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紫阳县富硒茶观光园航拍图。(紫阳县纪委监委供图)
6月3日傍晚,紫阳县椿明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茶叶店内,茶香沁人,顾客往来不绝。
货架上,茶叶包装精美,几位顾客正仔细挑选;收银台前,店员忙着打包、结算。合作社负责人章鹏放下手中的茶样,向来访的陕西省紫阳县纪委监委干部介绍:“以前电力不稳,加工能力有限,门店经常断货。现在供电问题解决了,茶叶加工量大大提高,生意越来越红火了。”
红椿镇是紫阳县历史悠久的茶叶主产区之一,也是昔日的陕甘茶马古道重要站点。如今,该镇拥有茶园2.6万亩、市级现代农业园区2个、县级农业园区1个、茶叶企业17家。2024年,全镇茶叶产量达1244吨。
然而,就在今年3月以前,电压不稳的问题困扰着这里的大部分茶企。
时间回溯到今年春茶上市前,紫阳县红椿镇纪委干部在走访茶企加工车间时发现,电压不稳、电力吃紧等问题制约了不少茶企提升产能。
“得知该情况后,我们督促相关部门用不到一周的时间完成了对镇上各茶企生产和用电需求的深入调研,并积极协调县农业农村局、县供电公司等部门,组成联合工作组深入茶企‘把脉问诊’,为每家企业‘量身定制’供电方案。”红椿镇纪委书记高俊说。
现场勘察、计量增容、改造线路……一场保障春茶生产的“电力攻坚战”迅速展开。不到10天时间,6台大容量变压器“上岗”,12公里电力线路完成升级改造。稳定的电力供应,为茶叶加工注入了强劲动能,实实在在为2025年春茶生产按下了“加速键”。
茶叶是紫阳县的支柱产业之一,事关群众的“钱袋子”。用电瓶颈问题的快速突破,是紫阳县纪委监委护航茶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紫阳县纪委监委围绕深化“三个年”活动,立足职能,充分发挥“室组地”联动优势,将监督触角延伸至产业一线,围绕春茶“产、制、销”关键环节,直入茶园看、直面茶农问、直奔茶企听,开展精准监督,护航全县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为规范茶叶生产、经营秩序,保护经营者、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紫阳县纪委监委联合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县茶叶发展中心等单位,对全县茶叶市场开展专项监督,并督促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加大对茶叶生产加工企业的抽检力度,加强对茶叶市场流通销售的监管,严把质量关和安全关,防止出现卫生不达标、以次充好、虚假宣传、价格欺诈等问题。
“我们采取教育与惩处相结合的‘弹性’执法手段,对那些无心之失、有小问题的企业,多提醒、多指导,帮他们尽快合规。对那些证件不齐全甚至生产假冒伪劣产品的企业,必须亮剑。”紫阳县市场监督管理局食品安全监管股工作人员张勇说。
为了维护好紫阳茶品牌声誉,紫阳县纪委监委督促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县人民法院、县人民检察院、县公安局、县农业农村局、县茶业协会形成部门联合规范机制,发布《关于规范紫阳茶叶生产、销售秩序的通告》,向全县各茶叶企业生产经营单位印发《关于规范茶叶包装标签标识的提醒函》,指导茶企正确使用包装,规范使用包装标签标识,确保茶叶产品的质量安全。截至今年6月,紫阳县茶叶包装类投诉举报量同比下降70%。
“我们把监督的重点聚焦在车间、聚焦在市场、聚焦在老百姓的舌尖上。”紫阳县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说,县纪委监委采取明察暗访、随机抽查、突击检查等方式,深入茶叶生产加工企业、批发市场、零售门店等开展监督检查。同时,充分利用“信、访、网、电”等举报平台,广泛收集问题线索,严肃查处相关职能部门在服务春茶生产中吃拿卡要、不作为、乱作为等违纪违法行为,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线索优先处置、快查快办,以有力监督护航茶产业健康发展。
随着紫阳茶叶销量持续增长,当地茶产业蓬勃发展,茶企不断增多,该县纪委监委还协助县行政审批服务局对新增茶企提供办理证照指导服务及后续跟踪服务,规范厂房建设和设备使用,进一步优化茶企营商环境,为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在全县纪检监察干部的监督护航下,当地在夯实茶产业发展根基的同时,大力推动茶产业向文旅融合方向拓展升级。据悉,今年“五一”期间,紫阳县紧扣“开麦吧!茶乡”茶文旅融合IP主题,推出“茶旅+民宿”“茶旅+研学”“茶旅+康养”等茶旅融合新业态,全县共接待游客28.86万人次,游客总花费1.56亿元,两项同比增长超过50%。
夜色浸染茶山,紫阳县的各大茶企厂房依然灯火通明。漫山遍野的点点光亮,是产业兴旺的有力注脚,亦是清风护航的生动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