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空港新城自贸大都汇。(西咸新区空港新城纪委供图)
党的纪律和干事创业是内在统一的。党的纪律既有教育约束功能,又有保障激励作用,既是“紧箍咒”,更是“护身符”。这就要求纪检监察机关把从严管理监督和鼓励担当作为统一起来,深入落实“三个区分开来”,坚持宽严相济、精准得当,建立健全重点领域重点问题问责案件提级审核、质量评查等制度,防止问责不力或泛化简单化,树立鲜明监督执纪执法正导向。
陕西纪检监察机关坚持严管厚爱结合、激励约束并重,打好容错纠错、澄清正名、回访教育等“组合拳”,为担当有为的干部卸下包袱;对党的纪律建设抓得不严不实、“四风”问题突出、违纪违法现象多发的问题严肃问责,依规依纪依法用好问责利器,坚持失责必问、问责必严,不断营造遵规守纪、干事创业良好环境。
严肃追责问责
避免简单泛化
有权必有责、有责要担当、失责必追究。问责是促进责任落实、纪律执行到位的有力武器。严肃有效问责有利于促进各级党组织、党的领导干部强化责任意识,督促纪律执行到位。但如果滥用问责或者在问责工作中严重不负责任,不但不能发挥问责的作用,还会挫伤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
“综合分析近年来全省案件质量调研评查情况,我们发现,个别地方仍存在追责问责泛化、简单化等问题,主要表现在问下不问上、边界不清晰、把握不准确等方面。”陕西省纪委监委案件审理室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些问题背后,反映出干部思想认识不到位、好人主义作祟、政绩观不纯、问责能力特别是纪法能力水平不高,以及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对待问责等问题,不想问、不敢问、不会问仍不同程度存在。
有责不担,正气难彰;失责不问,百弊丛生。解决问责泛化、简单化,关键要在“精准”二字上下功夫。此前,在对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移交问题核查中,为避免处理畸轻畸重,陕西省纪委监委统筹把握定性量纪,综合评判责任过错,运用党纪政务处分、诫勉谈话等处理方式,对负有责任的96名党员干部追责问责,责令25个单位作深刻检查。通过坚持从实际出发开展问责事项调查,分清重点主次、厘清责任边界,避免问责简单泛化。
陕西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突出严的基调,把准基本原则,通过细化流程、质量评查等方法提升执纪问责规范化水平。商洛市纪委监委制定印发并严格执行《关于进一步规范问责工作的通知》,确保规范问责、精准问责;聚焦重点问责案件及时向省纪委、市委请示汇报,严格审核各县区上报的问责案件,针对问责不到位、不规范、不精准等问题,及时督促纠正;聚焦“关键少数”、关键岗位强化问责,紧盯问题根源,严肃追究领导责任。为保障和提高案件质量,2024年省纪委监委开展全省案件质量评查,省纪委监委直查52个县区,组织各市纪委监委互查33个县区,实现了县区评查“全覆盖”。全省共评查案件1.1万件,对发现的问题严格督促整改到位。
“今年,我们将狠抓质量评查,实施问责案件专项检查,将对象从过去的‘二至四’形态案件和已办结案件,扩大至‘一至四’形态案件及未办结案件,针对重点突出县区、薄弱地区,邀请案件监督管理部门、监督检查部门共同参与,以县为单位进行通报曝光,不断提升评查震慑力、穿透力、指导力。”陕西省纪委监委案件审理室相关负责人说。
精准规范处置
保护敢闯敢试
全面从严治党的目的不是要把人管死,而是要通过明方向、立规矩、正风气、强免疫,营造积极健康、干事创业的政治生态和良好环境。综合发挥党的纪律教育约束和保障激励作用,必须在严格执纪的同时落实“三个区分开来”。
《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新增规定:“党员行为虽然造成损失或者后果,但不是出于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可抗力等原因所引起的,不追究党纪责任。”这一规定体现了根据不同情况采取差异化的处理方式,彰显了党对党员干部既要严管也要厚爱的原则。
石泉县供销联社主任温某在推动工作中存在偏差,该县纪委监委经核查后对其容错。负责办理此案的工作人员说:“温某出现失误的主要原因是为保证完成目标任务,更好地推动项目顺利实施,在工作中先行先试,且温某能积极配合组织核实工作,认错态度较好,在发现问题后及时整改,消除了不良影响。在此过程中也未发现其为个人谋取私利的情形。根据《陕西省党政干部容错纠错办法(试行)》,给予温某容错免责、警示谈话处理。”
近年来,陕西纪检监察机关认真落实“三个区分开来”要求,旗帜鲜明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为干事者撑腰,引导党员干部更加相信组织、依靠组织,敢想敢干敢担当。与此同时,坚持把个案放在整体政治生态中考量把握,既关注个别“树木”、又关注整片“森林”,对积极配合、主动挽回损失、消除不良影响、真诚认错悔错的从宽处理,对不收敛不收手的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当严则严、当宽则宽、宽严相济、区别对待,真正实现“正歪树、治病树、拔烂树、护森林”的综合效果。
实践中,西咸新区空港新城纪委深入落实《西安市查处诬告陷害行为实施办法》《关于精准规范监督执纪执法,激励党员干部改革攻坚、担当作为的若干措施》《在秦创原平台建设中实行改革创新廉政风险备案的若干措施(试行)》等,紧盯重点任务、重点项目建设决策部署落实、职能部门履职、规范廉洁用权等事项,准确把握政策界限,客观看待党员干部在工作推进中因缺乏经验、先行先试以及探索性实践中出现的失误、错误,通过正确运用“三个区分开来”,合理容错、及时纠错,推动形成敢于担当、真抓实干的生动局面。
汉中市纪委监委严格落实“三个区分开来”,突出严管厚爱结合、激励约束并重,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澄清正名等工作机制,旗帜鲜明为敢于担当、踏实做事的干部撑腰鼓劲,积极营造干事创业良好氛围。该市纪委监委在对干部严格教育、严格监督的基础上,把握履职担当、改革创新的“风险点”,出台《容错纠错进一步激励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实施办法》《关于进一步强化精准问责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的十条措施》,围绕基层治理、项目建设、征地拆迁等重点领域,明确予以容错免责减责处理情形,列出容错纠错正负面清单,划清“可容”与“不容”的界限,让干部知道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能做,严肃纠治问责泛化、简单化问题,鼓励干部敢于担当、勇于担当。
记者从陕西省纪委监委获悉,今年将探索制定全省统一的容错纠错工作办法,统筹做好全省容错纠错工作,大胆为敢闯敢干、先行先试的干部撑腰鼓劲。
营造良好环境
激励担当尽责
诬告陷害行为不仅严重损害党员干部声誉,挫伤干事创业、担当作为的积极性,也扰乱了正常的信访举报秩序、耗费大量行政资源,还会影响其他干部群众正常检举控告权的行使,对政治生态、社会风气造成严重不良影响。
此前,淳化县某单位干部杨某因违纪行为受到党内严重警告处分和免职处理后,怀疑举报人为该单位干部王某,便先后多次通过发短信的形式向县委、县政府多名领导举报王某公款旅游、违规领取车补等问题。后经查证举报失实,且杨某存在主观臆断、恶意捏造事实等问题,给予其留党察看一年处分。
扶正必须祛邪,激浊方能扬清。陕西纪检监察机关加强诬告行为治理,旗帜鲜明为清白者撑腰、向诬告者“亮剑”,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严查诬告陷害,制度建设是关键一环。省纪委监委制定《陕西省纪检监察机关查处诬告陷害行为和开展失实检举控告澄清工作办法(试行)》,抓好线索研判、宣传教育、精准处置等关键环节,对诬告陷害行为依规依纪依法严肃处理。
“这件事一度让我感到委屈,工作有压力。现在好了,纪委监委的干部来当面澄清,解开了我的心结。”近日,在靖边县纪委监委召开的失实检举控告澄清会现场,县园艺技术推广中心干部张某露出了久违的笑容。起初,该县纪委监委收到反映张某在某苹果基地验收中存在违规问题的举报材料后,以“一人一方案”工作原则,采用查阅资料、实地走访、个别谈话等方式对该问题线索进行调查核实,证实张某严格按照政策要求在规定期限内对该苹果基地进行了验收,县农业农村局对验收达标的项目兑付了资金补贴。最终,认定检举控告失实,该县纪委监委采取书面澄清和当面澄清的方式为张某澄清正名。
既要严肃查处诬告陷害行为,也要扎实做好澄清正名工作。靖边县纪委监委探索建立部门联动、区域联动工作机制,加强与组织、宣传、公安等部门沟通协作,联合开展澄清正名工作。宝鸡市纪委监委严格执行报批审核程序,制定《查处诬告陷害行为呈批表》《失实检举控告澄清审批表》《澄清说明函》等文书表格,细化规范办理程序,“一人一方案”制定澄清方案,确保职责清晰、权责明确、精准高效。铜川市纪委监委制定印发《失实检举控告澄清工作六项机制》,由信访部门统筹协调,承办部门将澄清研判作为检举控告办结前置程序,每月摸排查否的检举控告,开展“一案一评估”,对是否存在诬告陷害行为、是否需要澄清进行研判。灵活采取会议澄清、书面澄清、通报澄清等方式,最大限度消除干部思想顾虑和社会负面影响。
此外,陕西各级纪检监察机关不断做实澄清正名工作“后半篇文章”,对澄清对象及时跟踪回访,在思想引导、工作支持、生活保障等方面给予关心和支持,确保正名到位、回访到心。同时,引导党员干部正确认识和对待群众监督,消除思想顾虑,积极干事创业,敢担当、善作为、建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