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言行,是我们做人立世的标杆!”
打印

人物档案:

林芝堉,1927年12月出生,陕西省蓝田县蓝关街道林家河村人。1949年12月入伍,1950年1月在松潘懋功地区(现隶属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参加南征与剿匪战斗并荣立特等功。1951年1月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参与了抗美援朝战争第五次战役第二阶段的多次战斗。1952年9月,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1月,林芝堉在部队因工作表现突出荣立三等功。1958年5月,林芝堉服从组织安排,转业至安徽省来安县。1964年8月,林芝堉调回家乡蓝田县任职。1988年,林芝堉正式退休,回到蓝田县林家河村居住。

林芝堉生前照。(蓝田县纪委监委供图)

2024年6月7日,97岁的林芝堉安详地走了。

在人们眼中,他是一位抗美援朝老兵、一位不愿受恩惠的“老顽固”、一位他人口中的“劳动校长”、一位子女口中沉默实干的父亲……

虽然林芝堉已经去世,但他的故事、他的家风一直浸润、影响着子孙后代。

初心的守望

走进蓝田县林家河村的林芝堉家,大门两侧一左一右挂着的“光荣之家”光荣牌极为醒目,与最上方的“厚德载物”门楣一同向人们展示着这个家庭的不平凡。

据家人介绍,1988年退休后,林芝堉的生活很简单。他每天都会打开电视,关注着省内、国内及国际新闻。此外,他也喜欢看体育比赛,每次看到身着红色比赛服的运动员时总会问老伴一句:“快看,这是咱中国娃娃吗?”得到肯定答复后,林芝堉总是站起来挥舞手臂高喊:“娃娃们加油!中国队真厉害!”一如当年作战时充满激情。

三八线附近,林芝堉生前不知道多少次在梦里回到那个地方。

那是一场力量悬殊的生死较量:志愿军没有制空权,敌人的飞机像乌鸦一样,一群一群飞过来狂轰滥炸,山上的树都被烧焦了,可地面上一挺高射机枪都没有。

“不害怕是假的,但是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指导员在行军途中经常领着我们唱《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曲。”那时的场景早已刻印在了林芝堉的心里,以至于经常对后辈讲起。

“其中一场战斗中,连队238人,伤亡110多人。近一半的战友永远留在了那里。他们的功劳要怎么和别人说?我能活着回来,就是恩赐。那些所谓的功名,不能去想,不该去想……”林芝堉时常对前来看望他的当地干部这样说。

“老人家参加党支部活动最积极、交党费也最积极。”一位村干部说,新建的村委会院子里的花草树木都是热心的林芝堉为了美化环境移植过来的。“他每天跑过来照看这些花草树木,其实主要是想问问组织上有什么需要他的地方。”

尽管退役了,但新闻上只要是讲国际局势的内容,林芝堉总是紧张地站起来说,最好还是不要打仗。但要打仗的话,自己还能上战场,说着就唱起了战歌:“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

林芝堉曾经把自己最喜爱的一首词《沁园春·雪》教给他的儿女,作为对他们的启蒙教育,希望把爱国的种子从小就播撒在后辈的心中。

家风的延续

“父亲很少讲自己的成就,之前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开展退役军人情况统计,当父亲把珍藏在柜子里的老物件一件件取出来摆在桌子上的时候,我才知道关于父亲当年战斗的细节和功绩。”大儿子林瑛说。

冷静看待贡献,面对荣誉更是始终保持清醒淡定,这是儿女们对父亲的评价。

林芝堉以“勤思、勤勉、勤劳、勤俭”四勤传家,未留下金银,余故事三四。在林芝堉言传身教下,家中慢慢形成了“自强不息、勤俭节约”的家风。

林芝堉总是对儿女们讲:“不仅要学知识、学本领,更要做一个有人性、有人格、有尊严的人。自己一辈子干什么都要想到国家,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决不做损人利己的事。”

从军队退役后,林芝堉服从组织安排,转业至安徽省来安县。最后因为思乡,他选择回到了家乡陕西省蓝田县。

初回家乡,林芝堉成为蓝田县城关中学的校长,月薪比在外地工作降低了很多。为了养活一家6口人,林芝堉就带着儿女去捡菜叶、拾煤渣……小儿子林琳因为营养不良得了头痛的毛病,无法承担繁重的劳动,甚至连长时间的学习都无法坚持。但林芝堉从未抱怨,只是默默地去克服困难。

困难不单来自养家的重担,一个没有接触过教育学的人,要想管理好一所学校,绝非易事。

由于缺乏教职工,林芝堉还承担了统计和分发粮票、助学金的工作,确保该发的不少一分、不该发的坚决不发。当时提倡学习和劳动相结合,每所学校都有固定的劳动任务,而城关中学负责的劳动任务所在地要穿过一条宽阔的大河。为了保护学生,林芝堉常常背着学生过河,一趟一趟,风雨无阻。

“以前,有很多人来找父亲办事。父亲奉行的原则是该做的必做,不该做的坚决不做,送礼的请回。”二女儿林凤玉讲道,一次,有人提着一篮油饼想找父亲办事。油饼在当时来说,是只有过节的时候才能吃上的美食,但父亲毫不犹豫地回绝,将那人请出门去。

精神的传承

家风影响着一个家族每一代人的成长。林芝堉有5个儿女,虽然他们常年在外工作,但每逢节假日总会约好一起回家陪父亲。林芝堉生病住院,兄妹们轮流照顾父亲,他们彼此有困难一同克服,从未吵架红脸,几十年如一日。

“父亲没有给我们留下什么物质财富,但他的精神、他的一言一行,却是我们做人立世的标杆,始终影响和指引着我们。”林凤玉说。

据林凤玉回忆,当年她从民办教师调到水泥厂的第一天,看到的是烟尘弥漫、炎热封闭的场景……天差地别的工作环境,让她无法接受。不到20岁的她晚上回家找父亲哭诉,恳求换份工作。林芝堉只有一句话:“别人能做的,你为什么做不了?”林凤玉含着泪扭头离家,连夜走了20多里路,又回到水泥厂工作。

“我真的坚持下来了,不仅如此,还做得很好。在后来的几份工作里,我也根本没想过放弃,只想把事情做得更好。”提到这段往事,林凤玉现在只有感慨。

对于子孙后代,林芝堉再疼爱也不会给予他们任何额外帮助,更不会用自己的影响力帮他们走捷径。他始终认为,人有多大本事就干多大事,有点挫折或许对成长更有好处。

作为工薪家庭的孩子,林凤玉的女儿杨睿读完本科后,再没花过家里一分钱,从硕士到博士后,从芬兰到德国再到美国留学,靠的一直都是她自己的奖学金。学业有成后,杨睿毅然回国发展,如今43岁的她在西安交通大学担任博士生导师,成为一位优秀的学科带头人。

“不抱怨,埋头做好自己的事,这是我从姥爷身上学到的最受益的行事风格。”杨睿感慨道。

林芝堉家的红色家风不仅影响着子孙,更影响着当地的党员干部。

“去年,我们邀请林芝堉老人家在清廉蓝田‘一把手’纪律教育课堂的开课仪式上讲述、分享他的革命故事和红色家风,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传承红色基因,修身律己、廉洁齐家。”蓝田县纪委监委宣传部部长侯义明说。

这片土地需要英雄,他们的精神正代代相传,口口相传。



下一条:不给人“开后门” 愿为民“撑把伞”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