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共产党人的风范 ——忆周恩来回延安
打印


虚怀大度功卓不骄

  6月9日,周恩来总理陪同外宾一到延安就参观延安革命旧址和纪念馆。凤凰山麓革命旧址是一排三孔窑洞,窑洞外面的木牌上挂着一张周恩来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回延安后和毛泽东合影的照片。外宾指着照片问:“这张照片是在这里照的吗?”一位同志回答:“就是在这个地方照的。”这时,周恩来谦逊地插话说:“我那时还是个年轻娃娃!”

  “西安事变”,矛盾错综复杂,各方剑拔弩张。周恩来受党中央和毛泽东的重托,不顾个人安危,周旋于张、杨和南京代表之间,使事变得以和平解决,扭转了时局,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其功盖于世。如果不是一位具有高度马克思列宁主义素养的身经百战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是绝对不可能取得这样的丰功伟绩的。可他却说自己那时还是个“年轻的娃娃”!其实,周恩来这种崇高品德在回延安的日子里,处处都有映现。

  杨家岭大礼堂前的简介牌上有这样一句话:“周恩来同志在‘七大’发表了重要演说。”周恩来看到后指着这句话说:“这句话没有必要说,是多余的。”并反复叮咛延安地委一位负责同志:“把那句话取掉吧。”在大礼堂内,当讲解员讲到他“在‘七大’发表了重要讲话”时,周恩来表现出明显的不安,他索性故意向讲解员说:“我没有发言,你们不要乱说了。”讲解员又向大家介绍他在“七大”讲话的一张照片,他又诙谐地说:“不知道你们什么时候给我搞了那么一张照片。”逗得大家都笑了。

  在延安大生产运动中,周恩来在中央机关一次纺线比赛中得过头等奖,久已传为佳话,可是周恩来却一直不愿意宣传自己。在参观毛泽东和路易斯•斯特朗谈话的地方时,他对讲解员说:“大生产中纺线线,任弼时同志纺得最好。”讲解员顺口说:“我们听说总理也纺得很好。”他笑着说:“哪有我?乱说一顿。”在纪念馆,讲解员介绍大生产运动时,他再一次说:“任弼时同志纺线纺得很好,得了头等奖。”

  纪念馆陈列有一张《毛泽东同志和周恩来同志在神泉堡》的合影,周恩来看到后沉思了一会儿,问陪同的人:“我记得照相时还有任弼时同志,为什么只有主席和我两个人?”一位同志解释说:“当时是三个人,中间是毛主席,两边是你和任弼时同志,摄影的人从左右两个角度各拍了一张照片,任弼时同志在另一张上。”周恩来听了后立即说:“那就把两张照片同时挂上。我们要有群众观点,干部观点,弼时同志的照片少了。”

  延安是周恩来生活战斗过很久的地方,他的旧居和其他领导人的旧居一样,是我们学习革命传统的好课堂。可是周恩来却总是不愿宣传自己,曾多次指示他的旧居不要开放。这次在枣园旧址参观时,陪同的同志请示他,是否可以开放他的旧居,去看一看。他摇了摇头,微微笑了笑,表示不同意。在杨家岭参观时,大家又要求去看他的旧居,他笑着说:“我不去!”接着他问地委一个负责同志:“开放了吗?”听到说还没有开放他才放下心来。晚上,他当着省地负责同志的面,一再叮咛:“我的住处不开放是对的。除非所有的人的住处都标出来。”

  周恩来同志这种豁达大度、谦逊过人的高尚情操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效法的。

尊重历史 不忘功臣

  在参观延安革命纪念馆的时候,周恩来认真查看每一件展品和它所反映的内容,当他发现毛泽东《为皖 南事变发表的命令和谈话》的文照时,默默地看了许久,然后抬起头来严肃地对陪同他的一位省上负责人说:“这个文照应该照全文,要反映历史。”这位负责人说:“全文上面有刘少奇的名字。”这时周恩来双眉紧蹙,平日和蔼的笑容不见了,一边朝前走,一边说:“对照片、展品要研究,革命不是几个人的事情,围绕我们党和毛主席有一大批干部,有成千成万的人民群众,对干部要一分为二。”原来这张文照因当时人所共知的原因,为避免刘少奇同志的名字出现,而把新四军其他一些负责人的名字全部遮盖起来了。当天晚上周恩来在接见省、地部分负责人时两次郑重地提出了这个问题,他说:“纪念馆内容很单调,我看了很不安。我回去要向主席汇报一次,跟中央商量一下,研究一下。纪念馆要补充,现在只有两个地方有朱总司令,一张是和主席一起看地图,一张是在‘七大’会上。我的比较多。还有刘伯承同志也没有。邓小平、陈毅同志也没有。关于新四军的命令,没有全文陈列出来,不能因为牵涉到刘少奇的名字,我们党的历史文件就不能全文展出了,毛主席的文章就不能发表了,新四军七个师的师长的名字就都不能出现了。”说着,他又回忆了新四军七个师长的名字,接着他又无限深情地提到董老、陈云、徐向前等同志,提到了“四•八烈士”王若飞、叶挺、邓发、博古等同志,说:“博古犯了错误,但后来承认错误了,表现很好。”并说要给贺龙同志恢复名誉。

  刘志丹是陕甘和陕北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是陕北人民的革命领袖,1936年红军东征时壮烈牺牲,在群众中影响很大。周恩来曾多次指出:“陕北要宣传刘志丹。”这次他回到延安再次指出:“陕北要树立刘志丹的英雄形象。”他回忆了王明“左”倾路线对志丹迫害的往事,说:“当时刘志丹同志在路上得到了逮捕他的信,拆开看了说,‘你们先走,我自己去。’党性很纯!在全党,方志敏、刘志丹等许多同志党性都是非常纯的。并且把他放出来后一点骄气也没有,是我和他谈的话。有一次到义合镇,一个瞎眼老汉听说刘志丹来了,用手摸了摸他都感到高兴。我讲的是真人真事,要写小说就是英雄形象。”说到这里,周恩来带着沉痛的语调说:“后来东征时刘志丹牺牲了,是我接回他的棺材。”说到有人要求改掉志丹、子长的县名问题,他明确指出:“不要考虑改掉志丹、子长的县名,他们的定名是在毛主席关于禁止用党的领导者的名字作地名的指示以前。”

  在参观中看到当年毛主席和参加文艺座谈会同志合影的照片时,讲解员提出为大家表演历史小歌剧,周恩来提议要看《兄妹开荒》,演出中他先是一边拍着手一边高兴地说:“我把这个剧带到重庆,群众很喜欢。”随后他十分惋惜地说:“可惜第一个演这个剧的男演员撞死了,在东北工作,叫王大化。女演员叫李波,现在还在。”谁能想到,两个普通的文艺战士,周恩来同志竟铭记不忘!

  在凤凰山革命旧址有一张毛泽东和宁都起义部分同志合影的照片。周恩来看到后主动介绍起来,他指着照片说:“这是王稼祥,”然后指着左边一个说:“这是肖劲光。”这时讲解员指着照片后排右起第三人问道:“这人是耿飚部长吗?”周恩来同志笑着指了身边的耿飚同志说:“那你问他。”耿飚同志声明说:“不是,不是!”后来在走进八路军参谋部院子里时,周恩来边走边沉思,突然他若有所思地问耿飚同志:“照片上那个人像左权吗?”周恩来对革命战友的感情是多么深厚!

  革命不是少数人的事业。革命胜利了,周恩来不忘对革命事业有功的同志,把他们列在历史的荣誉席上,这正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执政的共产党人的可贵之处。

一息尚存 赤子之心

  在纪念馆贵宾接待室,周恩来看到陕甘宁边区劳动模范杨步浩,像见久别重逢的亲人一样,迎上前去,握着杨步浩的手扶到沙发上坐下,问寒问暖。他问杨步浩:“朱总来过吗?”杨步浩答道:“延安恢复后没有回来过。董老、叶帅、陈总、邓小平、李富春等都来过。”接着他又问:“你和你的老伴身体都好吗?”杨步浩说:“都很好。”他又问:“你有几个孩子?有当解放军的吗?”杨步浩回答:“有四个孩子,一个孩子当解放军,在武汉。”拉完家常,他又问杨步浩:“今年天气旱吗?”杨步浩说:“今年比去年好一些,生活也比过去好多了。”周恩来说:“现在比过去好,若不如过去,算什么社会主义!”杨步浩感激地说:“中央对我们延安很关心。”周恩来深有感触地说:“我们对你们关心不够。延安的土、延安的水哺育了我们。”这时周恩来站起来,特地同杨步浩合影留念。在场的人无不为之感动。

  延安地区地处黄土高原,自然条件差,生产发展比较缓慢。远在1970年在北京接见“延安地区插队知青工作座谈会”代表时,周恩来就曾经说过:“我是做总理的,我也是从陕北出来的嘛!”“20多年来,我们对不起陕北人民,我做了20年总理,陕北没有改变,读了主席的复电,对比一下,心里很不安。”这次回到延安,接见省、地负责同志,谈到延安农业生产落后时,地委负责人说:“我们工作没有做好。”周恩来主动承担责任说:“我们在中央,对延安工作关照不够”,并再三说:“你们还有什么困难就提出来。”在吃饭的时候,他又问省、地负责人,“延安地区三年改变面貌、五年粮食翻一番行不行?”当地委负责人说声“可以”,他一下子站起来,激动得眼睛也湿润了,猛然伸出手来,做出要和地委负责人“击掌”的表示。当地委负责人握住他的手时,他十分坚定地重复说:“五年粮食翻一番,我一定来!我一定来!只要我在世就一定来!”随后又要来酒,举起斟满的酒杯,同大家碰杯祝愿,一起干杯。当时没有人知道他老人家已重病在身,是绝不能喝酒的!但他不顾个人病痛安危,时刻牵挂着老区建设和人民的衣食冷暖。真正具备了共产党人一息尚存、奋斗不止,一颗赤心,鞠躬尽瘁优秀品质。

  在延安,他不住城内条件较好的宾馆,偏要住城外市场沟南半山上的干部招待所,睡的是硬板床。延安人民恨不得尽其所有招待他老人家,可是他偏要吃延安的小米饭和荞面。午饭时他只顾和省地负责人谈工作,饭搁凉了,服务员换了碗热的,他看见了,和蔼地说:“那碗还能吃嘛,你倒掉就浪费了。”吃完饭他见碗里还有几星米粒,便舀了一勺面汤,涮涮喝了。

  在纪念馆参观,当他看到展出的毛主席在建国后给延安和陕甘宁边区人民的《复电》时,周总理态度十分严肃,并且边念边作指示。当念到毛主席希望延安人民“迅速恢复战争创伤”时,他说“战争创伤是恢复了,但是不够迅速。”当念到“发展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时,他说:“这方面问题大,二十多年了农业还没有过关。”当念到“全国一切革命工作人员永远保持过去十余年间在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的工作人员中所具有的艰苦奋斗的作风”时,周恩来说:“现在有不少同志还不艰苦奋斗。”他殷切地希望我们延安的同志恢复和发扬延安革命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加快步伐,把延安的建设迅速搞上去,把人民的生活搞好。

  斗转星移,社会已跨入一个新的纪元。新的时代,新的社会发展,对于我们处于执政地位的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党的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虽然得到了恢复和发扬,但是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今天,在纪念我们党建立80周年之际,我们回忆周恩来同志1973年回延安的情景,就是要学习周恩来同志的伟大革命精神和高风亮节,就是要像周恩来同志那样对待自己,对待同志,对待荣誉,对待人民,使我们党的优良传统进一步发扬光大。如果我们党和国家能有更多的像周恩来同志那样的领袖、党员、干部,并以“三个代表”精神,不断要求、鞭策自己,我们现代化建设的实现和中华民族的复兴,将是指日可待的。


上一条: 听到骂声以后——毛泽东虚心纳谏的故事
下一条: 如何走出领导者权力冲突的误区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