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观中国历史,凡清官皆重名节。名节是清官的立身之本,为官之道。清官百年之后,人们敬称其“永垂不朽”。什么不朽?名节。
何谓名节?简言之,名声和气节。名声,是社会上对官员为政的评价,即官声。气节,是官员坚持正义、坚持真理、威武不屈的品德。
名节的内涵,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侧重点。
战争时期,名节主要指在强敌面前坚持正义,坚持真理,不屈服、不叛变,头可断、血可流,志不可屈。此即古语所说: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如同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壮烈诗句。在战争时期,强敌残暴,处境险恶,与敌斗争时刻都有生命危险,唯有信念坚定、意志坚强、视死如归者方能勇于拼搏、敢于胜利,那些软骨头则在强敌淫威之下变节投降,出卖组织、出卖战友,堕落成敌人的帮凶,比敌人更凶残、更可憎,人人恨不能得而诛之,碎尸万段。
在和平时期,官员的名节主要指清白。所谓清白,指“俸禄之外、分文不取”。古代清官有个共识:俸禄之外皆是臧。倘若既食俸禄,又捞外快,或贪污公款,或收受贿赂,或私拿回扣,就是贪赃,就不清白。清官之所以清,清在仅食俸禄,不捞外快。因而,清官又都清贫。他们“有官贫过无官日”(清朝•松坪),“去时还似到时贫”(明朝•胡守安)。例如,海瑞的遗产仅“俸银八两、旧衣几件”,孔繁森仅留下不足十元人民币。而贪官们的不义之财则多得惊人,清朝大贪官和珅就有白银八千亿两。所以,在和平时期,人们最恨的是贪官,他们即使命丧黄泉,骨朽荒野,骂名还永留后世。
可见,大小当官者,在任何情况下都应重名节。重名节,就要从严修身,特别要重视以下两点:
第一,注重小节。小节,非原则性的细小问题。为官者莫可忽视小节。古人云:“不矜细行,必累大德”。贪官的贪性,并非与生俱来,而是由沾小便宜形成。所以从古至今,清官都防微杜渐,严防在小节上失足。清代江南提督张伯行撰联自励:一丝一粟,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益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明代有个潘司参议撰联自警:宽一分,民受一分,见佑神鬼;要一文,不值一文,难欺吏卒。看看,清官连一分一文、一厘一毫份外之物都不取。这区区一分一文、一厘一毫和贪官们的百万贯、千万贯、亿万贯罪恶收入相比,何其小也!正是份外不取一分一文、一厘一毫,才保住了名节,才成为永远活在人们心中的清官。
第二,永葆历史清白。翻阅清官谱,清官的历史都是清白的。如今社会越来越文明,人们对官员的要求越来越高,历史上有污点的官员远远不能适应文明社会的需要而被淘汰。这不是危言耸听,有例为证:在美国,或议员或总统,一旦发现历史上有绯闻,都得下台;在加拿大,每人都有一张使用终生的信用卡在全国联网,一旦违法、造假,就记入信用卡,一生难于求职,更别想做官了。可见,保持历史清白对为官者来讲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