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传家宝
打印

在我的书架上有这样一本书珍藏多年,书的扉页上按着一个红红的大字“奖”,下面有一行字写着“奖给陈有仓同学,1987年9月”。这是一本厚厚的《英华大词典》,是我高中毕业那年班主任老师特意发给我的。班主任把我叫到他的办公室说:“这是学校奖给你的,成绩只属于过去,以后的路希望你继续努力,愿你铭记!”

我出生在一个山沟沟的农民家庭,有幸在矿区的学校读完了高中,这是许多与我同龄的农家子弟所没有的幸运。那时是改革开放初期,生产队的地分到了各家各户,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社队也办起了小煤窑。家里缺劳力的小伙伴,初中毕业就回家务农了,有的初中甚至小学还没上完就早早退了学,回家放牛或到小煤窑上干活挣钱。当然有的是高中没有考上,回了家。——其实也是本人早就没有了上学的心思,借着初中毕业升不了高中干脆回了家。我们村和我同班的有七个人,只我这一个男生坚持上完了高中,其他六个女生全都早早回了家。

从小学到高中,我也一直很受老师青睐,获得的奖状不少,贴满了墙。因为我学习一直很努力,最主要的是认真,那时老师也经常爱引用毛主席的一句话:“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因为认真,也总感到知识浩如烟海,老师认真讲,自己认真学,总觉得有无限的新东西,总是渴望把所有的知识学到手,把所有的新东西弄明白。现在看来那时也是十分幼稚的,知识是学不完的,新东西也不是都能弄明白,可是当时就是那个状态。后来高中读孟子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老师也做了解释,可那时也是没有深切体会的。可能当时在所有人的眼中,自己就是一个书呆子。但在我的那个阶段,当时那个年代书呆子却是一个正面的褒义词。相反,早早退学的人,在山里人看来是不走正道、是没有前途的,一辈子可能就待在了山里。

要说认真学习,这恐怕除了老师无私的教悔外,还得益于长辈邻里的熏陶,因为认真的孩子总能得到他们的肯定、褒奖和尊重,父母在向外人介绍自己时,也乐意说这孩子忠,或者说心忠,忠有忠心、忠诚、诚恳的意思,外人也总给予赞许、尊重,甚至是羡慕的肯定。忠与奸相对应,山里人聊天(叫谝闲传)说起前朝古代也总是用戏曲或故事里的忠臣、奸臣品评人物,现实中评价人的好坏也总是用好与奸来分别,忠就是好。山里人质朴、耿直,都好像有一个共同的是非观念与生俱来的印在他们的头脑,没见过世面、宅心仁厚、邻里互帮互助,一个村里的人都相互认作自己人,不大有外界形形色色、各式各样的人生状态。自己在矿上的子校上学,矿上的条件要好的多,在村里人的心中那是高不可攀的端铁饭碗的工人,自然不作比较,也没法比较,在矿上学校上学是令人骄傲的事。

我的家是一个典型的山里传统的农人之家,唯一稍有不同的是我的父亲是山里人心目中的“文化人”。自己能够坚持不辍学,认认真真地做人做事,大概也是受了这样家庭氛围的影响吧!从踏入小学,直到大学毕业,辍学的念头在我的脑海中从来就没有一丝一毫的闪现过,对于这个词的概念,那也是工作多年以后的事了。作为一个爷爷早逝、父亲身体不大好、拖累重、极缺劳力的山区贫困农家的孩子,作为家中长子的我没有辍学,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更不用说自己高中复读又上学多年,甚至离开农村,一家重担扔给父母,这在山区的农村是不可想象的,在方圆村上是没有的事。长辈们默默无私的挚爱与付出,艰辛负重的执着与坚韧,以及严厉、严格和高标椎的期许,像一股源源不断的清流滋养着我长大,这种滋养流淌在我的血液之中促我成长,厚德立行,德字为先。祖父名中德、父亲名德云,父辈三兄弟都德字立名,做人尚德,厚德以载物。在我的记忆中,长辈们议论人事首重德性,他们赞赏的是有德性的人,交往的也是有德性的人。爷爷在我还没上学时就已去世。在我模糊的记忆和大人的传说中,爷爷走南闯北,见多识广,重情重义,交友甚多。祖母仙逝于1998年,那时我工作繁忙,未能见上最后一面。祖母慈祥、恬淡、刚强、爽朗,年逾八旬依然上山采药、割条子。在我的感受中,祖父、祖母对我的疼爱胜过父母。特别是祖母,无论她走到哪里,都要带上我,摘毛桃、拾麦子、挖药材、一起在雷雨天山上的大树下躲雨,大雨滂沱中头顶蛇皮袋,脚踩泥泞往家奔。父亲在小小的山村是少有的高小毕业的村民,从合作社时期直到改革开放,做生产队会计三十余年,账务精细,一丝不苟,算盘打的方圆有名,从未出过差错,人称“老会计”。大集体时,他一天到晚很忙碌,尤其是生产队年终决算分红,有时通宵不见回家。一年冬天的一天晚上,我和小伙伴偶尔到村上饲养室旁的瓦房去看热闹,只见父亲和队长几个人把小桌子放在土炕上,炕上放着火盆,电灯通明,他们盘腿而坐,一边比划谈论,一边由父亲算着账。改革开放后,我上小学,眼见父亲老往外跑,他有关节炎,走路不是很利索,爬坡总是很吃力。村上土地分包那天晚上很黑很冷,父亲带着我走了好几里路到饲养室旁的大瓦房,由我代表我们家抓的阄,自己觉得干了一件大事,那天乃至后来好长时间都让我很兴奋,后来知道他又为村上办料石场、修水塔、办小煤窑,手续由他跑,工程上马后,功成身退。他在家里有办公桌,早晚都看见家里人来人往,都找他,他不是记账,就是拿着浆糊整理票据,抽屉里装着一些杂志文件也不让我们看,多年以后我才知道是《红旗》杂志之类的。父亲喜谈前朝古代,谈起姜子牙、刘关张津津有味。尤敬中医,经常谈起小时候随牛兽医采草药治病救人之事。因为会写字,略会用毛笔,又知道一些政策,村上有个抄抄写写的,比如谁家写个申请、打个借条、欠条什么的都爱找父亲帮忙,有的年轻人考虑个人前途、就业什么的也爱找父亲商量,因此家中经常串门的人不少,母亲也百般招待,留着用餐。知青王叔当年插队年龄最小,勤奋好学,家庭惨遭横祸,作为村干部,父亲仗义执言,王叔第一个回城立业,几十年不忘恩情。一年母亲病危,多方医治无果,王叔听说后特意赶来看望,并从西安请来一名自学成才的青年医生,连夜到我家里给母亲诊治,后来又上门诊治好几次,硬是把母亲给救了回来。父亲每每提起这事,总给我说,人要懂得感恩,不要忘了你王叔和那个给你妈治病的叔。后来才知道当年给我母亲治病的那位青年医生,已成为省城医院的专家,虽然未有机会谋面,但全家人一直怀着一颗感恩之心,与王叔的来往至今依然密切。

相处最多的是母亲,她操劳家务,里里外外永不知疲倦,全家吃喝拉撒、穿穿戴戴全靠她经管,她除了很少让男孩子上锅灶以外,下田上山都带着我这个小男子汉以壮胆,她干啥我干啥,但母亲总把最重最累的活留给自己,给我们兄弟总是分的很少,在我们干活的半中间也老是“截胡”,只想全压给自己。她对于子女的爱深入骨髓,总是一丝一毫的攒着,且直接溢于言表。母亲心直口快,慈悲为怀,经常对我们说:“以心换心”“要想公平打个颠倒”。她说的明白,又很通俗,让人感觉十分贴切。她尤其见不得恓惶人,瓜果蔬菜、好吃好喝的时常给邻里相送,对流浪乞讨人员从不吝惜,往往想起自己年少时的苦,总是心心为念、同心相怜,以至时不时有报恩来客登门看望她。母亲每天起得最早睡得最晚,操心最多,操持家务干农活。干起农活雷厉风行,挑粪担水脚底生风,一般男劳力都难以企及。她从小从外省到我们家,年少时遭了很多罪,早早就干各种活,茶饭针线,里里外外样样活计没有她不会的。她为人纯善热情,施舍大方,处处为别人着想,爱憎分明,经常扶危济困。邻居家的女主人不会做衣服,他们家子女的棉衣都是我母亲缝制;母亲做了什么好吃的,总要给四邻八舍送上一碗;谁家大人不在家,小孩没人管,她会送上饭食;谁家老人病了,她会前去探望;大人小孩来家串门,总是力所能及地拿出最好的招待,可自己总是省吃俭用。记得小时候一位卖菜籽的外地老人病倒在了邻居家,一大早我去上学,母亲就端了自制的醪糟去探望。五保户石爷爷独自住在离村子较远的半山坡,母亲经常让我们给送去吃的,老人也把被褥拿来让母亲拆洗。在那闹饥荒的年代,我们兄弟姊妹六个却从未感受过挨饿受冻的滋味,母亲总是能变着花样让我们吃好,哪怕搭间野菜,也让我们吃的新鲜有味。过冬过夏衣物早早就准备了,这与母亲的勤劳和手巧是分不开的,尽管这双手现在像枯树枝一样干瘦皱巴甚至扭曲。她会带我们上山采各种野菜,总是会有不同的吃法,她总是带头吃的有滋有味。她会把旧被褥甚至捡来的旧布拆了糊成革被,做成鞋。一家老小的旧衣服拆了洗、洗了拆,经她精心缝制,一年又一年,总是很贴身,很难看出新旧。正是母亲同情心强、热心、会招呼人,又舍得衣食茶饭,因此许多到村上小煤窑打工的外乡人爱来家里串门,有的也带来了家属和小孩,有洗洗涮涮、缝缝补补的活总爱找母亲帮忙,什么山阳的、湖南的、甘肃的都结下了很深的友谊,他们有的多年后专程来看母亲,有的来信问候。

父亲与子女很少言谈,与子女相处,仿佛距离最远,他沉默严肃,威严有度,且得理不饶人。但待人接物,与来访者言谈却从不避讳子女在场,我爱听大人们谈论古今,从他们的言谈中也默默的学到了许多。事后多年回忆,这仿佛就是一种无意的身教。但若他和你交谈,往往让人不寒而栗,声音不高的几句话却让人刻骨铭心。记得高一时,一次家长会后好几天了,父亲在家喝茶时叫住了我:你很骄傲啊!我当时就脸红脖子粗,心跳的厉害。我很不服气,因为我从来就没有感到我有这样的心思。简单的几句对答后我才弄明白,原来我高一入学考了高分,晚自习放学后自顾自的早早跑了,并未等同路的女同学,女生在夜黑的路上受到了惊吓,后来被其他同学反映到了老师那里,以“骄傲”给我定了性。父子只有简单的对话,父亲虽没有直接教我怎么做,我却懂得了谦和不只在心里,更要在行动上。为人做事,不能自顾自,一定要站在他人的角度设身处地的想一想。父亲虽然言少,但他的话却有力量。平时也能感受到,当我获得了一点点成绩时,他并不言明,他也许是从别人那里知道了一些什么,也从未表扬过我,但从他会心的神情中,我能真切地感受到他的满意与鼓励。

母亲虽不识字,可她表达能力强,总是用朴素的俗语打比方举例子,为我们阐释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有时她也问问我们都学些啥,要我们讲给她听。她虽帮不上我们学习的忙,却格外看重学习,总是给我们准备妥当,掐着时间,让我们无牵无挂去上学。多年以后我才知道,我之所以没有辍学是与母亲的坚持分不开的。在家里最困难的时候,父亲也曾动过让我上完高中回家帮忙创业的念头,但母亲始终坚持学业不能荒废。母亲常讲,不识字的害处实在太多,她以切身体会常常开导我们。在家里她总是为别人着想,几乎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一睁眼总是忙到晚,围着一家老小转,几乎没有歇息的时候。一日三餐在我们放学回来,她已端上了桌,这背后她不知付出了多少,而她从不上桌,吃饭也总在人后。有时夜深了,我还在做偷懒留到最后的作业,寒冬里一件外衣不知不觉的披在了我的身上,又不知她是什么时候来到我身旁的。我用过的书有时乱扔,她总是悄悄整理好,不经我的允许,绝对不许外人翻。

亲戚走访,充满温馨。来往最多的大姑,气质温和、慈祥,接人待物热情大方,体贴入微,男女老幼都喜欢和她拉家常,总是让受伤的心灵熨平。近八旬高龄的她依然为左邻右舍拔罐针灸,解除病痛,总是让人感到如同和煦的春风。父亲对我们兄弟姊妹的学习似乎并不大关心,总是看我们自己怎样做,这一点与叔父差距很大,叔父在外工作,很亲和,又说又笑,尤其爱小孩。在我很小的时候就鼓励我学习,每次回来都带些笔、笔记本之类的送给我,在我心目中是最亲的,也一直称呼他为“达”,直到我参加工作后才改了口。

爷爷、祖母、父亲、叔父的身上更多的体现是传统的讲仁义、讲道理、重品格、重诚信,而母亲言传身教给我们的却是仁和、勤劳、敬谦和乐善。齐家睦邻以仁和,于业讲勤于人讲敬,以仁厚之心、谦敬之礼、乐善好施,家和互爱、其乐融融,以至邻里和睦,共享乐洽。在这样的家中,我从没有不幸福的感觉,因为自己感到了祥和快乐,因而以后所见到的一切都是和善美好的,遇到的都是好老师、好同学,还有后来的好同事。在后来不同的工作岗位上,我一直保持着从小养成的诚恳认真做事的习惯,以感恩的心态回报社会大家庭给予自己的一切。总觉得唯有勤勉做事,清白做人,为社会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心里才踏实,才心安理得。谦敬简朴也成了我割舍不掉的一种情怀。现在时代变迁,生活条件变好了,自己也常把自己的经历和感悟讲给孩子听,唯有勤恳敬业、谦虚谨慎、少点浮躁,少点奢华,才能让我们远离人生的一些虚浮的诱惑,明白做人做事的真谛,唯有把自己的追求融入到社会的需求之中,才能有人生的精彩。

父辈们留下的资产,是我取之不竭的精神财富,它虽无言无形,却流淌在我们的血脉里,虽然没有几字箴言,但他们的言行却始终萦回脑际,恍如昨日,激励着自己一路前行。大女儿已经上了初中,在我的陪伴下茁壮成长。女儿富有爱心,明白事理,自强上进,热爱班集体,也乐于助人,讲文明,拾金不昧,连年被评为“三好”学生;担任班干部,成为老师的小助手,今年也被学校评为“自强自立型”新时代好少年。一个优良的家风是无数代人历经磨砺,在岁月的积淀中用心血浇灌出的人性的文明之花,闪耀着奋进求索的智慧光芒,它虽无言,却从遥远走来启迪着我们当下的人生,让我们迈进更加灿烂的明天。好的家风,是用金山银山都换不来的传家宝,是一个家庭、家族乃至一个区域、一个社会兴旺繁荣的密码,永远值得我们珍惜。(铜川市印台区委党史研究室)


上一条:父亲教育我们二三事
下一条:厚德笃学 诚实守信 良好家风伴我行——我的家风家训分享交流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