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清廉”为笔墨 绘就和美乡村新画卷
打印

近年来,商洛市商州区紧扣“班子清廉、干部清正、村务清爽、民风清淳”目标,将清廉因子融入乡村发展血脉,一幅“党风正、政风清、民风淳”的和美乡村新画卷徐徐铺展。

商州区把制度建设作为清廉村居建设的“牛鼻子”,以小微权力清单化管理为突破口,梳理印发5大类37项村级小微权力事项清单,涵盖村级事务决策、“三资”管理、便民服务等领域。在杨峪河镇银明村通过落实“四议两公开”制度,将集体土地流转事项全程公示,群众参与度从不足60%提升至98%,从而有效避免了“一言堂”问题。全区288个村(社区)同步完善设立固定公开栏,实现党务、政务、财务全面公开,阳光村务让权力在监督下运行。

为破解基层监督难题,商州区推行村务监督委员会试点改革,在北宽坪、金陵寺等3个镇划分7个联动监督片区,建立“清单管理、联动监督、双重报告”等六项机制,推动基层“微腐败”治理从“单兵作战”向“协同发力”转变。

制度的“笼子”越扎越牢,文化的浸润也在同步推进。走进刘湾街道南秦社区户外家风园,村民们围坐交流,清廉故事、家风传承话题不断。商州区深挖本土文化资源,建成商州区廉政教育基地、北宽坪红色教育基地、三岔河镇闫坪村家风教育馆、商州两铭书院等12个廉洁文化阵地,发放《家风润商州》读本3000余册,开展“德润三秦·清廉商州”主题活动50余场,以优良家风带党风促政风。金陵寺镇房店村挖掘房氏、杨氏、全氏、樵氏四大家族“耕读传家、廉洁守正”的家训故事,通过设立“家风积分榜”、评选“最美家庭”,使孝廉文化成为村民“必修课”。

值得一提的是,非遗文化在这里也成为廉洁教育的“活教材”。商州区将罗文思清廉故事改编成皮影戏,精心创排《量心尺》《三喜临门》等多部廉洁花鼓小戏,147场次演出让村民听得进、记得牢,累计吸引观众超4.9万人次。

在夜村镇何家塬村,依托蟒岭绿道打造了廉洁文化园,将《红色会峪沟》中的革命故事与本村郭氏家族孝廉事迹相结合,形成“红色文化+家风教育”特色品牌,年均吸引游客2万余人次参观学习。

当廉洁文化深入人心时,创新实践也在不断激活乡村振兴的“廉动力”。商州区以一个示范点、一个特色品牌、一套制度体系、一支专业队伍的“四个一”工作机制为抓手,打造126个清廉村居示范点,形成“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辐射效应。仁和社区创新“智慧平台+铁脚板”治理模式,通过线上公示小微权力运行流程、线下开展“敲门问廉”行动,将群众诉求办结率提升至95%。

在大荆镇,创新推行“1234”工作法,即成立1个专班统筹推进,选优“两委”班子和基层治理队伍2支队伍,实施教育引廉、文化育廉、阵地促廉3大工程,落实小微权力清单、“四议两公开”等4项制度。同时,通过建立123份村干部廉政档案、划分4个监督单元片区,实现基层监督全覆盖,成功打造新街社区“六微”服务、石桥村“五心工作法”等党建品牌。大荆镇在全区乡村振兴擂台赛中位列第二。

如今的商州乡村,清廉建设成效正切实转化为发展实效。全区288个村(社区)完成村规民约修订,“一约四会”制度遏制了人情攀比、厚葬薄养等陋习,并带动全区55个村集体组织实现年分红约300万元。东店子社区通过规范“三资”管理,盘活闲置土地建成商业综合体,年收益达500余万元,群众分红同比增长40%;熊耳山村将陶艺文化与清廉元素深度融合,打造“廉陶工坊”体验基地,年接待游客超1万人次,村集体收入增长2万元;江山村依托廉洁文化阵地和景区资源,打造“廉洁研学路线”,旅游收入突破200万元,村民人均增收6000元,实现“廉旅融合”促增收。

从“制度固廉”到“文化养廉”,从“监督促廉”到“示范引廉”,商州区正以“清”为笔、以“廉”为墨,在乡村振兴画卷上勾勒出风清气正的基层治理新范式。未来,随着清廉村居建设的持续深化,必将孕育出更多“廉能量”,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廉动力”。


上一条:“五步廉动” 推进清廉学校建设走深走实
下一条:清风廉雨润商山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