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贫乐道 君子所为
打印

安贫乐道的意思是说,处境虽很贫困,但仍乐于坚守信仰。这个成语最早出自《后汉书·韦彪传》:“安贫乐道,恬于进趣,三辅诸儒莫不慕仰之。”安贫乐道是儒家提倡的立身处世的态度之一,也历来是君子奉守的信条和对道义的坚持与执守。

“贫”何以能“安”?根本原因就在于心中“乐道”。“道”原指儒家所信奉的道德,后引申为人生的理想、信念和准则。孔子讲,“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主张要把“谋道”“忧道”放在人生目标的第一位。“朝闻道,夕死可矣”,这是仁人志士推崇的最高人格理想,彰显的是行“大道”之士必须具有的高尚灵魂、坚挺脊梁和铮铮骨气。若心无此“道”,便不能安贫,更遑论得乐。

能不能做到安贫乐道,做到贫而无怨、穷且志坚,体现一个人的境界。对此,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引用过先贤的一个观点:“士之品大概有三:志于道德者,功名不足以累其心;志于功名者,富贵不足以累其心;志于富贵而已者,则亦无所不至矣。”“志于道德”是做人的最高境界,不会为功名所累;“志于功名”则次之,不会为富贵所累;而“志于富贵”,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就是孔子所说的庸俗浅薄的“鄙夫”。

正基于此,历代先贤在修为上都追求“大其心”“志于道”。据《后汉书·孔奋传》载,东汉孔奋任职甘肃武威长官四年,“财产无所增”。尤难能可贵的是,“时天下未定,士多不修节操”,而孔奋“力行清洁”,生活节俭,固守清贫,被同僚们讥之为“身处脂膏,不能以自润,徒益苦辛耳”。但他看到百姓富足、集市繁盛,内心却是轻松快乐的。可见,做人做事只要“志于道德”,有崇高的理想信念和精神追求,就会身穷心富,享有真正的快乐。

当然,圣人主张安贫乐道,并不是鄙视财富。孔子也从未排斥过对财富的追求,他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充分肯定追求财富是人的天性。但是,他同时也强调获取财富的正义性:“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可见,安贫乐道的本质,并不是片面强调安于贫困、贫穷、贫苦,而是强调必须坚守道义,品正志坚。“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断不可因贪求身外之物而失其节操,利欲熏心、肆意妄为,以致“违义而妄取”。因此,在现代语境下谈安贫乐道,决不是要党员干部一贫如洗、家徒四壁,而是说要有清贫自持的坚守、清廉如水的操守和清苦自励的精神。

“诗堪入画方为妙,官到能贫乃是清。”当官和发财自古就是两条道,如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当官就不要发财,发财就不要当官。”共产党的“官”只是为人民服务的一种职业、一个岗位,不仅不能借当官发财,而且更多的应是责任和奉献,更应乐守正道,安于清贫。革命烈士方志敏在《清贫》一文中谈道,“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这昭示了共产党人的安贫乐道,就是甘贫守节、不移其志的品质,就是坚定理想、永守初心的修为,就是心系百姓、胸怀人民的情怀,就是清廉从政、勇担使命的奉献。

革命理想高于天。党员干部只有甘于清贫、先忧后乐,坚守正道、洁身自好,跳出个人小利的蝇营狗苟,把自己的前途命运融入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并为之不懈奋斗、勇毅笃行,执着而不迷茫,坚定而不彷徨,才能立得起、站得住、走得正、行得稳。



下一条:正确对待诬告陷害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