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山区县城的三个“营商密码”
打印

长武县航拍图。(长武县纪委监委供图)

在日前公布的2025年陕西省营商环境创新示范区名单中,长武县赫然在列。

这座位于陕甘交界黄土高原沟壑区的小县城,凭何“上榜”?其背后蕴含着怎样的营商环境优化密码?带着疑问,10月15日,记者走进长武县,在政务服务窗口、项目建设现场、监督检查一线寻找答案。

速度密码

从“等几天”到“1小时”

在长武县政务服务中心,记者遇到了专程从北京请假回来办理企业变更登记手续的曹雷。出发前,她特意留了一周时间。

“以往办事,跑几趟、等几天是常事。”曹雷说。可到了长武县政务服务中心,仅用了1小时,新证就递到了她手里。

“怎么这么快?”曹雷笑着问。

县政务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微笑解答:“以后这样的业务您不用专门跑一趟,全程网上就能办。”

千里奔赴和预期一周的等待,最终仅用1小时画上句号,这就是让曹雷惊喜的“长武速度”。

企业群众的获得感,是检验政务服务的标尺。今年以来,在长武县纪委监委的监督推动下,县行政审批服务局聚焦“减环节、优流程、提效率”,扎实推进“无差别受理、标准化办理、全流程监督、多途径互动”的工作模式,加快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向“高效办好一件事”迭代升级。所有审批事项的审批环节减少60%以上,申请材料减少70%以上,在法定时限基础上压缩办理时限80%以上,90%以上的事项实现网上不见面审批。

“像开办餐饮、就医报销、水电气网联合报装等21项过去需要跑多个部门的事,都已经整合成企业群众眼中的‘一件事’,实现了‘一次办妥’。”长武县政务服务中心副主任高峰介绍,为了打破部门壁垒,县政务服务中心构建了更顺畅的联动机制,将一次性告知、限时办结、帮办代办等制度“钉死”在流程里。目前,该中心已设立“高效办成一件事”综合窗口2个、专业窗口6个,线下可办20类事项,线上通过陕西政务服务网、秦务员APP受理业务超1700件,加上“周末不打烊”预约热线和30余项自助服务,一张覆盖全县的“便民服务网”正让“长武速度”惠及更多企业群众。

此外,为让改革落地生根,长武县建立了常态化推进机制,印发《长武县建立政务服务效能提升常态化工作机制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实施方案》等文件,成立“高效办成一件事”工作专班,让每个“一件事”都有专门的工作组负责。从“等几天”到“1小时”,缩短的是办事时间,拉近的是群众与政府之间的信任纽带。

温度密码

从“想出走”到“愿扎根”

与曹雷同样感到惊喜的,还有丽彩原料药及中间体项目负责人张浩江。10月15日,他站在热火朝天的建设现场,看着即将全面封顶的项目难掩激动:“来长武投资,选对了!”

该项目是长武县引进的生物制药产业龙头项目,可谁能想到,几个月前,这个即将落地的项目曾一度面临是否“出走”的抉择。

“我们这个行业,对环境和配套要求极高,通常只会选择成熟的化工园区。”张浩江坦言,面对长武相对薄弱的产业基础,他曾多次动摇,“把项目放到条件更成熟的地方,似乎是更稳妥的选择。”

转机,始于当地干部的执着与诚意,更成于一系列刀刃向内的改革。

“那段时间,县里的干部反复来找我沟通。他们不回避问题、不空谈条件,而是带着一份份初步拟定的解决方案,多次上门。”张浩江回忆道,“与以往我们主动对接政府部门的情形不同,在长武,是相关职能部门的领导主动上门、靠前服务。这种真诚,打动了我们。”

最终项目留了下来。而干部们的承诺,也迅速转化为行动。自项目立项以来,长武县政府成立了由常务副县长牵头的工作专班,各职能部门“一把手”主动对接、全程护航。

“以往办事,干部能给我们指个方向就已经很不容易了。没想到在长武,干部是直接带着我们干、推着事情走。”张浩江由衷感慨,这种“点对点”的直通服务模式,办事效率远超企业预期。

今年以来,长武县贯彻落实深化“三个年”活动部署,持续以优化营商环境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创新推出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十一条”、重点项目“容缺受理+承诺制”、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工程款支付担保“1+4”运作模式、法治化营商环境“3+5+N”工作机制等措施,形成便民利企服务闭环,减少企业群众跑腿、降低办事成本。该县纪委监委还督促职能部门设立“企业宁静日”,推动多部门联合入企,让企业既能享受优质服务,又能专注生产经营,真正做到“有需必应、无事不扰”。

截至今年9月,长武县54个重点项目稳步推进,1月至9月已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90.36%,县域经济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保障密码

从“被动等”到“主动防”

“张组长,有个事儿可得给您说道说道。”在长武县政务服务中心大厅里,综合窗口工作人员黎瑛向县纪委监委驻县政府办纪检监察组组长张二路倒出憋了几天的“苦水”。

“您看,最近一些群众来办理供热报停业务,热力公司非要不动产权证原件加身份证,拿复印件都不认。好多人质疑,报停供热要不动产权证干啥?”黎瑛语气里满是无奈。

张二路俯身在笔记本上飞快记录,笔尖在“需不动产权证原件、异地托办难、群众质疑用途”几行字下重重画了横线。“咱不能让群众为这点事反复折腾。”他当即安排政务服务中心给热力公司去函,建议简化供热报停程序。驻县政府办纪检监察组同步发出督办函,督促县住建局协调推进整改工作。

第二天一大早,好消息就传到了政务服务中心:现在来窗口办理供热报停业务的群众,只需提供身份证复印件即可完成办理。看着办事群众不用再跑冤枉路,黎瑛笑着说:“群众办事顺畅了,我们工作也舒心了!”

这样“一线解民忧”的场景,在长武县并不罕见。作为贴近政务服务的监督“探头”,派驻纪检监察组每月都会召集大家“发牢骚”,不搞正式座谈,就拉着窗口工作人员坐在休息区、茶水间闲谈,听他们说流程卡壳的难题、企业群众抱怨的细节。能当场解决的立行立改,需多部门协调的纳入整治清单,让“小问题”不演变成“大梗阻”。

优化营商环境,关键在干部,重点看作风。近年来,长武县纪委监委打出监督“组合拳”,为营商环境保驾护航。在全县范围内开展损害营商环境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对问题集中、群众反映强烈的事项重点督办、严肃追责问责,典型问题一律点名道姓通报曝光,强化警示震慑作用;开展“科股长现象”整治,对备案的46个单位726名科股长形成个人信息花名册,成立3个监督检查组,紧盯重要岗位权力运行和资金流向开展监督检查。同时,梳理2022年以来科股长违规违纪案件,向相关单位发出工作建议,推动小微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如今的长武,监督“探头”不仅覆盖政务服务前端,更延伸至重点项目现场这一营商环境建设“主战场”。该县纪委监委成立营商环境“大整治大提升”专班,实地走访企业,围绕“一业一证”“容缺办理”等重点项目需求,推动审批做“减法”、服务做“加法”,干部作风持续向好,亲清政商关系愈发牢固。

长武的“上榜”,靠的是数据跑路跑出的“加速度”,是干部靠前送出的“暖服务”,更是纪检监察机关以“硬监督”托举“软环境”的生动实践。


上一条:周至:让企业放心经营、安心发展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