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后方委员会密事
打印

1947年3月,北国的寒风还凛冽着,黄河的冰凌尚未消融。一支浩浩荡荡数千人的队伍,从陕北东渡黄河,在山西临县碛口镇沿岸登陆,分散驻扎在临县的多个乡镇和村庄。

这支神秘的队伍正是由叶剑英和杨尚昆率领的中央机关和军委机关。1947年4月11日,中共中央后方委员会(简称后委)成立,由叶剑英担任书记、杨尚昆任后方支队司令,包括中央军委一、二、三局和卫生部一部分,中央办公厅、城工部、社会部、情报部、中央秘书处和警卫团等机构。

后委成立后,统筹中央后方各项工作,承担“中央参谋部”和“后勤保障部”的任务,为中共中央转战陕北期间的作战指挥提供了有力保障,为夺取解放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危急关头 应时而生

1946年6月,蒋介石不顾全国人民反对,撕毁停战协定和政协决议,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各解放区军民经过艰苦抗争,粉粹了国民党军队全面进攻的野心。至1947年2月,国民党损兵70余万,战局上丧失主动。3月,蒋介石为解决兵力不足问题,向陕北和山东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企图将中央领导机关赶出西北地区,以便集中力量击破华北解放区。

这时,胡宗南奉蒋介石指令,率领34个旅25万兵力向陕甘宁边区展开猛烈攻势。3月13日,胡宗南部15个旅14万兵力,兵分两路,同时沿宜川、洛川一线,向延安发起大规模进攻。胡部气焰嚣张,曾扬言“三日之内占领延安”,而陕北我军只有2.6万人。中共中央审时度势,决定主动撤离延安,实施战略转移,以运动战术寻机歼敌。

3月下旬,叶剑英和杨尚昆率领从延安撤离的中央机关和军委机关5500多人东渡黄河,来到山西临县。经过详细考察,二人一致认为这里是理想的屯兵站和中转站,原因有三:一是地理位置优越。临县山坳众多,地形隐蔽,易守难攻,且与陕北仅隔一条黄河,交通便捷,方便与党中央秘密联络。二是群众基础良好。临县早在1926年就建立了第一个党支部,1940年1月解放并成立抗日民主政府,是晋绥边区的支前模范县。三是军工资源丰富。临县盛产煤铁,招贤镇一带烧制瓷器,有抗战时期建立的军火厂,能够较好地满足由陕北迁至临县军工厂的生产所需。

基于以上考虑,叶剑英和杨尚昆在随后的一份报告中这样写道:“(临县)三交镇附近窑洞多,接近碛口,西渡较近,有利从河西运粮。决定以三交镇为中心,取15华里为半径,配置在圆周内。电话线可减少,运煤亦便利。”3月28日,周恩来到临县指导工作,叶、杨二人表示想长期驻扎在此,以便为党中央和毛主席服务。周恩来表示认可,并当即拍电报报告此事。

3月29日,中共中央转战到陕北清涧县枣林沟村,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史称“枣林沟会议”。会议决定由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机关组成前敌委员会(简称前委),留在陕北指挥全国的解放战争;由刘少奇、朱德、董必武等率一部分中央机关人员组成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简称工委),转移到华北“进行中央委托之工作”;已到晋西北的中央和军委机关,“照前议一部去太行,一部就地疏散”。

4月11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在晋西北的中央工作机构分为三部分的分配方案》,确定将在晋西北的5500多人分三部分行动:一部分回陕北,一部分去太行,大部分留在原地,组成后委统筹后方工作。自此,中共中央后方委员会成立,历史上的“三委”结构正式形成。

运筹帷幄 传送情报

林荫蔽日,街衢纵横,这便是临县三交镇双塔村,后委机关旧址所在地。穿过狭长的石板路,记者来到叶剑英同志旧居,只见一座清代窑洞小四合院民居,院门狭小却考究。当时,由于严格保密,村民们并不知晓后委机关驻扎在此。82岁高龄的老党员薛银瑞曾任临县统计局局长,他回忆道:“后委领导人来村时,我才7岁,叶剑英同志就住在我家前面的院子。中央机要处的工作人员白天排练《白毛女》,晚上搞机要工作。”

为了保密,后委机关对外代名为“联大支队”,首要任务是协助留在陕北的中央前委指挥全国的解放战争,承担着中央的情报搜集、指令传达、通信保障、交通联络乃至对外宣传工作。杨尚昆回忆道:“这一年,毛主席、恩来和弼时同志在‘最小的司令部’里,指挥着‘最大的人民解放战争’。我们在相对稳定的环境里掌握敌情、提供情报,统筹后方工作,为毛主席、党中央服务。”王震也评价:“毛主席在陕北之所以能够料事如神,指挥若定,中央后委起了重要作用。”

后委的情报工作由叶剑英领导,李克农具体负责,从人员配备、电台架设到情况汇总都作了周密部署。为避免敌人发现中央指挥机关的位置,后委同前委只用一部电台专线联系,中央同各方的联系绝大多数通过后委电台拍发,后委成为统筹全国各地的重要枢纽。由于保密措施细致缜密,敌人始终没有摸清中央指挥机关的位置。当时,中央军委90%以上的无线电台集中到三交镇一带,由军委三局负责保障无线电通信,选址在地形隐蔽的孙家沟。这里四面环山,十多个四合院错落有致,相互连通,是安装电台的不二之选。

据临县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张海红介绍,为避免暴露,安装电台的院落严禁外人靠近,门锁也做了特殊设计以防外人进入,院落里的电线虽密密麻麻,却铺设得十分隐蔽。记者走进窑洞,发现里面“别有洞天”——不仅有一扇后门可通往院外,还有一条地道可通向村外。“这样的设置也是为了安全保密需要,遇到突发状况时方便撤离。”张海红解释道。

1947年4月下旬,孙家沟共设立10部收报机,其中一台24小时收听毛泽东率领的中央支队电台的呼叫,与前委随时保持联络。情报部将每天收集的情报编成军政情况汇报,及时通报中央。同时责成军委二局局长戴镜元,通知各大区野战军的情报分支机构,每3天或5天汇报一次情报。总部整合后,上报中央和军委,使中央能够全面掌握前方情况和敌军动态,作出相应决策。

6月12日,叶剑英依据获取的情报向前委报告,追击前委的国民党董钊部整编第一军已到巡检司、马家台一带,建议前委机关重返小理河。按照叶剑英的建议,前委机关返回小理河一带,在此驻扎一个半月,举行了著名的小河会议。对于后委周密的情报工作,周恩来同志这样说道:“在陕北战场,天天有用得着的情报,使我们对敌情了解得很清楚。”

峥嵘岁月 严密保障

叶剑英到双塔村后,看到村民们总在村后的一条沟渠里舀浑水喝,人多水少,供不应求,便让挖防空洞的石匠停下来,先为村民们打井,有时还亲自搬运石头。不久,村民们便喝上干净的井水,“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故事也流传下来。峥嵘年代,村民们感激后委领导的恩情,自愿配合警卫部队,挖出一条通往防空洞的转移通道,盖上柴草和土用以掩护,以防敌人空袭。

当时由于币制不统一,收上来的党产大多是金条和银元,由中央特别会计室保管。为了更隐蔽地保护党产,不被敌机发现后轰炸,叶剑英想了一个办法,即在窑洞地下挖深坑,把党产放在经过加固的箱子里,再埋到地下,让老百姓在院子里种上一些蔬菜。这样一来,敌机侦察时不易发现,保证党产安全稳妥。

1947年,兰州到沈阳一线的秘密交通遭到严重破坏,中央决定在后委设立交通科,由原中央秘书处交通科长王凯负责,恢复同各中央局的秘密交通联系。6月初,后委在河西建立了秘密交通站,在山西崞县(今原平)建立了同晋察冀联系的交通站,每隔半个月接收一次来自蒋管区的报纸刊物。

为支援各地解放战争,后委征招大量新战士,为各战区补充兵力。1947年6月,后委从太行和五台地区征集新兵1300人,输送到陕北前线,从中挑出600人,补充到中央纵队警卫部队。7月,晋察冀军区6个连的600多名新战士,在后委经过短期的秘密训练后,开赴陕北战场。

“1947年9月,后委向中央纵队运送棉衣800套、土布1036丈、棉花1470斤,组织民工4000余人,从周边地区运送粮食5410石、被褥近万套。”中央后委陈列室展出的一份珍贵资料中这样记载。党中央转战陕北期间,后委承担着前委机关及中央纵队几乎所有的补给物资、弹药和兵员的供应,发挥着后勤保障基地的重要作用。

1948年3月12日,叶剑英、李克农率后委部分人员离开临县,向西柏坡转移,留杨尚昆等做善后工作,等候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的到来。3月23日,毛泽东率领中共中央东渡黄河路居临县,在接见临县县委宣传部部长刘枫时说道:“这次中央后勤单位住在贵县,在安全方面、生活供给方面安排得很好,我代表党中央向你们表示感谢!”25日下午,毛泽东在双塔村召开了行军大会,他动情地讲道:“行军是艰苦的,可前途是光明的。”再一次坚定了大家胜利的信心。

3月底,杨尚昆等惜别临县,率领前委和后委机关人员分批出发。4月22日,后委机关最后一批人员到达西柏坡。5月2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下发通知,决定撤销后委。至此,因战事紧急而成立的后委光荣地完成了历史使命。

后委存续的时间虽然短暂,但是它承载了中国历史不可或缺的一页,铭刻着中国共产党人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更见证了中华民族英勇奋斗的光辉历程。


    上一条:在“银色别墅” 秘密召开党的六大
    下一条:一场特别的婚礼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