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良顺专注创作藤编,以精湛技艺与匠心精神让传统技艺焕发时代活力。贾佳 摄
非遗如何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在汉中市南郑区黄官镇,一群人的坚守、创新,或许正是答案。
今年9月9日,在陕西良顺匠心实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良顺匠心公司”)的厂房里,汉中藤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陈良顺手持青藤的画面,通过5G信号实时传输至大屏幕。镜头中,他正精准削去藤条节疤,一旁的3D建模同步复刻了这一动作,两者画面完美重叠。
“藤条得先去掉歪扭的节疤,才能编出挺直的纹路。”陈良顺的手指轻抚已经处理好的藤条。这门源自秦巴山区的古老技艺,正借助数字技术赋能,以更鲜活的方式诠释着“清正廉洁”的千年智慧。
“编东西得对得起良心”
清晨的黄官镇水井村,薄雾还未散尽,阳光已透过木窗洒在陈良顺的工作台上。年过六旬的他手持小刀,动作精准而从容地削去藤条上的节疤,木桌上整齐摆放着刚完成预处理的青藤,这是他每天雷打不动的习惯。
“藤编这门手艺,最关键的就是选材和预处理。”陈良顺拿起一根泛着浅绿光泽的藤条解释道,必须选用生长3年以上的野生青藤,去皮后还要经过高温蒸煮、日光晾晒等多道工序。
陈良顺把这个过程称作“祛除私心杂念”:滚烫的蒸汽除去藤条的“浮躁”,烈日的暴晒凝练其“筋骨”,就像党员干部需经深刻的思想淬炼,剔除内心的贪欲与杂念,才能守住清廉本色。
这份对原料的严苛,从汉代延续至今。《南郑县志》记载,楚汉相争时汉军用藤编制作栈道构件,便有“其料必取无节之藤,其工必求扎实之法”的规矩。
如今,陈良顺仍坚持采用秦巴山区直径3至5毫米的野生青藤,“这种藤条韧性好、透气性强,但采集不易,一天最多采20斤。”曾有批发商劝他用东南亚进口的廉价藤条,被他断然拒绝:“编东西得对得起良心,掺了假,手艺就断了根。”
在良顺匠心公司,墙上悬挂的《藤编工序图》 详细记录着从“打藤”到“上漆”的全过程。其中,“挑一压一”的基础编法最能体现廉洁精神——每根藤条都必须交替穿过经纬,既不能重叠也不能歪斜。
“这就像做官要守规矩,一步错就会满盘皆输。”陈良顺边演示边说,手指翻飞间,一个带有“胡椒眼”花纹的藤筐底部逐渐形成。这种传统纹样由无数细小的菱形组成,每个节点都需精准卡位,象征着“慎微”的处世哲学。
藤编工艺中的“收口”环节更显匠心。完成主体编织后,手艺人需用细藤将边缘紧密包裹,既保证结实耐用,又确保手感光滑。陈良顺的父亲陈太坤曾告诉他:“收口没收好,再好的活儿也会散架。做人要是守不住底线,之前的努力都白费。”
从选材到成品,汉中藤编始终遵循实用不奢华、质朴不浮夸的原则。
明清时期,汉中码头流通的藤编货箱以“不漏水、不塌底”闻名,商户们常以“藤编般扎实”形容诚信商人。这种品质如今在陈良顺的产品中依然可见,他设计的藤制办公用品摒弃复杂装饰,却在承重结构上反复打磨,“就像当干部,搞花架子没用,能扛事、办实事才重要。”陈良顺认为,实用与质朴,不仅是产品的特性,更是一种深入骨髓的文化品格。

“清廉”主题藤编扇。阮班柱 摄
“机器编不出藤条骨气”
对材料的敬畏与对工序的恪守,不仅源于技艺传承,更源于一份如藤条般坚韧的匠心。这份匠心,在岁月流转中愈发闪亮。
在良顺匠心公司的陈列品中,有一把特殊的藤椅,其椅背上巧妙编入了“清廉”二字。“这把椅子用了‘鱼鳞编’和‘平编’两种技法,编‘廉’字时每根藤条都要精准转折,差一毫米就会变形。守住清廉也得这样,每一步都不能走偏。”陈良顺轻抚椅面,指腹划过凹凸的纹路。
陈良顺与藤编结缘46年,自7岁起就跟着父亲走街串巷卖藤椅。他曾目睹父亲花一整天编好一把椅子,却拒绝客户多给钱加急的要求,并告诉他:“活儿得按规矩做,急了就出次品。”当陈良顺正式学艺时,父亲给他的第一课不是编法,而是如何辨别藤条好坏,好料出好活,心正手艺才正。那时,他的手指常被藤条刺破,血泡磨成老茧,却练就了一摸便知藤条特质的本领。
20世纪90年代,家具市场兴起机械化生产,不少藤编作坊为追求效率改用胶水粘贴、机器编织。陈良顺的家庭工坊也面临抉择,有人劝他:“消费者看不出来,省力又赚钱。”但他想起父亲“机器编不出藤条骨气”的话,就继续坚持手工制作。
那段时间,周边作坊纷纷倒闭,他的生意却因品质过硬存活下来。“最难的时候,我带着样品跑遍西北五省(区)的家具城,人家摸过我的藤椅,再对比机器货,就知道差别在哪儿。”1995年,陈良顺拒绝了一个用劣质藤条代工的订单,哪怕对方出价翻倍,他认为,砸招牌的钱,给多少都不能赚。
这样一朝一夕的坚守在2016年遇到了新挑战。陈良顺的儿子陈凌凯大学毕业后建议开拓电商渠道,有人提议为迎合低价市场降低用料标准。陈良顺组织工匠们投票决定,最终坚持“线上线下一个标准”。如今,他们的淘宝店评分常年保持4.9分以上,不少客户留言:“能感受到手艺人的用心。”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陈良顺最看重的是技艺传承中的品德教育。在他的培训基地,新学员第一课学的不是编法,而是规矩:选料不欺客、做工不偷懒、获利不黑心。他说:“藤条互相缠绕才能结实,手艺人也得互相监督才能走正道。”目前,他已带动周边2600多人就业,不少农户靠藤编实现增收,从没人敢以次充好。
今年获“德艺双馨时代艺术家”称号时,陈良顺展示了一件作品:两根青藤缠绕向上,顶端开出一朵菊花。“藤条扎得深才长得直,人守得住清贫才站得稳。”陈良顺说,这份荣誉,是对他最好的肯定。
“藤有骨,人要有气节”
当藤编技艺与时代需求相融合,其承载的文化精神也随之传入千家万户。
走进南郑区家风馆,一组藤编展品吸引着参观者的目光,藤笔筒上编着“公生明”,收纳盒编着“莲花纹”,藤扇上编着“清风徐来”,每一件物品都藏着巧思。这些展品是南郑区纪委监委联合陈良顺打造的“文旅廉”系列产品,将传统藤编工艺和廉洁文化内涵相结合,2024年推出至今广受好评,让廉洁文化以一种可触可感的方式走进人们生活。
“我们一直在寻找群众喜爱的廉洁教育形式。”南郑区纪委监委宣传部部长王奕丹介绍,调研中发现藤编“质朴坚韧、经纬分明”的特质与廉洁理念高度契合,于是联合开发了5款廉洁主题产品。
在黄官镇社区活动中心开展的“编藤话廉”体验活动中,老手艺人郑富学正在教孩子们编藤垫:“藤条必须一根压一根,就像做人要守规矩。”孩子们认真模仿“挑一压一”的编法。体验活动已在该区21个示范点开展,覆盖超6万人次。
在南郑区城关小学,孩子们用彩藤编织“廉”字挂饰。“教‘胡椒眼’花纹时,我们讲解其代表明察秋毫;编‘菊花格’时,讲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陈良顺说,这种沉浸式教学让廉洁理念可触可感。目前已有8所学校开设此类课程,学生创作作品达300余件。
在推广藤编技艺的同时,数字技术进一步突破了传承的空间限制。良顺匠心公司引入3D建模设备,对原料、工具与工序进行高精度扫描,从青藤去皮时的纤维纹理,到“挑一压一”的交织角度,乃至“收口”的缠绕力度,均以三维动态呈现。手艺人可清晰观看每根藤条的走向,甚至通过慢放、拆解视角学习老手艺人凭经验掌握的细节。
“以往学徒需蹲守半年才能摸清‘手感’,现在通过3D模型,外地学员也能反复观看关键步骤,大幅降低学习门槛。”良顺匠心公司技术负责人表示,目前已为多种传统藤编技法建立数字档案,让这项技艺实现了数字化保护和活态化传承。
如今,汉中藤编已成为廉洁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南郑区高台中学,藤饰与诗词相衬;在乡村广场上,藤制宣传栏展示着本地清廉故事。“以前觉得廉洁是开会讲文件,现在一边编藤一边学,道理自然懂了。”一位参与活动的干部说。
青藤摇曳间,非遗技艺与廉洁文化完成了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也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提供了生动范本。夕阳下,陈良顺检查着新做的产品,侧面编有细密的竹节纹。“竹子有节,藤有骨,人要有气节。”他说,未来将继续开发廉洁主题产品,让千年藤编承载着清廉文化走向更广阔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