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保驾护航,是纪检监察工作的重要职责。纪检监察工作如何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 标提供有力的政治保证,如何发挥监督、教育、惩处 、保护职能,服务经济建设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调研课题。
工作情况改善投资环境是加快发展的生命线,也是纪检监察工作服务经济建设的切入点。 我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坚持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作为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来抓,不断调整思路,发挥职能作,致力于投资发展软环境的治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加强党风党纪教育,促进党员干部廉洁从政意识的增强
近年来,纪检监察机关立足于营造党员干部廉洁从政的思想道德环境,持续开展了 以贯彻落实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核心的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建立了纪检监察、组织、宣传、文化广播和新闻媒体联动的工作机制,开辟了报纸、广播、电视、 网站等宣教阵地,形成了“大宣教”的格局。组织开展了大规模的学习贯彻政策法规、思想 作风建设、先进人物事迹、案件警示等为主要内容的宣传教育活动,增强了全市党员干部党 性观念和拒腐防变能力。狠抓了党政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各项规定的落实,建立了县处级领导 干部廉政档案,落实了纪委负责人同下级党政主要负责人谈话等四项制度、领导干部述职述廉制度等,增强了各级领导干部廉洁从政意识。
二、强化监督检查,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
各级纪检监察机关从营造政令畅通的政策环境出发,不断强化对各级党政组织和党 员领导干部贯彻中央重要会议精神和政策法律法规的监督检查。先后组织开展了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清理政法机关经商办企业、查处环境违法问题、扫黄打非、取缔非法拼装小 汽车等执法监察。组织开展了重大建设项目、国债、社会保障、扶贫、农业综合开发、“普九”教育、退耕还林还草等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的执法监察。加强了《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 》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组织部门建立了《贯彻〈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的实施意见 》、《关于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工作的意见》等七项制度,全面实施干部选拔、考察预告 、任前公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等制度,建立由组织、纪检监察、审计等部门参加的干部监 督工作信息交流制度。在眉县进行了对乡镇党政正职拟任人选“票决制”试点。这些措施有 效地保证了党的干部政策的贯彻落实。
三、深化行政管理制度改革,提高行政效能
围绕营造务实高效的政务环境,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城市管理综合执法、行政权力 监督等制度及体制改革。清理、精简行政审批项目,废止过时的规范性文件,简化了审批环节,提高了办事效率。过去建设工程从立项到开工要盖35个公章,现在减少为8个公章。建立了市、县政务大厅,实行“一个窗口”办理、“一条龙”服务,率先在西北地区开展了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试点,将城建、规划、环保、城管、卫生等部门七个方面的行政处罚权集中起来,实行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建立了罚缴分离、权责一致的工作机制。2002年元月新机制投入运行以来,有效地解决了群众和社会反响强烈的城市执法管理混乱、执法行为不规范等问题。加强对行政权力的公开监督,从1998年起,在全市乡镇机关、农村村组、国有企业和中小学校实行了“四公开”制度,并逐步扩大公开层面,建立了市政府政务公开网站,在市级部门实行了政务公开。在全市各级行政机关开展了行政效能建设和以“四个 围绕”为主要内容的行政效能监察,普遍建立和实行了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绩效考评制等六项制度,建立了市县行政效能投诉中心。麟游等县区还实行了末位淘汰制度。
四、纠风治乱,纠建并举,狠抓投资发展环境的治理
围绕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狠抓企业减负工作。先后实行了企业收费登记、挂牌保护、收费目录管理等制度,开通了行风热线,在市本级设立了3个涉企环境投诉中心,及时解决反映出的问题。坚持纠建并举,落实纠风工作责任制和行风公开评议制,狠抓行业部门作风转变。近年先后组织了对工商、公安、城建、交通、教育、旅游、卫生等11个系统的行风评议。近期,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组织千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服务对象对市级21个执法部门、经济管理部门和窗口单位进行了公开评议。在全市党政机关开展了“抓落实、促发展,实现干部作风大转变”教育整顿,促进了机关作风的转变和服务水平的提高。立足治本,清理地方性收费项目。着眼于解决滋生行业和部门不正之风的“源头”问题,全力推进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全面落实了“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2001年底全面建立了市、县区会计集中核算中心、政府采购中心,推行了会计集中核算和政府采购制度,全市财政预算二级以上单位实现了应纳尽纳,基本杜绝了“小金库”。严格执行建设工程招投标、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产权交易进入市场制度,建立了建设工程有形市场、土地收购储备中心,实行了30万元以上建设工程在纪检监察机关备案制度,规范了市场秩序。
五、加大查办案件力度,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法纪保障
在重点查办“三机关一部门”和县、科级领导干部违法违纪案件的同时,重点查办贪污、受贿、挪用公款案件,国有企业改革中国有资产严重流失的案件,在招商引资中中饱私囊的案件,依仗部门特权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吃拿卡要等阻碍经济建设的案件。加强对查办大要案的组织协调,完善纪检监察机关与司法机关、行政执法机关和审计机关的协调机制,形成查办案件的合力。
存在问题近年来,全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紧紧围绕为经济建设营造良好的环境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当前我市的现状看,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够统一
一些干部还存在一些模糊的思想认识。有的存在把纪检监察工作与经济发展对立起来的思想,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对于创造良好的环境、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行动上不积极,没有认识到廉政也是环境、廉政促进发展。表现在工作上是漠不关心,被动应付;在一些纪检监察干部思想上,也不同程度的存在着无所作为的模糊认识,认为纪检监察工作对于发展经济起不到什么作用,对纪检监察工作与经济建设的内在联系缺乏思考,工作创造性不足。正由于存在以上错误认识,使一些地方投资软环境方面的突出问题得不到有效治理,影响到经济的发展。
二、改革创新精神不足
纪检监察工作服务经济建设,关键是要与经济发展同频共振。纪检监察工作要善于用发展的眼光、改革创新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从调查情况看,我们的工作还存在不足:一是一些工作措施比较滞后。如领导干部职务消费的 改革进展较慢,没有好的办法,使存在的问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二是企业党风廉政建设比较薄弱。从上到下对企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重视不够,措施不多。从查处的案例看,一些企业领导干部的不廉造成企业停产、破产、职工下岗,造成国有资产不应有的损失,而且成了职工集体上访的新的不稳定因素。三是抓落实的重点不够突出。特别是围绕管好“权、钱、人、事”的行政管理体制、财政管理制度 、干部人事制度和规范市场运行机制等改革创新措施,一些牵头部门没有很好地履行职责,个别工作落实不够有力。四是结合实际改革治本的措施还不够有力。教育、监督、制度相结合的惩治和预防腐败的体制和机制还不健全。
三、治理投资环境的任务仍然繁重
从调查情况看,我市投资软环境的治理与加快发展的迫切要求还有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一些部门执法行为不规范,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不够宽松。“三乱” 问题屡禁不止,以罚代管、变相收费、重复处罚、吃拿卡要等现象时有发生,个别执法人员以权谋私,企业反映强烈。二是一些部门工作服务质量和效率不高。有的程序繁琐、办事拖拉、推诿扯皮、态度生硬、作风粗暴。一些公务人员服务意识淡薄,有些还乱用手中的权力,人为设置种种障碍,挫伤了投资者的积极性。三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到位。行政机关职能交叉,审批事项和收费项目依然较多。这些问题仍然是我市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的障碍,必须下大气力加以解决。
对策建议
综上调查,我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从治理投资发展软环境入手,服务经济发展的工作思路是清晰的,措施是对路的。存在问题的症结在于思想解放程度不高,锐意改革创新意 识不强,抓工作落实还不够有力。应从以下方面切实加强。
一、强化监督检查,大力营造解放思想、加快发展的政治舆论环境
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是指导全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政治、经济和 各项事来发展的纲领,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必须把监督检查两个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一要重点监督检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情况,查是否做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二要监督检查党的十六大关于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等各方面改革举措的落实情况,查是否为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保障。三要监督检查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若干举措的落实情况,看是否加快了市场经济发展。四要监督检查“加强和改进党风廉政建设”任务的落实情况,看是否建立健全了与市场经济建设相适应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的体系。要树立“大宣教”的思想,把开展各项教育、构筑思想道德防线与监督检查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紧密结合起来,大力营造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改革创新、锐意进取、加快发展的思想环境,增强全体党员干部优化投资发展环境的自觉性、主动性。要把各级党政领导干部作为宣传教育的重点对象,结合领导干部党风廉政建设“五个一”活动的落实,促使各级党员干部提高对纪检监察工作和经济建设关系的认识,自觉履行职责。要以“强化纪检监察职能,促进经济发展”为题,在全市纪检监察系统开展深入学习大讨论活动,促使全市纪检监察干部进一步深化对纪检监察工作促进经济发展重要性的再认识,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把握新规律,研究加强和改进党风廉政建设、促进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有效的服务于经济建设大局。
二、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强机关廉政勤政建设
要围绕建立和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开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以行政提速 为主线,加快推进行政审批项目清理和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清理工作,减少办事环节,提高工作效率。加快推进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在全市范围内推广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试点经验。建立和实行执法责任制和执法过错追究制,营造严格、公正、文明执法的环境。要抓好行政效能建设六项制度的落实,提升政务大厅的服务功能。 三、严查违纪案件,大力营造保护改革、支持发展的法制环境,事实证明一个地方的党风政风的如何,直接影响社会风气的好坏、经济成本的高低和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强弱。廉政也是环境,环境决定发展。查办案件工作要紧扣为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第一要务服务的思想,综合考虑政治、经济和社会效果,既要严厉打击腐败分子,为经济建设排除干扰,又要准确执法量纪、宽严相济、区别对待,旗帜鲜明的支持改革者、鼓励创新者、教育失误者、惩处腐败者、追究诬告者,大力营造加快发展的法制环境。要坚持把“三机关一部门”作为纪律监督的重点,在严厉查处以权谋私、贪污受贿等违法违纪案件的同时,加大对影响和破坏经济建设环境案件的查处力度。当前,要围绕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严肃查处在土地交易中各种规避招标拍卖挂牌出让的行为;不择手段骗取国家投资、挤占、挪用专项资金的行为,因工作失职渎职、以权谋私给国家造成重大损失的行为;围绕优化服务环境和执法环境,
严肃查办违反行政审批程度,以及在执法中滥用职权、随意刁难以及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乱检查、乱办班的行为,在重点工程项目或重大经济活动中损害国家、集体和人民群众利益的行为。要善于把办案的成果转化为治本的资源,通过对案件的深入剖析,从中发现体制机制制度和管理上的薄弱环节,及时堵塞漏洞,并利用典型案例进行警示教育,充分发挥办案工作在优化发展环境中的治本作用,真正达到查处一件、教育一片、解决一类问题的目的。
四、抓住关键环节,加强对领导干部的廉政监督
实践证明,一个好的领导就是一个好的环境。优化投资环境必须以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权力监督为重点。当前要紧紧围绕破除“官本位”思想,强化“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的意识,加强“八个坚持、八个反对”、“两个务必”的教育,进一步加大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力度。要深化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积极推进领导干部职务消费货币化改革。认真落实领导干部述职述廉制度、“四项谈话”制度,切实加强对 企业领导干部的监督,落实企业党风廉政建设各项制度。通过有力措施,充分调动各级党员领导干部抓投资环境、抓经济发展的自觉性。
五、加大纠风治乱力度,保护企业健康发展
深入纠风治乱,下硬茬减轻企业负担。认真落实 改善投资环境部门责任制和公开评议制,落实部门主要领导对改善本部门、本系统投资环境的责任。要切实加强国有企业党风廉政建设,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体制,防止 国有资产在国企改革过程中被侵吞和流失。深化厂务公开,实行企业物资采购公开招投标,加强对企业资金运行情况的监督,确保国有资产增值。着眼于解决滋生行业和部门不正之风、影响投资环境的“源头”问题,加快推进财政管理体制改革。重点要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加强 党风廉政建设,反对和防止腐败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保证,必须贯穿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强调要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我们进一步推进反腐倡廉工作指明了前进的方向。纪检监察机关要按照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的要求,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不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为完善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保驾护航。
文章来源:(省纪委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