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陕北黄土高原东部的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曾经是陕北民歌中传唱的“山沟沟”。然而,随着历史的车轮不断向前,延川县“化茧成蝶”,成为了如今的“幸福窝”。2019年,延川县打赢了摆脱贫困的“翻身仗”,摘掉了“穷帽子”,还在2021年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的殊荣。如今的延川,接续脱贫攻坚的可喜成绩,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大刀阔斧推动乡村振兴。记者踏上这片热土,通过亲身感受的鲜活事例,讲述这片土地新的变迁和发展。
多管齐下——用心用情助推“拳头”产业腾飞
金秋飒爽,时和年丰。走进延川县杨家圪坮镇的高标准果园管理示范园,成片的果树郁郁葱葱,一颗颗沉甸甸的苹果将枝头压弯了腰。看着眼前的“金果果”,上大木村村支书刘文明笑得眯起了眼,“很多外地的果商早就来蹲点了,有的苹果还在套袋阶段就被预订一空,一斤苹果普遍售价3元至4元,直径85mm以上果型好的能卖到5元一斤。”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延川县立足当地海拔高、土层厚、光照长、昼夜温差大等符合优质苹果生产的自然条件,发展壮大苹果产业。为了苹果产业提质增收,延川县政府在大方向上把关,结合分析市场数据,引进新品种,打造以富士为主,瑞雪、瑞香红、维纳斯黄金等为辅的“早中晚”“红绿黄”多元化产品发展格局;杨家圪坮镇政府则在细微处下功夫,一方面组织技术员现场培训,教果农修剪果树、防治病虫害,力争种得好,另一方面则通过产销座谈会,开拓代售代卖等方式,确保卖得好。
回忆起推广苹果种植遇到的困难时,刘文明说道,“村民的思想比较保守,‘种粮食富不了但是也饿不着’老观念根深蒂固。”当时上大木村有些村民态度比较消极,规划好的果园宁可撂荒也不种,有的甚至把村里发的树苗扔在院子里任由其枯死。为了让村民尽快适应,刘文明先是立下了“军令状”,村干部和党员先带头种,接着跑去和村里的亲戚朋友“攀交情”,请一批村民把苹果种下来,最后的“钉子户”,被刘文明坚持和种苹果带来的收益触动,终于“松了口”。
郁郁葱葱的树叶被风吹得哗哗作响,刘文明久久无言,他的思绪仿佛飘回了当初,“那时候工作开展不顺利,我一个人蹲在地里发愁,总会想起习近平总书记在咱梁家河插队时的故事,一个外地后生把这么难的事都能弄开,我一个本地人,村里都是亲戚朋友,没啥可怕的。”刘文明眼中闪烁着星星般的光芒,仿佛要将上大木村的致富路照得更亮。据统计,2025年,延川县苹果种植面积达22.69万亩,预计全年苹果产量可达25.2万吨,产值约16.6亿元。这不仅让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还成功打响了“延川苹果”的品牌。
发展产业,既要育新,也要带旧。延川县种植红枣已有3000多年历史,被誉为“中国红枣之乡”。现有红枣种植面积11.5万亩,是县里主要产业之一。然而,受全球气候变化等因素影响,近年来红枣采收期总是撞上持续时间长、累计雨量大的秋淋天气。
连日的降水,使得素有“铁杆庄稼”之称的红枣成了“歪瓜裂枣”,每斤收购价不足1元。许多枣农曾在采收期的大雨中,看着满地的裂枣放开声嚎哭过。雨停了,只能一锨一锨把烂果埋进枣林当肥料。
看着日渐荒芜的枣园,想起另谋出路、外出打工的枣农,延川县的党员干部们急红了眼、愁白了头,但他们并没有向天灾低头。乾坤湾镇伏义村的一位村干部想起自己的爷爷曾用枣叶泡茶,结果在互联网购物平台发现了五花八门的枣芽茶、酸枣茶、枣叶茶。紧接着,县红枣技术推广和营销产业服务中心等部门率先调研产业可行性,提出发展枣芽茶的构想,并组织学习团赴安康市平利县等地取经。
真正开始在黄土高原上制茶,才知道这小小的枣芽茶有多熬人。2021年,在外打拼多年的建筑商刘岗岗决定返乡创业。新舍科村党支部书记刘建平一听老朋友要回来,立马拉着他开始投身枣芽茶产业。“刚开始从浙江请了一个制茶专家,花了25万元,结果还是做不成。”回想起创业初期的艰辛,刘岗岗感慨地说道。“后来建平鼓励我接着干,一边去县里给我找政策,一边陪我泡在40多度的窑洞厂房,好不容易炒出一锅茶型完整的枣芽茶,满心欢喜地冲泡,却喝出了青草味。”刘岗岗刚想放弃,延川县政府就从汉中请来了有四十年制茶经验的“老把式”陈孝钧,手把手传授技术。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反复尝试,他们终于研制出了枣芽绿茶、枣芽红茶。
为了使枣芽茶产业能挺直腰杆发展,县政府先后推动枣芽茶通过药食同源产品认定,获得国家相关部门的SC(食品资源目录)认证。“有了这个认证,枣芽茶就能摆上超市的货架,甩掉‘土特产’的标签。”刘建平兴奋地对记者说。
现在,枣农不用在“枣蛋蛋”上悬着心,“芽尖尖”就能保本了。据统计,谷雨前后的嫩枣芽一斤能卖50元,一亩地就能给农民增加劳务收入6000元。
延川县杨家圪坮镇的高标准示范果园内,精心套袋的果实挂满枝头。
抓点示范——“红绿融合”发展优化人居环境
延川县干部除了为当地群众用心用情谋发展,同样也为人居环境的改造提升“操碎了心”“跑断了腿”,力求让老百姓多一份实实在在的幸福感。提起以前的关庄镇太相寺村,年近70的村民吴大娘打开了话匣子,“村子是污水乱排、杂物乱堆,院墙也是破破烂烂,出门是泥泞土路,那景象我一辈子都忘不了。”可现在的太相寺村“大变样”,成了“千万工程”示范村:村口是规划整齐的康养中心,家家户户的外墙都修葺一新,平坦的水泥路取代“泥土黄”,村里还出资为91户群众修建了杂物间,按照村民的话说“整个村子展堂堂的”。
“当时为了改善村民的居住环境,我和副镇长吴飞几乎跑遍了村子的每一个角落,坐在每一户人家的土炕,把乡亲的痛点、诉求一一记录在册。”太相寺党支部书记张毛毛说道。为了改造能早点完成,吴飞时不时就跑到村子里当起了“监工”,盯着工人和水泥,跟着垒院墙、建杂物间。太相寺村一名村干部说,“天蒙蒙亮,吴飞就要从镇里往村跑,当初的土路颠簸得很,有时他都不敢吃早餐,生怕在路上吐了。”
太相寺村的“千万工程”不仅着力于乡村环境整治,也带动了当地红色旅游业的发展。据统计,太相寺村共修缮毛主席旧居等老窑洞92孔,其中27孔窑洞用于布展陕北民俗特色展馆。为了村子的旅游业能打响名头,吸引学生们来研学,以张毛毛为代表的村干部,有的跑遍村子收集老照片、老物件,用以布置窑洞;有的联系剪纸和布堆画艺术家,邀请他们将作品在展馆中展出;还有的发动自己朋友圈,请外地的朋友带着小孩来研学,回去后给太相寺村做宣传。
太相寺村除了有“红色经济”,更有“绿色经济”。近年来,太相寺村紧紧抓住“大棚经济”这个牛鼻子,全面提升大棚种植规模化水平,共改建新型日光温室大棚15座,为62座传统大棚改造安装智慧化设施,全村大棚规模达到157座,单棚产值从5万元增至6.5万元。吴飞向记者介绍道,“以前大棚的草帘要手动拉,浇水也要人浇,现在大棚是全自动的,自动卷帘机、自动放风机,在手机上就能控制。”大棚的富硒西红柿长势喜人,映红了种植户卫清的脸庞,他摘下硕大果实说道,“多亏了吴镇长,是他手把手教我们这些庄稼汉怎么用手机控制操作,现在种5个棚比以前种1个棚都轻松!”
协同联动——严防乡村振兴资金“跑冒滴漏”
拳拳为民心也体现在守护上,乡村振兴资金来源广泛、资金量大、监督监管难度大,延安市纪委和延川县纪委上下一心共同守护好老百姓的“钱袋子”,以有力监督护航乡村振兴。
“老百姓最关心的就是国家的补贴啥时候能到位,最怕的就是‘糊涂账’。”提起乡村振兴资金使用监督情况,延川县纪委监委党风政风监督室副主任申彤感慨地说道。为了确保每一分乡村振兴资金都落实到位,延川县纪委创新建立了“分管县级领导+纪委班子成员”双包抓、“派驻机构+责任部室”双监督工作的机制,对乡村振兴资金使用监管突出问题,以纪审联动的方式进行专项检查。
今年,延安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乡村振兴资金使用监管专项整治,市县纪委监委上下联动,建立“常态化监督+点穴式督导”机制,运用“室组”联动监督等方式,督促农业农村部门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加强整改整治。此外,明确由1名副书记包抓一个整治任务,并由1名协管常委协助配合,力争打出效果。延安市纪委党风政风监督室干部朱博介绍,“领导包抓可不是只挂个名,而是直接带队深入各村进行实地调研和案卷评查,实行一村一评,一旦发现问题,立即移交相关乡镇处理。”
“近年,我们发现老百姓对财政惠民补贴资金一卡通管理问题反映强烈。这本来是个好事儿,政府能通过‘一卡通’管理系统,将各项财政补贴统一发放到群众指定的银行卡,每一笔钱的发放时间、发放金额都清清楚楚,但很多老年人文化水平有限,压根就不会办理银行卡。”申彤对记者说道,“那时候我们党风室只有四五个同志,还要开展其他工作,为了给老百姓解决问题,我们和镇政府的包村干部用了‘最笨’的办法,就是挨家挨户地收集老人们的相关信息,帮助他们统一办理。”现在,延川县关于“一卡通”的问题线索已经减少到了1条。群众提起“一卡通”,都竖着拇指说道:“这不仅是及时发放的‘高速卡’,同样是党和我们的‘连心卡’。”
干部躬身为民,百姓自然安居乐业。漫步延川的乡野,茶果的清甜弥漫田间,村居的新颜映入眼帘,群众的笑脸淳朴自信,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画卷正在这片土地缓缓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