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于草滩·阳早寒春公园内的阳早寒春故居。马磊 摄
73岁的阳和平很忙,除了在对外经贸大学讲授经济学和做科研外,更多的时间,他在做“史家”,记录和讲述自己的父母——美国畜牧业专家阳早(欧文·恩斯特)和核物理学家寒春(琼·辛顿)的动人故事。
时针拨回到上世纪40年代,美国年轻人阳早通过著名的《西行漫记》了解中国,他被书中的内容吸引,决定要到世界的那一边看看。1946年5月,阳早以联合国救济总署奶牛专家的身份来到上海,5个月后抵达延安,这里人们团结一致、意气风发、乐观自信的精神风貌深深地吸引了他,阳早决定留在延安光华农场。
同一时期,寒春拿到硕士学位,作为优秀毕业生来到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跟随美籍意大利物理学家恩利克·费米参与美国第一颗原子弹的试验工作。然而,当寒春得知美国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扔下原子弹后,她的内心产生了变化,开始思考核物理研究的另一面。
而在遥远的中国,胡宗南部队正在进攻延安,阳早虽然随着光华农场一道转战于陕北的定边、靖边、安边(今属定边县)等地,但一直和寒春保持书信往来,倾诉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1948年,寒春登上客轮远渡太平洋抵达中国。几经辗转,1949年,寒春和阳早在延安再次相见,并在瓦窑堡喜结连理。
婚后,阳早和寒春在瓦窑堡农具厂学造风车、水车、装卸车。他们在内蒙古城川参与建设三边牧场,改良畜群,推广良种繁殖理念。
“他们可能也没有想到,这一待就是一辈子。”阳和平说,“他们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自力更生,全心全意为事业奋斗的精神贯穿一生,影响着后人。”
从闫庄到草滩

1960年,阳早、寒春与孩子们在西安合影,从左至右依次是阳建平、寒春、阳和平、阳早、阳及平。(西安草滩集团有限公司供图)
西安解放后,阳早出任西安东郊闫庄奶牛场副场长,寒春担任技术员。在这里,寒春和铁匠合作,设计制造出了牛奶高温消毒杀菌装置,并利用美军遗留的一台冰箱,搭配马达带动压缩机解决了牛奶低温贮存的问题,有效扩大了牛奶的配送范围。
当时,闫庄奶牛场肩负着整个西安市的牛奶供应任务,这就意味着需要更多的田地种植谷物,喂养更多的奶牛。1953年夏天,阳早、寒春和场长白家广、兽医闫如碧沿着渭河河岸考察确定新建奶牛场的地点。很快,闫庄奶牛场的小母牛和干乳牛被转移到了新建的西安草滩农场,但产奶牛仍然在闫庄,阳早和寒春奔忙两地之间。
一天下着雨,阳早和闫如碧在泥泞的路面行走,阳早半开玩笑地说:“老闫,你就不能找好点的路吗?”闫如碧也打趣说:“这路很好啊,其他的路也高低不平。”
上世纪50年代,苏联曾支援新中国建设,一台苏联生产的铡草机被运到草滩农场。寒春和同事将铡草机和柴油机连接好,切割青饲料的生产效率提升了好几倍。一台铡草机连续工作,难免罢工。1955年,机器大风扇的一个铸铁扇叶断了,时值玉米丰收季,大家都很着急。寒春作为技术员,召集大家一起商量对策,这次的“诸葛会”成绩喜人,不仅成功修好了机器,还给农场提了醒:要自己生产铡草机的零部件。
为了解决铡草机的修理和整机设计改进问题,寒春去图书馆找到相关机器设计说明,根据图形、尺寸,参照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改进设计方案。改进后的机器,不仅把草切得干净利落,还不会磨破外壳,铡草机的生产效率从每小时8吨提高到每小时15吨。寒春非常高兴:“我不仅能制造它,还能改进它,从核物理学家到农业机械的使用、修理、设计、制造工程技术人员的转变,是理论结合实践,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
不搞特殊化

1993年,西安市农垦局、草滩农场党政领导和阳早(左三)、寒春(右三)在草滩农场机关门口合影。(西安草滩集团有限公司供图)
1959年,林伯渠来到草滩农场视察,要求农场要照顾好国际友人。
草滩农场在当年国庆节前夕,为阳早夫妇建了一套60多平方米的平房,其中一个房间作为他们的办公室。农场领导把搬新家的消息告诉了阳早,不料遭到了阳早的反对,寒春也说:“我们特殊了,和周围的群众隔开了,对孩子们的成长也不是好事。”
不搞特殊化、坚持自力更生、始终与群众同劳动是阳早和寒春的原则。
上世纪50年代,草滩农场开始养殖家禽,从未接触过养殖业的寒春领命开拓新领域。寒春思考如何把事情做好,除了阅读专业书籍外,她更多地向有经验的农民朋友请教,悉心记录对比家禽不同孵化饲养方法的异同,通过实践,寒春成功让小鸭子下蛋了。随后,寒春带领周边的农村妇女组建起养殖“娘子军”,寒春和她们一起劳动,解决她们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功夫不负有心人,她们所养的鸭子成活率达到98%。
“我的父母经常教育我们兄妹三人,要尊重劳动人民,不要搞特殊化。”阳和平说,“这对我的影响很大,不搞特殊化,认认真真做好自己的工作,任何事情都会变得有意思。”
除了不搞特殊化,在草滩农场的家中,阳早、寒春和孩子们还制定了家庭会议制度,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有一次,阳和平在西安乘坐公交车时丢了钱包,里面装着5块钱。阳早告诉阳和平,要他自己把丢了的5块钱挣回来。为此,阳和平每天割草卖给奶牛场,割了一夏天的草。秋天的时候,寒春收到西安市失物招领处的通知单,才取回了阳和平不小心落在公交车上的钱包。
现在,站在三尺讲台,阳和平讲经济学,对于学生的提问有问必答,不会故意为难自己的学生。“因为没有必要。”阳和平说。对于分数,阳和平不过分在意,他认真备课,倾其所有把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教给学生们,这是他最幸福的时刻。
感受共鸣的力量
1979年,阳早和寒春被聘为农业机械部(1959年—1994年)顾问。受聘后,他们首先想到的两个词是“自力更生”“洋为中用”。他们立即组织西安草滩农场、北京农场局和中国农机院的技术人员、工人和干部去美国考察农村机械化情况。
1年后,阳早和寒春回到草滩农场“牧三”队进行鱼骨式挤奶台技术改造,为进一步试制成套设备奠定了基础。1987年,历经5年的不懈努力,由阳早和寒春牵头的“奶牛场成套设备研制、牛场设计和中间试验”项目科研课题取得丰硕成果,其中试制的鱼骨式挤奶台、侧开门式挤奶台和管道挤奶机设计合理、结构简单、性能可靠,大幅度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牛奶品质。
包括饲料搅拌车、牛场粪便处理设施、卧牛栏、户外井式地热保温饮水器在内的一系列因地制宜的技术创新成果,吸引了全国各地奶牛场的技术人员前来“取经”,阳早和寒春来者不拒,无偿提供图样和资料。不仅如此,1988年至1991年期间,阳早夫妇将项目成果在草滩农场“牧六”队推广。寒春夜以继日地工作,全流程参与工程建设,对画图、勘察、基建、设备安装、试运转负责,付出了巨大心血。
阳早和寒春分别于2003年和2010年在北京病逝。长子阳和平目前正和志愿者一起收集整理保存父母更多的故事。他曾这样说:“我父母把自己的爱好和人民的需要融为一体,因而,他们是最幸福的人,我们庆贺他们的一生。”
2023年,在西安北郊阳早和寒春曾经生活的地方,建起了一座集档案保存、党员教育、家风家教展示功能于一体的草滩·阳早寒春公园,公园内的阳早寒春故居向公众开放。
“我们怀念阳早和寒春,不仅是因为他们帮助中国发展农业机械和畜牧生产,更重要的是,他们践行了实事求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西安草滩集团纪委书记黄建勋说,“这种精神正是延安精神的生动体现,对于我们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大有裨益。”
如今,西安草滩集团下设的两座现代化奶牛场占地面积达到1000亩,在之前的基础上,建起了更为高效的生产、管理、运转体系,养殖奶牛数量超过6300头,日产鲜奶约100吨,产品稳定供应国内知名乳品加工企业。
2010年6月,阳早和寒春的次子阳建平夫妇、女儿阳及平、孙女吉娜一起把两位老人的部分骨灰撒在陕北和内蒙古交界处的鄂托克前旗广袤草原上。76年前,在三边牧场,阳早和寒春见证了新中国成立,从此与这片土地共鸣,他们跟随时间年轮辗转,播撒希望的种子,直到长出枝丫,升腾出一个时代的巍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