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蒲城县王鼎纪念馆内的王鼎塑像。李刚 摄
南宋诗人吕本中有言:“当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清廉、谨慎、勤勉,这也是清代名相王鼎所坚持的为官准则。王鼎为官四十余载,官至宰辅之首,位居师保之尊。他为政以勤,持身以廉,待人以谦,身上全无那些封建官僚唯利是图、贪得无厌的腐败气息,始终保持着清正廉洁、刚正不阿的本色。
嘉庆元年(1796年),王鼎考中进士,入翰林院做了一名庶吉士。庶吉士是翰林院内的短期职位,主要负责为皇帝起草诏书、讲解经籍等。王鼎家中清贫,离开老家一年有余,他曾经也想回家看望亲人,可囊中羞涩,每月发的几两银子还要带一些给老家补贴家用,哪里还有余钱路上开销。况且一旦告假,朝廷给的薪水即刻停止,靠什么生存和养家?想到这些,他只能打消回家探亲的念头,沉下心,投入到学习之中,他的质朴诚笃和勤学好问,给老师们留下深刻印象。
王鼎的同乡,乾隆二十六年的状元,时任东阁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同时也是嘉庆皇帝老师的王杰也关注着王鼎,并让王鼎拿几篇自己写的文章给他看。王鼎心知肚明,王杰是念在同乡的情面上想举荐自己,给他创造一个晋升的机会。可王鼎却拱手施礼道:“老大人的心意我领了,学生读书时就曾立下誓言,将来做官一切凭自己的本事,无论何时何事都不受人请托,也绝不请托于他人。现在我做了两年官,此志从未改变,还请见谅。”王杰听后先是一愣,后又微笑着说:“你有如此志向,我心甚慰。”王鼎的话很真诚,也很平实,虽是婉拒,却让王杰对他更为欣赏,王杰私下称赞王鼎:“观子品概,他日必不在余之下。”
嘉庆六年(1801年),王鼎留任翰林院,担任编修一职。翰林院毕竟是个官署,掌管的事务多,编撰任务重,工作繁忙,日常应酬也不少,代步的马车、见客的衣服都是必需品。清贫的王鼎省吃俭用,除每月定期从自己的俸银里边抽出一些银两补贴家用之外,利用节余的银两咬牙为自己置办了一辆小驴车。可是不久车便被盗了,王鼎很是沮丧。他在给小弟的信中这样写道,“自兄去岁病后,精神总觉单弱不振,若另买一牲口,总得七八十金。且京况太苦,养车费力,不如其无。现在兄出入拜客总是步行,上馆上衙门则雇一小驴车而已。”王鼎安步当车,可见这位翰林院编修生活之清贫。
王鼎一生以国家社稷为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为官操守堪称典范。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鸦片战争爆发,道光帝决定议和并处置林则徐。王鼎苦谏无果,更是舍身尸谏,自缢于圆明园,享年74岁。《清史稿》记载:“鼎清操绝俗,生平不受请托,亦不请托于人。卒之日,家无余赀。”王鼎无私无畏、刚正不阿的浩然正气,为官廉政、两袖清风的廉洁品质,值得人们缅怀和追念,也值得为官者学习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