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城:黄河万古流 廉脉续千秋
打印

自北方黄土高原而来的黄河水奔腾至此,破“门”而出,一泻千里,流至广袤的关中平原。这里就是陕西省韩城市,黄河西岸、龙门以南的一座历史文化名城。

秉笔直书的太史公司马迁、直道一身的状元王杰在这方厚土中植下了传承千年的廉政根脉。党家村刻在青砖上的一条条家训,传承着古往今来颠扑不破的为人之道、处事之理、养性之规、修身之法。芝川渡口,八路军东渡黄河出征抗日,又为这里注入了红色基因。

“民居瑰宝”党家村外景。刘玉虎 摄

风追司马

高山仰止太史公

东临黄河,西枕梁山,南倚韩原,北绕芝水之地,坐落着太史公司马迁祠墓。攀登祠堂的石阶,被砌为九十九级,这是后人给予太史公的无限尊崇。中国古代的历史著作浩如烟海,史家林立,但就墓地规格、拜谒人数而言,唯有司马迁独居魁首。高山仰止,仰望司马迁,仰望他笔下真善美的人物,更仰望他刚直不阿、幽而发愤、秉笔直书的伟大。

公元前九十九年的夏天,汉武帝派将军李广利领兵讨伐匈奴,其间李陵请兵五千,孤军深入浚稽山,遭遇八万匈奴骑兵。在未得到主力部队救援、粮尽矢绝之后,李陵被俘投降,朝堂随即响起一片讨伐之声。司马迁却挺身而出,为李陵辩护,因而触怒汉武帝,被判死刑。

按汉律,死刑可用金钱赎免。然而,司马迁却因“家贫,货赂不足以自赎”,遭受宫刑。在坚忍与屈辱中,司马迁扛起了太史公的使命,历经十六年最终写成了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

“晏子廉洁树国风”“汉文帝节俭不扰民”“胡亥昏庸无度身死国亡”……太史公铁笔写春秋,不虚美、不隐恶。韩城市将司马迁的廉政思想集中展示在了司马迁祠墓内的《史记》廉政教育专题展馆中,警醒党员干部严守为官底线,坚持廉洁从政。

这座始建于西晋的司马迁祠墓,走过一千七百多年,在四季轮转中,将“廉”脉流传至今。

直臣流芳

清风两袖品行高

有着千年建筑史的韩城古城中,坐落着一处古朴典雅的院落。清代西北唯一的状元王杰告老还乡后便居住于此。这里也被命名为“状元府”。

除了被乾隆钦点为状元这一段经历外,王杰是贪官和珅的主审人这一身份更为韩城人津津乐道。

嘉庆初年,当和珅被革职拿问时,慑于他往日的骄横跋扈、权倾朝野,竟无人敢当主审人。这时,韩城人王杰挺身而出,不到半个月就查明了和珅的罪状。

其实早在乾隆年间与和珅同殿为官时,王杰便不畏其权势。据《清史稿》记载:“和珅势方赫,事多擅决,同列隐忍不言,杰遇有不可,辄力争。”他曾不止一次当庭指斥和珅骄奢贪婪、奸诈妄为。

王杰八岁丧父,家境贫寒,凭借着聪明好学位极人臣。为官四十余载,王杰性喜简淡,他曾告诫家人:“吾先人严谨节约,予伊等以不饥,足矣!且吾亦无长物以贻子孙,若不自检制,吾不能斤斤为豢养计,亦非吾所能庇也。”

王杰告老还乡之际,嘉庆皇帝赞其“直道一身立廊庙,清风两袖返韩城”,同时赠予他玉鸠杖,给了这位清官廉吏最尊崇的礼遇。随这位两朝元老返乡的唯有几十箱书而已。嘉庆皇帝赠予王杰的赞语,现在被镌刻在状元府内,指引着后人走近王杰,走近他的耿介正直。

位于韩城市金城区的状元府。武利芳 摄

警训铭心

党家村里话家风

家,是安身之所,也是精神成长的土壤。走进有着六百多年历史的党家村,刻在青砖上的一条条家训犹如一盏盏明灯,照亮一代又一代人的道德品行与做人准则。

“富时不俭贫时悔,见时不学用时悔。”“国则思忠,家则思存,民则思信,为人之根本也。”“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一句句朗朗上口的箴言道尽了修身、处事、治家、报国的根本遵循。

浸润着这样的家风,在明代韩城遭灾时,当地人党孟辀当众把穷人借他二百余石粮食的借据现场焚毁,时人赞其为“党义翁”;浸润着这样的家风,清朝曾任钦差赴山东查办贪案的党蒙,秉公执法,拒收贿赂,依律查处贪官污吏数十人,刚正名声震动京师,朝廷御赐“清廉正直”牌匾;浸润着这样的家风,在烽火连天的抗日战争时期,党家村人前赴后继,仅有一百多户人家的党家村,先后有六十多人从军,父子、兄弟齐上阵,战士、将军勇杀敌。而今的党家村,兄友弟恭、孝老爱亲的故事不绝于耳。

在象征着文星高照的六层文星阁旁,原党家村小学被改建成家风园,一批又一批党员干部来此接受好家风的熏陶,党家村的百年家风成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廉文化资源。

东渡卫国

黄河岸边鱼水情

炎炎烈日下,滚滚黄河边,八路军东渡黄河出师抗日纪念碑上,三颗象征八路军三个主力师的五角星依然鲜红。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下辖第115师、第120师、第129师。全军约4.6万人在河面宽阔、水流平稳的芝川渡口渡过黄河,奔赴华北抗日最前线。

东渡前夕,群众还不知道红军已经改名为八路军,韩城沿路刷写着“欢迎救国救民的红军”“红军是抗日的先锋”等标语。同时,韩城各界爱国人士发起了一场场募捐活动,为衣被单薄的八路军送钱送物。

因连续阴雨,渡口一带的路十分难走,群众就从家里拿来木椽、木板甚至寿木板铺在河边,搭在船舷上,方便战士上船。送子参军,也成为国难面前韩城人民的自觉选择。

八路军129师386旅到达韩城芝川时已是夜晚,为了不打扰群众,战士们身披麻袋睡在街道屋檐下;八路军战地医院义务为驻地周边的百姓疗伤看病、送医送药……在这场轰轰烈烈的奔赴中,党的军队始终和群众在一起,以严明的纪律赢得了群众的真心拥护。

1937年秋风中的黄河西岸,是一幅军爱民、民拥军,万众一心赴国难的动人画卷。

赓续历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1995年,为了纪念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全国少工委决定在韩城芝川渡口建立八路军东渡黄河出师抗日纪念碑,全国的少先队员代表把精心采集的井冈山红壤、卢沟桥石子、太行山石条、宝塔山下延河水奠基在纪念碑下,在黄河岸边种下了一颗颗信仰的种子。


上一条:旬阳:廉吏垂青史 军民鱼水情
下一条:奏响崇德尚廉的三秦最强音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