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泽玲在工作室整理廉洁主题剪纸作品。秦川儿 摄
一方红纸、一把剪刀,承载着千年文化记忆,剪裁出一个民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陕西,每逢节日、婚嫁喜庆事宜,人们都会用剪纸来增添氛围,表达对幸福生活的祝愿。
“过去我们剪的是热闹,是年味儿;现在剪的是心意,是故事。”10月28日,重阳节前夕,在安塞剪纸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余泽玲家里,她一边笑着,一边轻巧地转动着手中的红纸,剪刀游刃有余地行走,点点红屑落下。在她看来,纸上的那一抹红色,不只是喜庆的象征,更是不加修饰的纯粹与永不褪色的热烈。
剪刀下的千年时光
“我们陕北人剪的不是纸,是那股子劲儿!”余泽玲指尖摩挲着“抓髻娃娃”的红纸纹路,一句话道出了剪纸的魂——不只是剪刀与红纸的碰撞,还是刻着岁月温度的文化“活化石”。
作为劳动人民在生活中琢磨出的艺术,剪纸的根,早已深深扎在古代农耕文明的土壤里。它以纸张、金银箔甚至树皮树叶为料,凭一把剪刀,剪出通透的美感。在古人心中,这红纸不仅是艺术品,还是通灵的媒介,无论是祭祀天地、巫仪祈福,还是丧葬仪式,都要用它搭建起人与神灵的沟通桥梁,让朴素的信仰有了具象的寄托。
随着时光流转,剪纸慢慢从神坛走进烟火日常。此后,人们把“盼平安”“求丰收”的心愿,都细细剪进了红纸里。
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三秦大地上,剪纸艺术也因风土人情的差异,形成了风格各异的流派。其中以粗犷豪放的陕北剪纸和精致秀丽的关中剪纸最为有名。
以延安安塞、榆林靖边为代表的陕北剪纸,保留了最为浓厚的上古遗风。那里沟壑纵横,自然环境严酷,造就了剪纸艺术雄浑、质朴、强烈的风格。剪纸题材多为鹰踏兔、蛇盘兔、抓髻娃娃等古老的图腾与生命符号,造型夸张写意,不拘泥于形似,而追求神似与气韵。其线条粗犷有力,颜色对比强烈,充满了蓬勃的生命力与原始张力。余泽玲对此深有感触,她认为陕北民间的剪纸,不追求完全写实,多剪一点儿、少连一点儿,反倒更有味道。
相比之下,位于八百里秦川的关中剪纸,风格趋于写实、工细与秀美,多取材于秦腔戏文、历史人物、吉祥图案。最为明显的特点是,关中剪纸构图严谨,线条婉转流畅,刀工精细入微,注重装饰性与画面的完整性。一位关中地区的老剪纸艺人曾形容关中剪纸的创作好比工笔画,一折一剪,都讲究章法。比如,剪个“鲤鱼跃龙门”水波纹要丝丝分明;剪个“贵妃醉酒”,衣袂飘带要有唐风古韵。
从陕北窑洞到关中平原的砖房,剪纸技艺已穿越千年时光。这门源自农耕文明的镂空艺术,在新时代的文化土壤中,正焕发勃勃生机。
方寸间的清风正气
无论是生龙活虎的十二生肖,还是田间躬身劳作的农人……走进余泽玲的工作室,这些看似简单的图案,凝结着她对剪纸艺术的思考与突破。
“剪纸的时候,心里要有数儿,尤其是下剪子前,必须想清楚自己要剪什么。”余泽玲铺开红纸,一边用手比画一边说。在陕北,剪纸不仅是农家妇女表达美的方式,更是一门考验耐心与细心的手艺。12岁那年,余泽玲第一次见到剪纸样品,心里便悄悄埋下了一颗种子,“我要学会它,还要剪出自己的花样。”从此,年画上的图样、课本里的插画,都成了她反复摹剪的样本。有时为了一个样式,她能练上好久。
机缘之下,安塞剪纸大师李秀芳看到了她的作品,认为她是“好苗子”,便亲自给她传授剪纸技巧,并让她外出学习。这一剪,就是40多年。“李老师是我最尊敬的人,如果当年不是她的推荐和指导,我可能现在还在田里种地呢。”余泽玲感慨地说。
那些年,家里日子过得紧巴。为供孩子读书,余泽玲从5毛钱一张的剪纸开始,慢慢剪到3块钱一张的复杂样式。那时候,农活家务一忙完,她就坐在炕上,一直剪到深夜。有一次,她得知杨家岭那边一张普通剪纸能卖到上百元,心头一动,和妹妹商量后,便在延安市区租下一个小摊位,开始出售自己的剪纸。也正是从那一年开始,余泽玲真正走上了安塞民间剪纸的传承之路。
当被问及如何才能剪出一幅好作品,余泽玲的答案很朴实,“秘诀就俩字,干脆!”她解释说,剪纸不仅要剪得利落、不拖沓,更要舍得剪、敢于剪。这就像做人,能“剪掉”心里的杂念,才能守住那份纯粹。
随着时代的发展,余泽玲渐渐发现,剪纸不仅可以是年节婚庆的装饰品,还能传递时代的声音。于是,她将“清廉文化”融入创作,陆续完成了《一生清白》《孺子牛》《一路清廉》等廉洁主题剪纸作品,被安塞文化艺术馆放在线上展出。如今,她不仅创办了安塞余泽玲民间艺术专业合作社,还收了10多个徒弟,日子过得如她手中的剪纸般红红火火。
“咱老百姓过日子,图的就是个踏实。我剪这些,就是想告诉大家,清廉不在别处,就藏在日常的柴米油盐里。”
余泽玲坚定地说。在陕西,还有许多像她一样的剪纸艺人,他们以红纸为媒,用指尖的技艺,将清廉理念化为可触可感的视觉符号,让千年非遗在时代的土壤中生生不息。
指尖上的传承
今年国庆前夕,国家税务总局延安市税务局举办“巾帼心向党 巧手剪华章”剪纸活动,特邀余泽玲走进机关,为广大税务工作者带来一堂生动的剪纸课。课堂上,她从剪纸的历史渊源讲起,逐步解析不同地域的风格特色,再讲到剪纸的构图原理与色彩搭配,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让在场的每一个人感受到非遗技艺的魅力。
“我教大家剪莲花、剪喜鹊,大家学得可起劲儿了。”余泽玲笑着说,这份高涨的学习热情,让她对安塞剪纸未来的发展充满希望。这一堂看似普通的手工课,实则是陕西剪纸从“手艺”走向“守艺”的生动缩影。
这些年,余泽玲对剪纸传承的投入远不止于此。她不仅将安塞剪纸文化带进机关、社区、校园,还将其推广至全国,让这门古老手艺跨越地域界限,被更多人知晓。更令人动容的是,她坚持免费收徒弟,授课对象不分年龄,从十几岁的少年到年过花甲的老人,都能在她的课堂上感受剪纸的乐趣。教学中,她毫无保留地传授剪纸基本功和构图技巧,注重引导徒弟们将时代元素融入创作。在她的悉心教导下,数十名徒弟已能独立创作,不少人还带着作品参加各类非遗展会,为这门手艺注入了新鲜血液。
这几年,余泽玲精心创作了一系列廉洁主题剪纸作品,有的以“廉”字为核心,搭配莲花、翠竹等象征清正的元素;有的则描绘了干部廉洁奉公、服务群众的生活场景。这些作品线条流畅、形象生动,既具备较高的艺术价值,又承载着深刻的教育意义,可以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廉洁意识,让廉洁理念真正融入日常、深入人心。
如今,在陕西,像余泽玲这样以剪纸传“廉”的手艺人还有很多。他们将廉洁元素融入传统剪纸,或走进校园开展“剪纸话廉洁”活动,或在社区举办廉洁剪纸作品展,让一把剪刀、一张红纸,成为新时代传递清风正气的“无声使者”,让廉洁文化在指尖流转间,悄悄走进每个人的心里。
纸短情长,剪不完的,是创新与传承。每当余泽玲走进学校、社区授课时,她总不忘教大家剪“廉”字、剪莲花。剪刀翻飞间,剪去的是陈旧观念,留下的是时代新声,她用这门指尖技艺,传承着清廉的风骨与文化的根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