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墟甲骨的文字传承
打印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〇二四年新年贺词中指出:良渚、二里头的文明曙光,殷墟甲骨的文字传承,三星堆的文化瑰宝,国家版本馆的文脉赓续……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这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

为进一步深化对悠久历史、博大文明的理解,本报分四期推出记者走访有关文博单位、采访专家学者的相关报道,与读者一起学习。

汉字,是华夏先民的伟大发明,是传承中华文明悠久历史与文化的精神纽带,是一笔珍贵的人类文化财富。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汉字作为形、音、义三位一体的文字符号系统,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广泛的影响力,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文字系统之一。

几千年来,汉字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展现出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和创造,不仅促进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也对世界文明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甲骨文是保存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迄今发现最早的、成系统的、成熟的文字。安阳殷墟是甲骨文的主要出土地。此外,郑州商城发现过早商时期的牛骨刻辞,山东济南大辛庄出土了晚商时期的甲骨文,陕西岐山凤雏村和周公庙、扶风齐家村、长安张家坡、北京昌平白浮、房山镇江营和琉璃河、河北邢台南小汪及河南洛阳均发现了先周至西周时期的甲骨文。

一片甲骨惊世界

对于甲骨文,郭沫若曾经写过一首诗:“中原文化殷创始,观此胜于读古书。一片甲骨惊世界,蕞尔一邑震寰宇。”

甲骨上记录的王的名字,与《史记》中商代帝王名号吻合,这证明了《史记》内容的可靠性,从而将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可信历史向前推进了约一千年,所以有了“一片甲骨惊世界”之说,自甲骨文开始,中华文明走向了有文字记载的信史时代。

“三千年来,中华文明虽波折起伏,但汉字始终是文明传承的载体,是中华儿女的基因与纽带,是几千年文明未曾中断的重要原因。”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安阳工作站副站长何毓灵介绍,甲骨文如何由安阳的田间地头到达500公里以外的京津之地,最初由谁、如何发现甲骨文,诸如此类的问题说法不一,但1899年清朝国子监祭酒王懿荣开始重金收购甲骨却是事实。1900年八国联军进京,王懿荣以身殉国,其所藏甲骨被刘鹗(即《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铁云,痴迷古物)收藏。1903年,刘鹗把收藏的甲骨拓印成《铁云藏龟》公之于世,这是甲骨学史上的第一本著录。从此甲骨从深藏不露的古董变成研究历史的重要资料。

甲骨文字被辨识、发现以后,许多学者潜心钻研,都各自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其中以被誉为“甲骨四堂”的罗振玉、王国维、董作宾、郭沫若最具代表性。

甲骨文的甲骨指的是文字的载体,甲指乌龟的腹部甲壳,骨多是黄牛的肩胛骨,这两种骨骼经处理后都变得相对平整,便于书写。武丁时期是商王朝鼎盛时期,武丁把每次占卜、祭祀的内容刻录在占卜的道具之上。这个道具就是龟甲和兽骨。

何毓灵介绍,在造纸术发明之前,文字的载体是多种多样的,比如还有铜、石、陶、竹、木等,从目前考古发现与研究来看,在甲骨文之前,中国文字系统可能已走过了相当漫长的时期,早期只是刻画符号或图案,到了商代早期,文字已经十分成熟,只是这个时期文字没有刻写在易于保存的材料之上。如果书写在树皮、动物皮等有机材质上,甚至是木简、竹简上,埋在地下很快就会腐蚀,三千年后也就很难发掘到。甲骨文中有“册”字,就像装订好的书籍。《尚书·多士》:“惟殷先人,有册有典。”

用龟甲和兽骨进行占卜在商代之前已经流行了两千年左右,而且从考古发掘来看,殷墟除了有字甲骨外,还有大量的无字甲骨。

早期人类相信万物有灵,山川河流、风雨雷电、祖宗先人都对现实有影响,所以要与这些神灵沟通,而龟甲很早就被当作是与神灵沟通的法器。有学者称之为“龟灵崇拜”,可能与龟的寿命长有关。何毓灵介绍,在9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河南舞阳贾湖遗址里就发现很多完整的龟甲,被当作沟通神灵的法器,在河南仰韶文化、甘肃马家窑文化及内蒙古富河文化的遗址中,都发现占卜用的卜骨,到了殷墟时期甲骨达到鼎盛。

从殷墟开始发展壮大的中国考古,延伸了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度。殷墟的发现与发掘壮大了中华文明的探源之路,是中华文明连续不断、多元一体的重要实证。

甲骨文的内容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商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部族,文献记载商人的始祖契协助大禹治水有功,受封于商,商族不断发展,成为一个强大的部落,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商文明中绚烂的历史文化、神秘的历史文献、多姿多彩的历史文物和深远的历史文化影响力,给后人留下无穷的思考和研究空间。城市文明、礼乐文明、青铜文明等共同建构了早期中国的出彩时代。

正是因为有甲骨文的存在,我们今天才得以了解商代的灿烂文明和生活风貌。甲骨文,即卜辞,是贞人灼龟命卜以后,在甲骨上刻记下的有关内容。一条完整的卜辞,包括叙辞、命辞、占辞、验辞等四部分。

在殷墟有这样一枚甲骨,很好地说明了卜辞的体例,同时也记载了一场军事活动。甲骨的原文是:癸丑卜,争,贞自今至于丁巳,我。王占曰:丁巳我毋其,于来甲子。旬有一日癸亥,车弗,之日夕甲子允。

将这段甲骨文直接对译成现代文就是,商王在癸丑日占卜,贞人争问卦,所问之事是占卜当天至丁巳日五天内我方能否战胜对方(据考古学家研究,是殷商时期的邛方国);然后商王根据甲骨灼烧后的纹路对未来作出预测判断,大意是丁巳日不可能战胜,要到未来十二天甲子日才能战胜;根据卜辞十二天之后的追记,战事经过一旬又一天后的癸亥日仍没能克敌制胜,一直到了这天末尾至甲子日之交的黎明时才攻克敌方。

虽然这枚甲骨上的文字只有寥寥数十字,却记载了商王朝一次时间跨度达十余天的重要活动——商王朝与邛方国的一次战争。

再比如“爵”字。在商代,青铜器的觚和爵代表着贵族的身份和地位,出土发现中觚和爵的数量越多,就说明墓主人的身份越高贵。甲骨文中的“爵”字写法,就跟青铜爵的形状是一样的,这就是典型的象形字。

我们说中国的文字是“活”的,是因为它不仅仅表音、表意、表情,更重要的是在造字之初,汉字就涵盖了我们古人对社会、对自然的最朴实的理解和思考。

甲骨文的内容非常丰富,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各方面,与研究中国古代文明的多种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因而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甲骨文记载的事项众多,凌厉婉转的刀锋笔意展现着3000多年前古人生活、祭祀战争、农牧渔猎等历史场景,也记载着医疗卫生、历法天文等方面的成就。

以甲骨文为代表的文字已发展到成熟阶段,六书完备、载体丰富、书刻自由。目前,殷墟已出土16万余片甲骨,发现单字约4500字,已释读约1500字,其中既有一二字的小片甲骨,也有多达上百字的大版甲骨。另外,已发现带铭文青铜器6000余件,字形14000余个,其中既有单字族徽铭文,也有四十多字的长篇记事铭文。

“刻辞甲骨作为殷墟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使我们有机会深入认识湮没已久的商代历史,体会3000年前的生活形态,感受中华民族丰厚的历史记忆与文化积淀。甲骨文承载着历史,也孕育着希望。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中华文化的价值日益彰显。作为中国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甲骨文将会绽放出更加绚烂夺目的光彩,惠及未来。”中国文字博物馆副馆长魏文萃说道。

汉字是中华文明传承最有力的纽带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中国文字学会会长、中国文字博物馆馆长黄德宽认为,“汉字是中国文化的象征。汉字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与汉字休戚相关的中华文明延续不竭。汉字与中华文明紧密相连,文明的连绵不绝决定了文字的不断延续,文字的不断延续又维护了文明的绵延赓续。”

在众多的先秦文字中,金文占有重要的地位,金文是商周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的总称,和甲骨文相比,字形变化更加多样。

中国文字博物馆学术研究中心副主任郝睿介绍,战国时期,形成了齐、燕、晋、楚、秦五大文字体系,到战国中晚期,尤其是古隶产生后,趋异求同,笔画隶变已成各系文字普遍的发展趋势。秦始皇“书同文”以传统的周秦系统文字取代了六国文字,以秦篆和秦隶统一六国古文,是文字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到了汉代,隶书以其实用性强、易于书写等优点,取代小篆的地位,成为主要字体。两汉四百余年间,书法由籀篆变为隶分,由隶分变为章草、楷书、行书,至汉末,我国文字书体已基本齐备。”

书体的不断变化,使汉字书写不断发展,给中国传统文化注入了鲜活的灵气和勃勃生机。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撰写的《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系统解释汉字的重要著作,总结了自春秋战国以来有关文字的研究成果。

数千年来,汉字教育始终是文明传承的重中之重。系统的汉字教育始于商周时期,当时的贵族子弟年幼即开始学习。第一部有文献可考的汉字教材是《史籀篇》,我国现存最早的识字与常识课本为西汉史游所编撰的《急就章》。在此后的两千多年间,出现了很多识字教材,如《千字文》《三字经》《百家姓》等。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多民族和谐相处,共同推进中华文明的长盛不衰。汉字汉语一直是中华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是不同民族、不同方言区人们交流交际的共同工具。以汉字书写的典籍,使先人思想和智慧得以跨越不同时代、地域和方言而广泛传播,影响所及,化成天下。”在黄德宽看来,文字对传承弘扬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对维护和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都发挥着巨大历史作用。

每一位华夏儿女都是要传承中华文明的,最基础也最重要的传承就在我们一字一句的阅读中,在我们一笔一划的书写中。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中华文明的传承者。

正如何毓灵所说,“中华文字由甲骨文、金文到大篆、小篆、隶书、楷书是一脉相承的”,“几千年来王朝风云变幻,唯一不变的就是甲骨文开创的中华文明汉字书写体系,汉字成为中华文明传承最有力的纽带”。


上一条:长留清气在人间
下一条:晚清教育家匡源与泺源书院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