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汉阴沈氏延续百年的密码
打印

沈氏宗祠外景。宋雨 摄

无论怎样定义,发端于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都是毫无争议的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最重要的界标之一。“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理念,感召着各路锐意革新的青年人俊会聚北京大学。

在这场影响中国近代思想史走向的变革中,来自陕西汉阴的沈士远、沈尹默、沈兼士三兄弟几乎同时受聘于北大,其贯通中西的渊博学识、卓尔不群的学人风骨,使他们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一门三沈”流传为一段佳话。

更令人赞叹不已的是汉阴沈氏家族以及流传至今的 《沈氏家训》——如果说“三沈”这座高峰,拔起于群峰并峙之处,那么沈氏家族550多年的繁衍变迁,则烛照出家风浩然的时代缩影。

冰霜风骨玉精神

山与水,建构起一地人的精神世界。学书法的人,不少都听过“南沈北于”的说法。“北于”指的是于右任,“南沈”则是沈尹默。

沈尹默在“三沈”中排行第二,他是一代诗词大家、书坛巨擘。在央视一套黄金档热播的电视剧《觉醒年代》中生动再现了他与鲁迅、胡适、傅斯年、刘半农等人投身北大改革,在《新青年》上倡导白话诗文,从此吹响新文化运动号角的情景。

“三沈”中的长兄沈士远,曾担任故宫博物院文献馆主任。新文化运动中,他在北大讲授《国学概要》,成为享誉京华的“沈天下”。1921年,沈士远带领师生开展长达4个多月的索薪运动和争取教育经费斗争,最后以教育界获得胜利而宣告结束。

三弟沈兼士是著名语言文字学家和文献档案学家,在训诂、文字、音韵、档案学等领域建树颇丰。在担任北大文学院院长期间,沈兼士等人成功阻止了溥仪欲将故宫珍藏《四库全书》盗售给日本人的计划。

沈氏三兄弟祖籍浙江吴兴(今湖州市),出生于陕西汉阴。1867年,他们的祖父沈际清随陕甘总督左宗棠到陕西,随后将家室安居于陕南。后来,他们的父亲沈祖颐先后任汉阴厅(今汉阴县)抚民通判、定远厅(今镇巴县)同知等。沈祖颐为官清正廉洁,“缓催科、慎刑狱”,一时为人称赞。

陕南地处秦巴山区,既是秦、楚、蜀接壤之地,也是我国南北文化的荟萃之地。汉水文化的熏陶与深厚的家学渊源,为沈氏兄弟的成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沈氏三兄弟和他们的祖辈三代人在汉阴生活了将近40年。离开陕西后,尽管三兄弟均未再回到过这里,但他们对陕西仍有深深的眷恋。

2004年9月25日,汉阴县三沈纪念馆建成并开放。2018年,汉阴县被陕西省纪委命名为“廉政文化示范县”。“沈氏三兄弟的身上,集中体现出勤勉的学风、开阔的眼界、科学的精神、高尚的人格、爱国的情怀。”汉阴县家训文化传承研究学会会长、沈氏后裔沈继正告诉记者,“三沈”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也在陕西人民的心中留下了不尽的缅怀和思念。

晚年的沈尹默几近全盲,一直定居上海,但他说话仍带着浓厚的陕南口音。在回忆故乡时,沈尹默写下,“山居生活,印象至深,几乎规定了我一生的性格。”

沈氏三兄弟雕像。宋雨 摄

万化根源总在心

回首沈氏三兄弟的青年时代,我们可以看出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轨迹。早在他们的祖父举家定居汉阴前,同宗同族的沈氏家族,就已经从浙江湖州迁徙到汉阴,在此世代繁衍、开枝散叶。

这段历史,要追溯至更早的明代。彼时,南方的江浙、湖广一带居民大举向川陕、秦巴山区迁徙。明天顺五年(1461年),祖籍浙江湖州的沈株山从四川致仕返乡途中,被汉阴的青山秀水所吸引,便在这里安下家来。

沈株山成为汉阴沈氏的始祖。相传,沈株山兄弟三人分别之时,将家里的一口铜锅浇铸成三尊铜牛,各持一尊留作纪念。“后裔若相会,必用铜牛对。”在以后几百年的时间里,铜牛都是沈氏家族的标识。

迁徙的过程,亦是文化融合的过程。汉阴沈氏家族艰苦创业,沿月河川道修建堰塘,开辟大河堰,为家族的后续发展壮大奠定基业,有力地带动了当地农业生产和人口的大发展,同时为汉阴的农业发展、农田水利建设作出了贡献。

注重农耕、清正廉洁的治家思想,在沈氏后裔的推崇下延续至今。而“耕读并举”的家风,让沈氏家族书香不绝,人才辈出:

明朝嘉靖年间,二世祖沈从儒,富而不吝,乐善好施。汉阴连遭灾荒,他一连3年发粮救灾,出银替百姓纳税;

清康熙年间,沈氏族人沈天祥任洵阳知县(今旬阳县)15年,勤政爱民,为百姓减免田赋,最后积劳成疾病死任上,家眷竟无钱安葬,成为清廉为官、高风亮节的榜样;

清乾隆年间,八世祖沈祖括,先后开辟4条大河堰渠,时任知府题赠“泮水钟灵”4字匾额,以表彰他的卓越功绩;

抗战期间,十四代孙沈启贤,在陕南举起抗日旗帜,参与创建“陕南抗日第一军”,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沈氏家族的后人大多规矩、老实、谨慎、勤奋。这是为什么?沈继军脱口而出:“家风。”“每一代人都绕不开‘我是谁,我从哪里来’的追问。”他向记者解释说,家风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文化力量,“它会提醒着你,哪些事该干,哪些事不该干。”

500多年过去,如今的汉阴沈氏已绵延21代,不仅形成了固定的语言风格,行辈字派完整有序,且同氏族人之间不通婚。31万人口的汉阴县中,沈氏后人近3万人。这种天然亲情由家及国,拓展和上升为关心社会、积极济世的责任意识和伦理要求,促进了个人、家庭与社会、国家的良性互动。

谁知散木有乡根

初春的涧池镇枞岭村,油菜花开得正盛,远山笼在薄雾里,沈氏家族的发源地依然是农耕样貌。

缓步走进古朴庄重的沈氏宗祠,石牌上镌刻的《沈氏家训》20条首句,自定立至今,232年间一字未改。家训涵盖孝悌、亲情、修身、齐家、睦邻、济贫、教子、嫁娶、志节、德行、为官等方面内容,讲修身、讲礼仪、讲勤俭、讲忠义,最重要的是强调做人。

“志节之贵乎坚贞也”“出仕不可不清也”“志行不可刻薄也”,一是要求在日常生活中恪守德操,做到志节坚贞,不苟俗流,二是要求在仕途中坚守清廉,毋以“援上之不工、剥下之不巧”为虑,要抱定“致君泽民”“循分尽职”的信念,否则,就是“衣冠之盗贼”。

此外,“祭祀不可不殷也”“穷难不可不周也”“忍耐之不可不讲也”又将儒家思想具体化、规则化和生活化。

在沈氏家族,每逢春节、清明祭祖,来自全球各地的沈氏后裔都会齐聚沈氏宗祠,举行祭祀典礼、诵读家训。正是通过这种方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内化为每一个后人的行为准则。

2020年,汉阴县被评为全国首个“中国家训文化之乡”。以沈氏家训为引领,以“三沈”文化为内涵,汉阴县有效整合并充分利用全县廉政文化资源,使廉政文化与传统文化、地域文化、民俗文化有机结合,让干部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得到启迪,党风廉政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沈继正认为,《沈氏家训》不仅体现了厚重的家国情怀,而且注重从日常生活的小节培养勤勉、忠恕、正直、清廉的品格。当然,最能代表汉阴沈氏家训精神的莫过于“三沈”,他们的优良品德如今依然值得后辈学习。“‘三沈’性格上各有不同,但他们做学问时的那种严谨、锲而不舍,却是共通的。”沈继正说。


上一条:家无余赀的庶吉士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