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的秋日,是一场色彩的盛宴。黄土高原褪去了夏日的焦渴,被秋风浸染得层次分明——塬上是金灿灿的玉米地,沟壑间是红艳艳的苹果林,川道里则铺展着绿意盎然的现代化大棚,宛如一块巨大的调色板。这片曾经以“黄”为底色的土地,正被时代画笔,描绘出前所未有的绚丽图景。
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踏上这片他深情牵挂的土地。“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的党,是为人民服务的党,共产党当家就是要为老百姓办事,把老百姓的事情办好。”平实的话语,蕴含着穿越时空的力量,在亿万人民心中激荡。这既是对延安精神的回望与坚守,更是对新征程上共产党人如何永葆初心、担当使命的深刻启迪与有力动员。时代之问,延安作答。答案,就写在延安的山川巨变里,洋溢在百姓的幸福笑颜中,更书写在党群同心、风雨同行的崭新篇章里。近日,记者走进延安,从一段段鲜活的故事中,探寻“为民”作风如何凝聚起促发展的强大合力。
陕北大地生长传承的为民初心
清晨的梁家河,朝霞映照知青旧居的窗棂。远处,塬峁梁壑连绵起伏,如同岁月在这片土地上刻下的年轮,见证着这片土地的贫瘠与坚韧。千沟万壑间,风沙的痕迹依稀可见,诉说着这片土地曾经的荒凉与沧桑。然而,正是在这片看似贫瘠的黄土地上,孕育出了深厚的为民情怀。
“这棵槐树,可是‘吃’过苦的嘞!”七旬老党员石春阳抚摸着院畔老槐树粗糙的树干,声音里满是半个世纪前的回响。他记得,那个从北京来的少年,当时常坐在树下读书思考,眉头紧锁地望着贫瘠的山梁。“他问得最多的是:‘咱陕北的老百姓,啥时候能不过这苦日子?’”
信念,在苦难中孕育,在实践中扎根。在石春阳的记忆里,习近平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是由一件件“为民实事”串起来的。“他最见不得群众受苦。看到村里人要走很远山路去买日用品,他就想办法办起了代销点;看到妇女白天辛苦劳作,晚上还要在煤油灯下耗眼费神地缝补,他就牵头办起了缝纫社;最难忘的是建沼气池,为了结束‘煤油灯熏黑鼻孔’的历史,他跑到四川去学习,回来带着大家没日没夜地干,终于让梁家河亮起了三秦大地第一盏沼气灯!”石春阳动情地说,“他为人民做实事的信念,就像种子一样,在这七年里,在这片黄土地里,深深地扎下了根。这盏灯,照亮的不仅是窑洞,更是咱老百姓的心啊!”
初心如磐,使命如炬。这段特殊的青春岁月,正是延安精神的鲜活映照。“延安精神的本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毛泽东同志著名的《为人民服务》演讲,就写于延安。那时,‘只见公仆不见官’的清廉形象深入人心。”在陕西延安干部学院学者赵艳君看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北插队的七年,正是在基层最深处对延安精神的亲身实践和深刻体悟。他的为民情怀,正是在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中萌发生长出来的,是与延安精神一脉相承的薪火相传。”
信念的种子,破土成苗,如今已长成参天大树。今天的梁家河,早已不是“穷窝窝”。柏油路四通八达,特色民居鳞次栉比,苹果园、香菇棚充满生机,前来“寻根”学习的游客络绎不绝。
“总书记给我们留下的最宝贵财富,就是这颗‘为人民服务’的赤子之心。”梁家河村党支部书记巩保雄站在记载着山村巨变的村史馆里,语气坚定。这份初心,如今已化作党员干部带领群众攻坚克难的磅礴力量——他们组织村民创办乡村旅游合作社,发展智慧农业,让延安苹果、小米等特色农产品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去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万元。在村民张卫庞家中,燃气灶跃动着湛蓝的火苗。“如今这光景,比我们当年期盼的还要红火!”这位曾经的贫困户,如今主动当起了村里的义务讲解员,向八方来客深情讲述山乡巨变:“我想让更多人看见,共产党的干部是怎样脚踏实地为老百姓谋幸福的。”
从知青时期的“为民办实事”,到新时代的“以人民为中心”,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已深深融入当地党员干部的血脉。文安驿镇党委书记刘托说:“我们推行党员干部包联农户制度,就是要传承‘扎根群众、服务群众’的优良作风。”在这片曾经贫瘠的黄土地上,干部们带领群众大力发展特色种植,拓宽增收渠道,用实干诠释着庄严承诺。陕北大地的沧桑巨变昭示着:正是这份永不褪色的为民初心,让党员干部始终与群众同甘共苦、携手奋斗。它如同一座时代的丰碑,映照出共产党人“从哪里来”的精神密码,也标定了“走向何方”的价值坐标。
梁家河村支部委员会。这里是将“一心为民”信念转化为“实干兴村”行动的第一线,见证着初心如何在这片黄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为民服务在基层的生动答卷
理论源于实践,实践之树常青。“把老百姓的事情办好”,需要的是掷地有声的行动,是扎根基层的实干。离开梁家河,不远处便是历史上著名的驿站——文安驿,这座千年古驿站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如何在保护与开发中找准平衡点,让古镇的繁荣真正福泽于民,考验着执政者的智慧与初心。
发展为了谁?在文安驿镇镇长李延斌的办公室墙上,挂着一张详细的民生项目进度表。“古镇建设初期,最大的难题是征地拆迁和利益分配。我们始终坚持一个原则:最大限度地让利于民。”他举例说,在商铺分配上,优先满足原住民的经营需求,并提供减免租金的扶持政策;在就业安置上,开展免费的导游、餐饮、民宿服务等技能培训,让数百名“扛锄头”的农民顺利转型为“摸键盘”“搞服务”的第三产业从业者,牢牢地端上了“旅游饭”。
发展的目的,归根结底是为了人民。在古镇一家名为礼悦山庄的民宿里,老板李海涛正在自家小院的葡萄架下招待客人。“看,这‘玫瑰香’葡萄,甜得很!”他曾是地道的农民,如今成了精明干练的“李总”。“当初镇上动员开民宿,心里直打鼓。是干部们一次次上门做工作,帮忙联系设计团队,跑办各种手续,还组织我们去外地学习。现在生意越来越红火,年收入翻了好几番。”他感慨道,“干部们就像这葡萄架,给我们搭好了台,我们只要努力向上长就行。他们不是来指挥的,是来服务的!”从管理到服务,一词之变,折射的是作风之变。
相比于古镇的“新课题”,作为延安中心城区的宝塔区,面临的则是老旧小区改造、教育医疗均衡等更为复杂的“城市病”。这些“硬骨头”直接关系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也考验着区域治理者的智慧和担当。
难题如何解?“为民服务,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要敢于向最难处攻坚,去触碰那些长期想解决而未能解决的民生痛点。”宝塔区经济发展局局长马伸义语气铿锵。近年来,区里将超过80%的财政收入投向民生领域,下决心推进了一批重点工程,老旧小区改造是其中的重中之重。在凤凰山街道一个完成改造的小区里,退休教师李大爷正和邻居们在崭新的小花园里下棋。“以前这里可是脏乱差,下水道三天两头堵,路面坑洼不平,老年人上下楼也提心吊胆。”李大爷说,改造过程中,街道和社区的干部们成了这里的“常客”,来开了几十次“院落会”,挨家挨户听取意见,“光是电梯安装方案,就根据我们的建议修改了好几次。他们是真心实意把我们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来办。”这种“当作自己的事”的态度,正是“血肉联系”的生动体现。
而在延川县镇村三级综治中心,“菜单式”调解模式让群众赞不绝口。“有啥纠纷、想找谁调解,像点菜一样方便。”村民老王通过“乡贤说事”服务,当天就解决了地界纠纷。延川县委常委韩永星介绍,该模式整合专业力量形成了760人的说事能人“菜单”,群众点单、干部办单,去年成功调处纠纷近五百起,满意率达98.5%,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作风建设的成效更体现在危急关头。去年汛期,延川县党员干部组成突击队,三天三夜坚守一线转移群众。“关键时刻冲得上去,才是真正的为民担当。”韩永星的话道出了党员干部的信念。
从文安驿的“让利于民”到宝塔、延川的“攻坚克难”,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基层实践中被诠释得如此具体实在。它是一间间公建旺铺的租金减免,是一份份具体帮扶带来的稳定工作,是一部部方便老人的出行电梯,也是一个个解决问题的服务“菜单”。广大党员干部始终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头最高位置,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这些点点滴滴的民生实事,如春风化雨般滋润着百姓心田,汇聚成党和人民的血肉深情,在倾力为民服务中生动诠释了“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中共七大会址。这座礼堂见证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确立,其精神光芒穿越时空,始终照耀着共产党人奋进新征程的前行之路。
希望田野上升腾的奋斗之歌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检验为民成效的试金石。在延安的沟峁山塬间,一批有情怀、有担当的共产党员正成为产业致富的带头人、“先富带后富”的践行者。
走进安塞区南沟村,千亩果园层林尽染。驻村第一书记叶伟利正指导果农使用智能灌溉系统:“这套系统能节水50%、增产20%,让苹果成为致富果。”这样的场景在延安已成常态。据了解,全市着力将优秀党员培育为产业发展骨干,同时将致富能手吸纳进党员队伍,目前已建立起一支规模可观的乡村振兴带头人队伍。
在甘泉县劳山乡,生态养殖场负责人王周周翻开账本:“在党支部帮助下,我们发展林下养殖,鸡蛋通过电商平台卖到全国,带动46户农户,户均增收近万元。”黄龙县圪台乡的香菇大棚里,种植户张爱清正在检查菌棒生长情况。“县里聘请专家手把手教技术,还帮我们对接超市和电商平台。”他算了一笔账:每个大棚年产香菇1.2万斤,纯利润超过3万元。乡党委书记薛延峰补充道:“我们建立‘党员责任田’制度,每名干部包联3~5个种植户,解决技术、销售难题。”
延安的答卷,就这样书写在广袤的田野上。这里的色彩,不再仅仅是黄土的褐黄,而是被奋斗者调出了万千气象。有“红”的炽热,洛川县李亚民的百亩苹果园里,红富士苹果像灯笼挂满枝头。他创办的合作社,用物联网技术精准管理,带动数百农户增收。“我们要让延安苹果,红遍全国,甜到世界!”有“绿”的生机,在安塞区,李花的温室大棚里,各色花卉争奇斗艳。她从一名打工妹,在政府扶持下成为“花卉女王”,她的鲜花通过网络,朝发夕至,装点着北上广的客厅。“黄土高原也能种出‘春天’,关键看有没有敢想敢干的心!”还有“金”的璀璨,子长市路宝的樱桃种植基地,一颗颗车厘子如同玛瑙。他引进智能温控系统,实现反季销售,“樱桃好吃树难栽?有了科技加持,黄土坡也能变‘聚宝盆’!”红苹果、绿花卉、金樱桃……驱车行驶在延安的塬上川道,仿佛穿行在一幅流动的画卷里,斑斓的产业色彩,是延安党员干部带领群众,用实干调出的幸福底色。
延安的奋斗,不止于田间地头。一股以科技创新为内核的“绿色变革”,也正在这片红色热土上澎湃涌动。走进延安高新区,传统的“油煤气”产业的深刻转型正在上演。在张晓霞负责的陕西益清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一条全新的压裂返排液废水处理生产线正在调试。“我们不再是简单地卖资源,”张工指着复杂的管道说,“而是通过精深加工,把废弃工业用水‘吃干榨尽’,变成可重复使用工业用水,价值提升数十倍。”这正是延安践行新发展理念的生动写照。园区内,大数据中心实时监控着整个能源供应链,无人巡检车在厂区穿梭,昔日的粗老笨重被高精尖新取代。市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当地坚持新发展理念,围绕高质量发展主题实施创新项目,在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我们要让老区人民共享科技创新成果,让高质量发展成果惠及每一位老百姓。”
新质生产力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数字新农人的鼠标也点出了“新农活”。在陕西顶端果业的直播间里,年轻主播正热情地推销苹果。“我们的苹果,喝的是矿泉水,晒的是日光浴。”负责人赵恒亮笑着说,“过去愁销路,现在靠网络,鼠标一点,订单就来了。”大数据分析市场偏好,无人机进行植保作业,智能分选线精准分级……物联网、电商这些“新农具”,正深刻改变着延安农业的样貌。新质生产力,不仅存在于高大上的实验室,也正扎根于这片希望的田野,让“面朝黄土背朝天”成为历史,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从智慧农业到绿色制造,从数字经济到生态产业,延安正以创新驱动发展,从曾经的“黄土高坡”变为如今的“绿水青山”,并不断激发新的发展优势、创造“金山银山”,生动诠释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清风正气筑牢干群信任和真情
“锄一害而众苗成,刑一恶而万民悦。”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既需要思想教育的“软引导”,也离不开纪律约束的“硬杠杠”。延安这片红色沃土上,纪检监察机关以赤子之心护佑民生、惩贪治腐,用铁的纪律筑牢党群关系的铜墙铁壁。在这里,全面从严治党不仅是一句庄严承诺,更是浸润在基层治理细微之处的生动实践。
入秋的甘泉县高哨中心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暖流涌动。65岁的高步元老人从纪检监察干部手中接过被追回的养老钱时,双手微微发颤:“这可是咱的救命钱啊!”原来,县纪委监委在开展清风行动专项巡察时,发现某社区副主任李某、驻村片长王某采取虚报冒领、克扣挪用等手段,侵占群众退耕还林补助款共计11.5万元。经过多个昼夜的连续奋战,办案人员走访群众、核查账目,最终将违纪资金如数追回。延安市纪委常委、市监委委员苗剑鑫说:“我们创新建立‘阳光公示’平台,将42项村级事务全部纳入动态监管,就是要让权力在聚光灯下运行。”
在延安市纪委监委的一间办公室里,党风政风监督室主任杨浩严肃凝重地抚过一本本装订整齐的案卷。其中一份卷宗记录着这样一起案件:某村支书斐某利用组织实施代发惠农补贴之便,克扣发放给果农的补贴资金5575元。“在清退现场,裴某红老人用布满老茧的双手接过钱时,激动的心情跃然脸颊。”杨浩感慨道,“这些看似不大的‘微腐败’,啃食的是群众的信任,动摇的是执政的根基。”
纪律既有雷霆万钧的力度,也有春风化雨的温度。在延安市,一位镇长因推进乡村振兴示范项目时触及利益而遭到不实举报。纪委监委及时介入核查,并在查清事实后第一时间召开干部大会公开澄清。“组织的信任就是最好的定心丸!”卸下思想包袱的镇长轻装上阵,项目得以顺利推进,如今已成为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示范工程。这正是延安市纪检监察机关践行“三个区分开来”要求的生动体现。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市监委主任齐军建表示:“我们既要严肃执纪,也要为担当者担当,通过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让‘门好进、脸好看、事好办’成为常态,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优良的作风本身就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苹果产业带头人赵恒亮深有感触:“过去办事要跑断腿,如今干部主动上门服务。农业专家现场指导,金融机构量身定制信贷产品,纪委监委保障政策精准落地。这种‘保姆式’服务让我们能心无旁骛地带领乡亲们闯市场。”这是延安千千万万奋斗者的缩影。他们证明,优良的作风能激发市场活力,更能凝聚起干群同向的民心力量。
“纪检监察工作要当好政治生态的‘护林员’。”齐军建说,“我们既要拔‘烂树’,也要治‘病树’,更要护‘森林’。”在延安革命纪念馆,新陈列的廉洁建设专题展里,讲解员深情讲述:“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张思德等英雄模范用生命践行这一誓言。”展馆内,一座座展现人民至上理念的雕塑静静矗立,与新时代的清风正气交相辉映。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陕西延安干部学院学者王明森认为,这种跨越时空的精神传承,正是延安永葆生机活力的密码。如今,走进延安的乡村社区,“小微权力”清单制度让村务管理更加透明,指尖监督平台使群众随时可查询惠民资金发放情况。这些创新实践,让全面从严治党在基层落地生根,也让延安精神的时代光芒照亮了党群连心之路。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延河两岸,灯火璀璨,勾勒出现代化城市的轮廓。宝塔山在灯光映衬下,愈发庄严圣洁。山下的广场上,人们伴着欢快的乐曲,跳起广场舞,歌声、笑声汇成一片幸福的海洋。从梁家河的窑洞到延安新区的现代化楼宇,从田间地头的辛勤耕耘到监督执纪的忠诚护航,一股磅礴的力量正在凝聚。这力量,源于那片黄土地里生长出的如磐初心,成于千千万万党员干部的笃行实干,兴于全体人民携手奋斗的共富之路,固于铁纪清风锻造的坚强保障,最终汇入由伟大精神照亮的伟大梦想,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这艘巍巍巨轮朝着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劈波斩浪、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