事触动了廷·巴特尔。他和嘎查干部商量决定,先治懒后扶贫,今后扶贫不能白给,也不再把嘎查的扶贫羊无偿分散于众多贫困户,而改以承包的形式每年集中扶持两户。每年的羊毛收入和50%成活的羊羔归承包户所有。这两个承包户要通过评比产生,廷·巴特尔设定的评比项目包括:是否主动交税、是否积极参加集体劳动、是否积极参加嘎查会议、是否酗酒、是否占用别人草场、是否送孩子上学、是否重视家庭卫生、家庭和邻里关系是否和睦,等等,做得好加一分,否则减一分,分数最高的两个贫困户可以得到一年的扶持。

   促人上进、用心良苦的“评比式扶贫”,不仅激发了贫困户经营的责任感和致富的主动性,使一些贫困户走出了困境,而且带动了嘎查风气的好转,提高了牧民的文明修养和精神境界。

   由这种全新的扶贫思路和扶贫方式,我们不难看到廷·巴特尔——一个草原嘎查党支部书记的思想水平和政策水平。

   草原深处的月亮嘎查,飘扬着一面鲜红的党旗。

文章来源:(来源:人民网)


上一条: 李晏家:新时代的好工人
下一条: 黄勇: 蓝天碧水铸忠魂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