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蚕”吐“银丝”
打印

近日,在陕西省石泉县饶峰镇新华村蚕茧收购站内,蚕农杨先友攥着鲜茧结算单笑着说:“我这一张半蚕种,卖了90多公斤蚕茧。每公斤72元的价格创了新高啊!”一个个洁白的蚕茧,正成为群众致富的“银丝”。

石泉被誉为“中国蚕桑之乡”,国家一级文物汉代“鎏金铜蚕”就出土于此,见证了此地两千余年的兴桑养蚕史。初秋时节,石泉县池河镇明星村桑园葱郁,现代化养蚕工厂内智能设备平稳运转,机器人沿轨道精准投喂着桑叶。

为培育新质生产力,加快推进蚕桑产业转型升级,石泉县制定出台《石泉县蚕桑产业转型升级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然而,在产业发展过程中,项目资金使用、技术指导落实、基础设施建设等环节存在的廉洁风险,直接影响政策红利惠及蚕农。

此前,石泉县纪委监委针对审计部门移交的“饶峰镇新华村副主任周某长期滞留蚕种款”问题线索迅速核查,严肃查处了周某将本应缴入村集体账户的18492.5元蚕种款滞留个人手中长达10个月,并少交集体经济垫付款2920元的违纪问题。最终,周某被立案调查,滞留资金全额追缴至村集体经济账户。

同时,石泉县纪委监委将蚕桑产业转型升级纳入政治监督重点内容,全程跟进、精准发力,以有力监督为产业数智赋能、提质增效保驾护航,助力“金蚕”吐露富民“银丝”。

如今,智能化共育工厂、桑园无人机飞防、物联网溯源平台……一批新技术、新装备的落地,是蚕桑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支撑。石泉县纪委监委紧盯蚕桑产业重点项目招标、资金使用、验收评价等环节,联合巡察、审计等部门开展联动监督,严防“项目建起来、干部倒下去”。

在池河镇“数智蚕桑”整镇推进试点项目中,石泉县纪委监委提前介入,对设备采购、建设进度等开展全过程监督,确保项目阳光运行、高效推进。目前,该镇已建成蚕桑产业转型升级试验中心1个、催青室1个、小蚕共育室9个、蚕茧收烘中心1个,智能养蚕机、桑园自动灌溉、病虫监测、无人机植保、桑园运输机、自动化烘茧机等一应俱全。项目实施后,蚕农劳动强度大幅降低,生产效率提升20%,能耗降低10%。

此外,石泉县纪委监委聚焦群众关切的共育奖补、蚕种补贴等惠农政策,建立了“清单+台账”监督机制,盯紧每一分惠农资金流向;针对蚕农反映的“温控设备操作难”“病虫害防治不及时”等问题,督促县蚕桑中心开展“送技上门”服务。今年以来,已开展技术培训50余场,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23个,群众满意度显著提升;统筹县镇村三级监督力量,深入田间地头,倾听蚕农心声,收集意见建议,严查政务服务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推动干部作风转变。

“技术好、政策好、风气正,我们养蚕更有奔头了!”池河镇蚕农刘维定道出了众多蚕农的心声。在石泉县纪委监委的监督护航下,石泉蚕桑产业焕发出勃勃生机:2025年,全县发种批次增至8批次,发种量同比增长4.5%;鲜茧最高收购价达每公斤73元;平均张产108斤,最高张产收入4556元。

随着这些数据创历史新高,蚕农养蚕张种收入较原来增收500元以上。清风徐来产业兴,“金蚕”吐露“银丝”长。石泉县纪委监委将持续深化蚕桑产业专项监督,以更加严明的纪律和务实的作风,护航蚕桑产业转型升级之路行稳致远,让这古老的富民产业在新时代结出更加丰硕的果实。


上一条:“抱团”办食堂破解“校园餐”难题
下一条:“融救融助”暖民心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