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香自苦寒来—— 陕西跳水队风雨十年路
打印


  所有的人都关注着这最后一瞬间,心高高地提起。田亮自信地站在跳台,跳跃,翻腾,旋转,划了一道弧,像蛟龙一样潜入水中,整个看台掌声雷动,五星红旗纷纷飘动。不言而喻,田亮获得金牌,这是多么令人激动的时刻,田亮的教练张挺、谭敏夫妇情不自禁地拥抱在一起,为田亮的成功,也为自己十年来的孜孜追求与不息的努力。

  为了拥有实现梦想的机会,张挺与谭敏毅然放弃了已有的优裕生活,选择了从零开始。把孩子托付给母亲,携一只皮箱来到西安。

  如果不是因腰伤退出了运动生涯,12岁就获得全国冠军的张挺一定会圆自己的世界金牌梦。他带着深深的遗憾,来到四川省自贡市业余体校当起了跳水教练。当1990年,陕西方面通过国家跳水队总教练的推荐,找到张挺时,张挺已小有成就,他的队员连续5年捧回全国幼?杯冠军,学校分给他两居室的房子,妻子谭敏评上中级职称,生活舒适优裕。张挺面临一生中最关键的选择:留在自贡享受?还是到艰苦的陕西?为了圆梦他选择了后者。

  初到陕西,张挺、谭敏眼中看到的是临潼游泳池破旧的平房,荒芜的野草,没有任何跳水设施,连陆上训练的一块垫子也没有,他们有些心凉,但为了事业,为了心中的世界冠军梦,张挺和谭敏义无反顾。于是带着田亮等7名十来岁的娃娃,开始了近十年外出借训的生涯。先后到自贡、济南、北京等地借训。由于是借训,所以只能等主队训练完后,穿插训练,难免有不愿配合的时候。张挺和谭敏不让小队员因借训而产生寄人篱下、畏畏缩缩的心理,而是培养一种自强自信的健康心理。一方面,他们利用自己真诚、善良的处人艺术,无论走到哪里,都为队员们创造一个融洽的环境和生存的空间;一方面,用半军事化的训练方式,培养出非常出色的队风,队员们出入排着整齐的队列,见到场馆工作人员、街坊邻里都主动、亲切地问候,无论走到哪里,都能赢得喜爱和支持。正因为这样,好多省的队伍曾到国家队借训没有成功,但他们成功了。在国家队借训时,张挺和谭敏让孩子们从小就和国家队队员打成一片,主动与国家队进行各种方式的交流与比赛,不仅从技术上高起点训练,更重要的是培养心理上的不怯和孩子们的远大抱负和志向。

  为了孩子,张挺夫妇二人买过菜,掌过勺,睡过地铺,借过钱,打过欠条。生活常常折腾得他们哭笑不得。

  最初几年,经费紧张,生活上困难重重,许多人都认为他们支撑不了多久,他们硬是凭着一股不服输的精神挺过来了。在济南时,12个人挤在租来的两间房内,房中只能放下床,再什么都没有,队员们几个月没有看过电视,吃饭搭别人的灶,每次吃饭都要提前派人去抢着打饭,因为去迟就没有饭吃了。离开济南时,张挺袋中只剩几百块钱,硬着头皮给主队说明了情况,欠下了3000多元的训练费,匆匆撤离。谭敏带2名队员买了一张卧铺票,两个队员睡里边,谭敏挡在外边,半个身子悬在空中。张挺和几个男队员,只能挤在普通车厢中铺张报纸席地而睡。

  到北京后,租不起好点的房子,就住在几间油毡屋顶的平房里,运动员伙食费每天只有10元,上不起灶,只得自己做饭。每次训练完后,张挺买菜,谭敏掌勺,他们要用有限的一点钱,把伙食调剂好,还要根据队员的运动情况、营养需要、不同的口味做出不同的菜肴。有时接济不上,张挺和谭敏就用自己的钱周转。第一年过春节时,他们手头连一分钱也没有了,恰好,队员李宗泽的母亲来北京看望小宗泽,张挺也顾不得难为情,向宗泽的妈妈借了点钱,带孩子们出去吃了一顿饺子。第二天,一个小队员把鞭炮放在被子里,不知怎么着火了,幸好及时发现,大家奋勇灭火。火被扑灭了,张挺看着东倒西歪、脸上白一道黑一道的小队员们,看着被烧坏的被褥、熏黑的墙壁,无限的苦衷与酸楚涌上心头,他想哭,但还是挤出一张笑脸,他不想给孩子们的心灵上布下阴影。

  既当教练,又当父母的张挺夫妇,每个孩子都要放在心上,惟独忘记了自己的亲生儿子。

  张挺和谭敏对孩子们倾注了自己全部爱心。从开始借训的那天起,他们就比别的队多承担了几分责任。把几个童心未泯的孩子从父母身边带到异地他乡,他们意识到孩子们的前途命运已经交付给他们,有的孩子一年能和家人见一两次面,有的孩子几年都没有见过父母,所以他们从开始就把这些孩子都当做了自己的孩子,既当教练,又当父母,每个孩子的冷暖饥饱都要放在心上。每天早晨,叫孩子们起床,帮他们穿衣服,每天晚上检查他们都睡好了,才能开始备教案。有时孩子发烧,半夜起来带孩子去医院就诊。刚到北京时,晏辉打开水时不小心被烫伤了腿,十多天不能动,谭敏就天天陪着她。王槐喜家境不好,谭敏就拿自己的钱物给以补贴。田亮喜欢踢球,张挺经常陪着他踢。孩子们喜欢吃四川口味的饭菜,他们就尽量多给孩子们做川菜吃。

  他们把爱都给了队员,对自己的孩子却很少关照。儿子在他们身边只呆过三年,先是在姥姥身边,后来一个人在西安上寄宿小学。孩子要见父母一回都很难。一次,孩子半年没见过父母,情绪低落,一个星期很少喝水,嘴唇肿得怕人,谭敏只好从北京专程回西安看了一次儿子。谭敏到现在说起来都很歉疚:“人家的小孩都有足够的父爱、母爱。我们没有为孩子着想过什么,怎么省事怎么来,心思根本没放在孩子身上。”儿子说:“爸爸、妈妈对田亮哥哥比对我好,田亮哥哥喜欢什么,他们都知道,我喜欢什么他们根本不知道。”

  他们对孩子们的爱不是宠爱,还有严厉的一面。张挺不发脾气,但方法得当,和队员处得相当融洽,感情很深。谭敏对队员要求严格,善于做思想工作,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批评人的话经她一说,队员们心服口服,没有抵触情绪。一次临近大赛,田亮踢球时膝盖擦破了一块皮,谭敏毫不留情,对田亮和张挺严厉批评并处以罚款。他们虽然受了处罚,但很快在她母亲般的关爱下,体会到她的用心良苦。

  为了让队员们从小养成吃苦耐劳的性格,即使在冬天到了馆里,也能看到他光着膀子,身着短裤还汗流浃背的形象。

  张挺和谭敏遵循跳水运动的规律,严格按照科学的方法训练队员,他们最注重队员的基本功训练,对每个基本动作都有严格的标准,练不好不能换动作。为了让队员们从小养成吃苦耐劳的品格,打消偷懒的念头,张挺总是身先士卒,率先垂范,每天早晨5点半准时起床,6点准时到操场,风雨无阻,十年来从未间断。陆上训练时,每天都得用滑轮把队员拉到空中成百上千次。谭敏善于从裁判的角度对动作质量要求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更精确的讲解。有时为了纠正一个动作,延长训练时间,错过了开饭时间。十年来,就是这么一个动作一个动作磨过来的。田亮的基本功很好,在大赛中表现得很稳,秦凯也是这样,没有大的失误,即使失误,有基本功做保证,分数也不会太低,这都得益于扎实的基本功。

  为了练就扎实的基本功,他们对运动员进行大运动量、超负荷的科学训练。全天训练时,每天跳水200次以上,半天训练时180次以上。每周训练48小时,每天早晨6点半出操,要练到下午7点才吃晚饭,晚饭后还要练晚功,压膝盖,压脚尖,直到9点半。把这些时间都算上的话,每天都在10小时以上,只有星期天休息半天。有时候队员练得腿发抖,或躺在地上起不来,他们硬着心,只让躺30秒,然后起来再练。

  奥运会前,田亮已经拿回世锦赛、世界杯赛等15个世界级冠军,很多人都认为可以松一口气了。但张挺和谭敏却感到了从未有过的紧迫感。他们在研究了国际跳水最新动态后认为,当今世界各国跳水水平不断提高,竞争激烈。各国运动员之间竞争的焦点具体反映在难、稳、美、准等几个因素上。其中难度大小在比赛中起非常关键的作用,全套动作的难度发挥举足轻重。为此,他们在充分研究了萨乌丁、费南多尔等对手的资料后,根据田亮的优势,为田亮编排了6组背立的创新动作。其中,626B和207B两个高难度动作,把难度系数提高了0.6分,高出萨乌丁。在这次奥运会上,正是这个难度系数为3.6的207B,得到了世界跳水比赛有史以来的最高分——101.52分,奠定了胜局。626B动作,是田亮首跳,如果按照体操比赛的规则来套,应以田亮的名字来命名。从另一层意义上讲,这块奥运金牌应该称作“创新精神”奖。

  获得奥运冠军,陕西跳水队一举成名,今后的路怎么走,张挺和谭敏早有谋划。应该说,张挺和谭敏很有战略眼光。即使是在他们最困难的借训初期,他们已开始着手组建后备队伍,已经把目标瞄在了田亮之后的田亮第二、田亮第三……在借训的第一年,他们又从四川挑选来了晏辉、王娴。1994年,谭敏亲自回陕西又选了一批小队员,这批队员中,秦凯、孙娜、王亮等队员已崭露头角。1998年又选进了彭晨、王槐喜等队员。1999年搬回陕西后,谭敏马上着手选了20多名5—7岁的小队员,采用有偿训练的办法,既解决了这部分队员的训练经费,也解决了后备队伍的问题。他们还自己培养了一批小教练,有的小教练已带出全国冠军。他们一时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后备队伍的建设。从这个角度来讲,张挺负责一线队伍,谭敏负责输送后备队伍,已形成一个合理的机制。现在,陕西省跳水队共有7名教练,一线二线运动员17人,三线运动员22人。全国和国际比赛成绩可以开出长长一串。对此,谭敏的说法是,“当务之急是队员太少,教练员太少,必须把金字塔的底座扩大,至少要有80人以上的队伍,才能形成气候,与广东、四川并驾齐驱”。省委书记李建国称赞陕西跳水队“借训也能训练出奥运冠军,这是一个奇迹”。陕西跳水队已把这个奇迹作为过去,正在着手创造第二个、第三个奇迹。


上一条: 反腐战线上的“骠骑将军”——记兴平市纪委书记刘文峰
下一条: 关于对领导干部实施 “八小时 ” 以外监督的思考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