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训:少成则若性也,习惯成自然也
出处:《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
译文:孔子说:小时候养成的习惯,就像天生的秉性一样,会自然而然地呈现。
品读:
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人认为婴幼儿,年龄小,不懂事,只要照料他们吃饱、穿暖、睡好、身体长好就行了,对于孩子的动作、语言、智力、情感等方面的发展都漠不关心,有的人甚至认为早期教育会损伤孩子的脑筋,有害孩子的身心发育。对婴幼儿的早期教育既缺乏正确的认识,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事实上人与人之所以不同,除脾气是遗传外,其他都是习惯的不同所导致。日本教育家福泽谕吉说:“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事实正是如此,孩子习惯的养成主要在家里,父母是生活中培养孩子各种良好习惯的老师。孔子说:“少成则若性也,习惯成自然也。”意思是说,从小就培养,他这种能力就变成一种合乎他天性的能力。然后经常这样做就会形成一种习惯,最后这个资质的人也就具备了这种能力。孩子从小就培育,从大脑还在成长发育的时候,这个恰当的时间,进行适时科学的教育,就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了。否则大脑基本长好了,再去培养就没有空间了。可见,早在二千多年以前,中国先贤就已经意识到儿童早期习惯养成的重要性。
孔子小时候的成长经历就是典型的例证。他3岁时,年已七十五岁的父亲死了,年仅二十一岁的母亲颜氏做了孀妇。为了给孔子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养成良好的习惯,他的母亲颜征在变卖了家产,带着3岁的孔子从鲁昌平乡陬邑搬至国都曲阜的阙里居住。为了教育孔子,她把父亲家的全部书籍,都搬到自己的新家。虽然母子两人属于皇亲国戚,但生活却极为贫困。为了生活,她收了五个孩子,进行启蒙教育,教授习字、算数和唱歌三门课程,同时也教当时的礼节、仪式。每个学生的学资为五斗小米和一担干柴,生活基本有了保障。孔子就跟班学习,由于孔子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且善于思考,记忆力超群,他不但是母亲的小帮手,还给同学进行辅导。当孔子学完了全部启蒙课程,颜征在就关闭了学堂,把孔子送到鲁国最高学府“庠”学习,这里有鲁国最优秀的老师,接受最严格的教育。这期间一有机会,颜征在便带领孔子拜见名人,增长见识。由于孔子母亲择良定居,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她以不俗的眼界,高尚的德行影响着孔子,把坚强、正直、勤劳的品质在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地传达给孔子,将自己对教育的远见卓识告诉给孔子,将她感受到的幸福和快乐传递给孔子,在潜移默化中如涓涓细流,成就了一代千古圣人。为中国乃至世界培养出了思想家、教育家。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卢姆认为,如果17岁为智力的成熟年龄(即智力发展的最高点,即100%),那么50%的智力发展完成于4岁之前,30%的智力发展完成于4-8岁之间,最后的20%则完成于8-17岁之间。这就是说,一个人的智力在4岁前就完成发展的一半,而其中的一半则要在4-17岁这13年中完成。这些数字告诉我们,出生后头4年智力发展最快,而后随年龄增长智力发展以不同的速度逐步减慢。
对于父母来说,要注意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尤其在婴幼时期,即4岁以前。更要注意不要让孩子养成不良的习惯。因为坏习惯一旦养成,就具有自然的驱动力和心理惯性,有时候就算没有外部条件,习惯行为也同样可以做出。好习惯的基因根植于生命中使其成为自觉行为,许多孩子有时候知道自己有不良的习惯,但是往往控制不住自己而重复不良的习惯。这时候,父母要帮助孩子抑制和纠正坏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